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婺源虹关古村落历史文化

时间:2022-09-18 12:17:10

探析婺源虹关古村落历史文化

[摘 要]古村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标本,她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体现了民族地方特色。在研究虹关古村落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虹关村独具特色的墨业文化、古樟文化和龙灯文化,突出虹关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虹关;古村落;墨业;文化

一、村落历史

虹关原名方村段,由方姓开始在这里居住,后衰。南宋建炎间(1127-1130年),附近宋村的詹同举家迁到这里居住。据说詹同迁居此地时“仰虹瑞紫气聚于厥里”,故名虹关,又名虹瑞关。

詹氏为婺源大姓。始迁祖黄隐公,讳初,字元载,陈时(557-589年)为东阳郡赞治大夫,后因郡废不仕。隋大业二年(606),卜居徽州婺源北面之庐源,因慕黄石公之义,因号黄隐。黄隐公数传而后,詹氏翕然大兴,子孙散处,星罗棋布。其中最为繁盛的有三支,即庐源、浙源、庆源。虹关詹氏属浙源一支。浙源詹氏支祖是八世祖必明公。必明公,行八,字公透,唐咸通辛卯生,官山阴县令,致仕养亲,克尽孝友。迁浙源宋村。必明公再传恺公,迁上洪水湾。又数传至同公,迁虹关。同公,行荣十,字德茂,由宋村移居鸿溪,是为虹关始迁祖。葬香花树坞,丙向。妣胡氏,葬香花树坞,卯向。子宗v。[1]

詹氏迁居虹关后发展很快,成为浙源詹氏的主体。虹关詹氏分为五房,是为悦善公房、存善公房、言善公房、芝善公房、庆善公房。下面又分十四个小房,是为显宗公房、回宗公房、琼宗公房、瑞宗公房、琳宗公房、瑜宗公房、琰宗公房、连宗公房、宝宗公房、玮宗公房、(王+讯去言)宗公房、球宗公房、瑾宗公房、(王+旦)宗公房。其中,又以(王+旦)宗公房最为繁盛,虹关墨家大都出自该房。

历史上虹关村墨业发达,很多人因在外地经营墨业而最终迁居他乡,因此虹关村人口外迁非常多。如仅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就有以下人等迁出:三十一文荧公迁扬州仙女庙、华林公迁樟前、文烨公迁徐家坑、观六公迁山东;三十二世起互公迁广信府、志容公迁西乡溪头,志护公、起生公、永芳公均迁苏州,延鉴公迁乐平、观生公迁樟前、钟藩公迁河南祥符县、龙生公迁南京、毓铭公迁赣州城内、邦镐公迁樟前、昌珊公迁上海发花镇、昌璇公迁北京、智珊公迁苏州;三十四世德元公迁江西省城、福孙公迁崇明、启培公迁沱口段心、顺昌公、接昌公同迁泰州,启湘公、圣沂公、胜洋公、国梅公、国保公并迁苏州,圣津公迁休宁屯溪、胜喜公迁西坑,国埙、国墀、国瑞、国厚数公迁河南,国基公迁沽坊;三十五世广贞公迁樟溪,广樽公迁河南武陟县,广云、广亮、广青、广权、广根数公并迁苏州,上庆公迁温州。[2]

二、墨业文化

婺源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北宋时声名鹊起。婺源原属徽州,婺源墨自然是徽墨的一大派别,因而徽墨的一般性特点在婺源墨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品种繁多,有淡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相等;规格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徽墨有超鼎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色泽黑润、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磬香浓郁、防腐防蛀,是历代书画家的必备用品。除了书画用墨之外,还有一种墨叫药墨,如“八宝灵丹”。这种墨同样也是制成墨条,主治鼻子出血、吐血诸症,对一些无名肿毒也有疗效,可内服,亦可外用。

婺源墨也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周绍良比较了清代歙县、休宁和婺源三县徽墨特点,他指出:歙县造墨名气最大,那里的典型产品的特色是隽雅大方,烟细胶清,使用的香料、装墨的匣子也十分讲究。所以清代地方官献给皇帝的贡墨,大多出自歙县墨肆,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自用墨也多出自歙县墨工之手;休宁墨的特点是华丽精致,多饰以金银彩色,往往用漆皮,尤多套墨。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所以休宁墨可能多风行于多财好事而没有多少墨水的商人之间;婺源墨的绝大多数是为了给一般老百姓和小知识分子使用的,多以它们的特点是“朴实少文”,是平民化的东西。[3]

婺源墨的另一大特点是墨肆小而分散,但总体规模大,墨业品牌也较多。周绍良指出,“詹大有一家就有乾行氏、真瑞氏、小竹氏、少竹氏、允成氏、成记、文星氏、悦庭氏这些分支,可见其小而分散。但他们在数目上远远超过歙县或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之中也是一大派别。”[3]

