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布局下的中国结构性减税

时间:2022-09-18 11:55:30

多重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布局下的中国结构性减税

摘要:认为我国处在多重目标宏观经济的定位与选择中,这也正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困境所在。宏观经济调控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瞄准保增长、稳增长的目标即可,而要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三个目标当中左右逢源。在此背景下,推进结构性减税的改革在广泛程度上获得认同。从结构性减税的规模与结构层面论证了结构性减税改革的具体措施。通过财政赤字的规模与减税和增支之间的分割来确定结构性减税的规模;采取减增值税来减间接税与企业缴纳的税,同时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减税的需求与财政收入形势的现实相对接等措施来推进减税的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结构性减税;价格通道;企业出口;营改增

中图分类号:F124

一、多重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布局分析

当前,我国处在多重目标宏观经济的定位与选择中,这也正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困境所在。尽管经济萧条的态势逐渐显现,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但仍然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提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时,还是感觉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相对于2008年、2009年,在边际效应递减归类的作用下,宏观经济政策扩张的效果已经逐步减弱。即使推出类似2008年、2009年的经济扩张措施,也难以获得那两年的宏观经济调控时效。

其二,相对于2008年、2009年,经济扩张的诸方面的副作用已经在逐步显现。比如相对于2008年、2009年,当前的经济结构不是优化了,而是恶化了。相对于2008年、2009年,当前面对的控物价或控通胀的压力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目前宏观经济调控就不可能像2008年、2009年那样只瞄准保增长、稳增长的目标即可,而是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三个目标当中左右逢源、前后逢源。在周旋三个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当中,怎么走出一条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之路,值得思考。笔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就好像一场拔河比赛。哪个方面的力量强就向哪个方面倾斜。如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宏观经济政策就不由自主地地向“稳增长”倾斜,于是产生了“稳增长”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的政策表述。而当物价上升与调结构压力加大时,宏观经济的导向又发生了变化,“稳物价”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调结构”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前宏观经济的布局就是在这样的困境当中徘徊。

二、结构性减税与全面性减税的区别

政府针对经济形势的发展采取每一项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都会产生关于所推行政策的不同声音。如当政府动用大规模的投资扩张、稳增长时,有人质疑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结构调整的倒退;当启用天量的货币扩张启动经济时,有人质疑是否会引至更严峻的通胀和物价上涨。而在此次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时,笔者搜索了各方面的信息,几乎听不到反对之声。可见在结构性减税问题上颇有共识,该项改革在广泛程度上获得大家的认同,甚至有人主张不仅要提结构性减税,而且要提全面减税、大规模减税。

减税或结构性减税,我们历来是促进的。但是相对而言,笔者不大认同全面性的减税的论点。因为全面性减税容易给人以误解,见什么减什么,不管什么税种一律砍上一刀,这显然不是采取措施的目标所在。中国的税制结构改革应该讲究策略,把该减的地方减下去,使中国税制结构有一个均衡的格局,适应当前宏观调控的需要。无论是全面性减税,还是结构性减税,最重要的不在于其所使用的名称,而在于把减税的措施落到实处,不在操作上留有回旋余地。

三、结构性减税的具体措施

这样一种落到实处的措施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解决规模问题,即要减多少税。第二是解决结构问题,即要减什么税,要减谁的税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在今后,特别是在定位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要牢牢抓住的。

(一)结构性减税的规模

减税的规模就涉及到减税的效应。该减多少税,是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2011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2年的“两会”上都对减税的规模做出了建议,只是目前需要界定得更加明显。

其一是财政赤字的规模,2012年财政赤字的规模(将发行国债的赤字和动用中央预算调节基金合二为一)高达1.07万亿。这里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收入减少了1.07万亿,二是支出增加了1.07万亿,必须去借;或者是第三种意思,即两者融合,多花了0.5万亿,少赚了0.5万亿。2012年的赤字计划是少挣多花费的资金数目。“少挣”体现在减税上,“多花费”体现在增支上。

其二,减税和增支之间的分割。既然1.07万亿不是减税就是增支,2012年1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税收工作会议召开时,作为主管财税工作的副总理致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一是2012年基于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推进结构性减税;二是2012年增加支出的重点在于改善民生。这两点的实际含义是:在1.07万亿元的配置上是要向结构性减税倾斜。把1.07万亿元二一添作五稍加倾斜,笔者认为至少有0.6万亿作为结构性减税的规模。

(二)结构性减税的结构

论及结构性减税的结构,笔者认为该减的地方应该减下来,不该减的地方千万不要去动。就目前中国整个税收的结构而言,有两个特征是应当关注的。

1.中国税收结构的两大特征

第一,价格通道。把2011年的全部税收作税种分割,分为18个税种,其中5个税种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他的13税种占到了8%多一点。就此而论再进一步看,如果在间接税和直接税作一个分割,直接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者相加大概是26%,其余的74%都属于间接税,这就意味着今天的中国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税收关系主要是通过价格通道来连接的。所以由此可见,如果想让我国的税制比较均衡、匀称,达到“健美”的目的,应该将减税的重点放在间接税上,而不是直接税。

第二,企业出口。把2011年的税收按照缴纳者做分割,会发现92%以上的税收都是来源于企业的缴纳,只有7.92%的税收来自于个人的缴纳,其中7.92%中还有6.95%实际属于个人所得税,也不是个人直接缴纳的,而是代扣、代缴的。所以要想让一个国家的税收来源结构比较匀称、比较均衡,也应该把减税的重点放在企业缴纳的税收上,而不是个人缴纳的税收。

