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效果

时间:2022-09-18 12:30:30

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序列号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该组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在地塞米松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治疗,该组为观察组,最后针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给予甲泼尼龙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优于单用地塞米松治疗,同时该方法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该方法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当中,并且大力推广。

【关键词】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膜炎; 甲泼尼龙; 地塞米松; 治疗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6.32.0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029-02

在临床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包括重症病毒性脑炎,脑实质的炎性改变为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1],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患者出现频繁或者持续性的抽搐,出现稽留热[2],一旦治疗的不够及时,患者则会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及颅内压升高和脑疝的形成,严重时还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3]。因此,针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采取一套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给予甲泼尼龙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详细研究数据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序列号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年龄3~13岁,平均(4.8±1.1)岁,男30例,女20例。观察组患儿男29例,女21例,患儿年龄4~13岁,平均(5.1±1.2)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两组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意识障碍,以及抽搐和脑膜刺激征,部分患儿还伴有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以及肢体瘫痪和精神异常等现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研究纳入患儿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发病原因上,均为急性或者亚急性起病,并伴有发热症状;伴有脑实质损害的体征及临床症状;经病毒病因学检查,患儿脑脊液病毒培养及降低;脑脊液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显示,经脑脊液检查显示,患儿病理性变化为非化脓性变化;脑电图检查显示,存在广泛高电压“θ”波。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特征之一均排除: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及流行性脑膜炎。

1.3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解痉治疗,降低颅内压治疗,同时给予吸氧和抗感染、营养脑细胞和退热等综合性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选用0.2 mg/kg的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治疗,1次/d,根据患儿的自身情况可对药量进行合理调整,可增至0.3 mg/kg,最长用药时间为1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甲泼尼龙进行早期短程冲击疗法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选用20 mg/kg的甲泼尼龙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治疗,1次/d,持续治疗3 d。

1.4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同时记录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

1.5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治疗效果的判定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患儿治疗1周内,其发热、昏迷、颅内压升高以及抽搐等R床症状也体征均彻底消失,这时可判定为显效;患儿治疗2周内,其发热、昏迷、颅内压升高以及抽搐等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彻底消失,这时可判定为有效;患儿治疗2周内,其发热、昏迷、颅内压升高以及抽搐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彻底消失,这时可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儿中,1例患儿出现皮肤瘙痒,占2.0%(1/50),2例患儿出现白细胞降低,占4.0%(2/50),1例患儿出现面红,占2.0%(1/50),该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5/50)。对照组患儿中,2例患儿出现皮肤瘙痒,占4.0%(2/50),1例患儿出现白细胞降低,占2.0%(1/50),2例患儿出现面红,占4.0%(2/50),该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5/50)。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属于危急病症之一,具有病情危急、病情严重的特点,对患儿生命构成严重威胁[4]。患儿的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抽搐和意识障碍等,如果病情严重,则可能诱发呼吸障碍、循环障碍,一旦抢救不及时、抢救效果不佳,对患儿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并且即便抢救成功,留下后遗症的危险性也较高[5]。因此,早期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重症病毒性脑炎进行治疗是重中之重。经过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环境的变化,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6],在临床中,需要高度重视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治。根据临床研究,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对人体神经组织的破坏是直接性的,从而加剧患儿神经阻滞对病毒抗原的反应程度。一旦反应过于强烈,则会引发脱髓鞘病变,最终导致周围血管神经损伤 [7]。相关研究显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被病毒引起,患儿体内的β内啡肽等内源性阿片受体大量的释放[8]。而β内啡肽属于一类神经激素、神经递质,在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调节中均有参与,该成分能够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人体细胞内环磷酸鸟苷水平。在临床治疗免疫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的常用药物中即包括甲泼尼龙,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经过相应的药理学研究显示,甲泼尼龙的糖皮质激素的药理活性相对较高,从而使有效的药物浓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进一步的使治疗效果提升。同时研究显示,甲泼尼龙与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高,因此,其治疗效果优于地塞米松的治疗效果[9]。

本研究主要探讨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给药的治疗效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中,两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由此看出。同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该方法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当中并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莉娅.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5):3449-3450.

[2]肖春霞.甲泼尼龙早期短程冲击疗法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2):2006-2007.

[3]郭辉.神经节苷脂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58-59.

[4]陈勇,吴华平.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4):1863-1865.

[5]吴俊.甲泼尼龙早期短程冲击疗法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4):55-57.

[6]马瑞红.甲基强的松龙早期短程冲击疗法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对照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301-302.

[7]刘亚秋,林海波,陆必森,等.病毒性脑炎患儿发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10-12.

[8]苏军,王琪,马洁,等.比较甲基强的松龙早期短程冲击疗法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6,35(4):118-119.

[9]石福宏,吕秋杰.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3):122-124.

(收稿日期:2016-07-24)

上一篇: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转运中... 下一篇:当前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