婺源制墨业以詹姓为首,名手辈出。据学者的研究,清代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婺源墨商詹氏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在这八十多家詹氏墨商中,虹关詹氏又占六成以上份额。虹关墨业在徽州墨业中的地位由此可知。

虹关詹氏墨商的经营,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历久绵延。如詹元秀一门从30世至39世共十代每代都有不少人经营墨业,且每代都有制作精良的墨品传世,真可谓徽墨世家。

詹元秀一门业墨始于明代。明末清初时,该门墨业发展迅速,这跟詹元秀的努力密不可分。詹元秀,字民俊,明天启丁卯八月廿三寅生,康熙癸未七月廿九卯殁。詹元秀是明清之际虹关的著名墨家。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多有创新,为虹关元秀一门墨业世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秀生子三人,即武龙(字振升,1652一1719)、武虎(字文炳,1655一1717)、武凤(字鸣岐,1659一1727),均子继父业。其中,詹武凤(鸣岐)之墨非常著名,当时甚至远销日本。[4]

武龙、武虎、武凤的后代大多从事墨业,以致詹氏墨业声名更著。据《鸿溪詹氏族谱》记载,武龙生子天生、地生(号耀祖)、宇生(字方寰,号晃祖);武虎生子生(字成圭)、黄生(字辉祖)、洪生。元生生子永惯(字若鲁,号惟一),永惯生子国伴、国治、国涵、国醇(字从先、号古愚)。国醇生子广桃(字应甲,号湘亭)。

詹元秀一门制作的传世墨品较为著名的有“詹振升墨”、“詹鸣岐墨”、“詹方寰墨”、“詹成圭墨”、“詹侔三墨”、“詹从先墨”、“詹应甲墨”和“詹正元墨”等。

虹关墨家虽有生产的大部分是低端产品、墨肆规模小而分散等不足,但其墨业的总体规模很大,其中也不乏名墨世家和高端产品(如詹成圭墨),因此虹关墨业在徽州墨业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古樟文化

虹关古樟屹立在虹关村头徽饶古道道旁、鸿溪之畔,树高26.1米,胸径3.39米,冠幅3亩许,树龄有一千年左右,被誉为“江南第一樟”。连着古樟的还有“风华樟”、“启秀樟”,从树名可以看出虹关人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

千百年来,古樟荫蔽一代又一代虹关人。据虹关乡老介绍,虹关古樟是有灵的:其枝叶的枯荣,可预示虹关村的兴废。如前些年,古樟树叶枯黄,同时虹关村百事不顺;古樟上有小树寄生,这些小树的数量往往与寄居虹关外乡人的户数相等;加之古樟“叶可活人,功类苏耽之橘;皮能济世,差同岐伯之芝”。因此,古樟成为虹关人心中的圣树。对于虹关游子而言,古樟是他们与故乡联系的纽带,是故乡的象征。民国时期,客游夷陵的虹关人詹佩弦为此广发启示征集诗赋赞美古樟,并刊印在《古樟吟集》行世。因此,虹关古樟集中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四、龙灯文化

虹关龙灯历史悠久,至今最少一百多年。主要是用于庆祝丰收,祈盼平安。一般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舞龙灯。舞龙灯是当地村民广泛参与的一项娱乐活动。龙灯舞动时,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人潮如堵。

虹关龙灯是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巴组成,龙身一般有108桥,最长的有128桥,一户一桥,顺序以抓阄决定。龙灯的龙头、龙身和龙尾里面有蜡烛,晚上舞动时如一条火龙在漆黑的夜空中蜿蜒盘旋,特别醒目。每节灯上会编上天竹,寓意开枝散叶;四个蝙蝠,剪纸艺术,上下各两个,寓意有福。

五、结语

虹关是著名的徽墨之乡,徽饶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婺源县诸多古村落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虹关古村落的特点在于墨业文化、古樟文化和龙灯文化。虹关村的开发应以这三个方面为着眼点,关注其他亮点,扬长避短,打造具有虹关特色的村落文化。

参考文献:

[1]詹真良等.《鸿溪詹氏族谱》卷一《鸿溪世系・同公》[Z].清光绪五年刊本.

[2]詹真良等.《鸿溪詹氏族谱》卷首《分迁图考》[Z].清光绪五年刊本.

[3]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M].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4]詹真良等.《鸿溪詹氏族谱》卷九《鸿溪房世系・元秀》[Z].清光绪五年刊本.

上一篇:新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的思... 下一篇:近代广州“天乳运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