由此看来,在结构上的减税要锁定两个税种。第一减间接税,第二减企业缴纳的税,如何去贯彻?目前能够被各方认可的,特别是在高层达成共识的减税主要措施就是“营改增”,以“营改增”作为本次结构性减税的重点全力去推进,有可能达到减税数千亿元的目标,原因基于以下三个问题。

2.减税的结构调整

第一,既然要减间接税、减企业缴纳的税,减增值税是成效明显的。首先是因为增值税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目前占全国税收的41%。在增值税上的税率削减1个百分点就有可能达到减税2000亿元的目标。所以对这个税种进行调整,就等于改变了整个税收的规模。其次,营业税是否需要减的问题。当然也需要减营业税,但是营业税的前途已经锁定,从长远看要并入增值税中。因此,我们在营业税上再做文章无异于事倍而功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营业税不如按兵不动,等待增值税的改革。把增值税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营业税的问题也解决了。 第三,消费税是否需减的问题。有人提出要减消费税,但是笔者认为,支出中国人想象的消费税和现实的消费税不是同一概念。很多人认为,凡是服务的消费税都是消费税,是一般消费税。而中国实行的消费税是特种的,不是所有的服务项目都征收,而是在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之后加征,哪些商品加征?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奢侈品,另一类是与能源消耗有关的。对于这两个产品减税很难达成共识,对于奢侈品减税无异于对富人减税,对于能源类消耗产品减税,无疑对于他们减少了监督。消费税不宜大张旗鼓地去减,而应该有所保留。目前能够锁定的就是增值税了,所以增值税是减税的重点,目前增值税减税主要通过“营改增”来实现。经测算,按照上海、北京进行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一旦在全国推行,减税的规模可能会达到1000-2000亿元人民币。应该继续扩大“营改增”的试点范围。目前,已经有沿海的10个省市进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中,当然要逐步推开。其余的省市可能还在观望,还在犹豫。从地方作为主体税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地方将丧失一部分税收的管理权限。但改革是大势所趋。

第二,在“营改增”的同时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的改革措施。目前增值税在全国税收收入占比是41%,营业税占全国税收收储占比是15%。如果仅仅“营改增”,不降低营业税税率。合并之后增值税占比将达到56%。老百姓买股票都懂得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当中,国家财政收入的50%以上的希望寄托于一个税种,风险不言而喻。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瞄准一个目标—— 扩围不增额,这不仅仅是基于财政收入结构平衡的考虑,更是基于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考虑。具体措施是扩围到位之后立即着手降额。经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测算,按标准税率算,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大概节省税率是2000亿元人民币,连通交易税附加、城建税,加上连带的可以到2000亿元。如果在这个基础上降2个点,那么整个通过降低增值税类可能实现的减税规模有可能达到5000亿元,连同增值扩围达到1000~2000亿元,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对于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布局来说,如果普遍能够认同结构性减税是一个重点之所在,应当全力推进的话,建议通过“营改增”同时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的措施来促进改革。

第三,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减税的需求和财政收入形势的现实应该如何对接的问题。2012年以来,财政收入的增幅一直在回落。2012年1-7月财政收入的增幅是11.09%,如果将8月份的数据计入,财政收入的增幅回落到10.9%。对于1-8月财政收入10.9%的增幅有这样一种判断,是来自媒体的声音,相对以往财政收入的增幅的回落将近1/4,因此很多人忧心忡忡觉得如果回落较大国家能否承受得了。再联想到欧美目前遇到的债务危机和财政危机,有很多人觉得应该放慢结构性减税的步伐,甚至就此放弃结构性减税。但正确看待这个回落比例,必须操用另外一个指标,即预算收入的增幅。讨论回落问题往往是就以往的增幅而言,如相对于2011年增幅回落的幅度等。但还有另外一个指标,即依据2012年的预算数据来论及财政收入问题。2012年预算收入的增幅是多少?—— 9%,所以,以前文所提及的1-8月国家财政收入增幅比率10.9%和2012年的预算增幅做比较,我们会发现财政收入的增幅不是“回落”,而是“超出”了将近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2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基础并没有被打破,而是按照9%的预算收入的增幅来安排2012年的财政收支的。财政收支的平衡并没有被打破,可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是“超收的规模”。2012年的超收规模达到了1.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将2012年的超收做悲观的预测,10.9%的增幅如果延续到年末,按超出2个百分点计算,财政收入可能超出预算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2012年的基数是10.38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经济形势并非像有些人估计的那么悲观,笔者认为,不过是以往增速的一种回落,甚至这种回落是回归正常发展轨道的一种表现。因而实施既定目标的结构性减税,从而在多重目标的周旋当中走出一条适合当今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之路,我们还有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J].涉外税务2009,(1).

[2]高培勇.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进程盘点与走势前瞻[J].财贸经济2010,(1).

[3]杨军.“增支+减税”的持续不平衡——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贸易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J].南风窗,2010,(3).

[4]陈黛斐,韩霖.“十二五”税改:重点是直接税——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J].中国税务,2010,(11).

[5]凤翔.对当前税收改革热点问题的深度解读和理论分析——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J].理论视野,2011,(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高培勇,张德勇,张斌,汪德华. “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收支规模[J].经济研究参考,2011,(3).

[7]丛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相关政策措施[J].中国市场,2012,(42).

[8]刘克崮.中国资本市场评价及改革政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2,(42).

上一篇:德元的使命与愿景 下一篇:高交会走来的PV—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