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

时间:2022-09-18 11:31:31

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所学内容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据此也开展了初步探讨,提出引导学生自能读书的“十字诀”。

关键词:自能读书;“十字诀”;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06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且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之有方、思之有序、行之有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归纳出了“自能读书十字诀”,(读、思、圈、批、议、品、悟、画、演、疑),运用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一、“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读,通过眼、口、耳等第一信息系统感知语言文字,体味节奏韵味、体会文章脉络,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使课文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通,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时,要将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以进行强化训练。让每一次的读都带有目的性。要让学生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要有要求、有指导、有示范、有检查,使学生通过读,达到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识其人、如经其事,进而感其情、明其理,体会语感,欣赏和汲取精美规范的语言。一课书学完后,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真读、真想、真懂,使读者、编者、教者三心相通;学生、作者、文本三情相融。

二、“思”

思,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悉心涵咏;在读中思,思中品,品中悟,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圈”

圈,即圈点,就是边读边思圈圈点点。可以圈画好词好句,标出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点出需要着重理解的词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的符号。如:比喻句用波浪线,好的词组用括号加横线的方式,不懂的地方用问号……学生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圈画。

四、“批”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批,即批注,就是在课文中的空白处,写上简短的批注。这些批注是在学生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亲密对话中取得的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阐释、发现与点评;是学生读书时思维的轨迹和认识的烙印。它强烈地体现了自主感悟的特征,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个体性。

五、“议”

议,即讨论辩论。阅读教学中的讨论是指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间或师生间就某个阅读主题相互表明见解或论证,它是阅读主体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灵魂融合的载体。而辩论是指学生间或师生间就某个阅读主题进行争论、辩答,摆明自己观点,批驳对方或他人的观点,是阅读主体情感交锋、心灵碰撞、灵魂问答的载体。它强烈地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思辨性。通过讨论辩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它能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并趋于完善,变被动聆听、消极学习为积极参与、主动吸收,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调控教学。讨论辩论时教师重在引导、点拨。即在学生处于“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时加以引导;在学生失误时、犹豫困惑时、课文关键处、以小见大处及平中见奇处……加以点拨,以促使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达到消除疑点、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理解特点,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品”

品,即品析,品词析句。阅读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进行语言实践训练。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编的课文,是语言的海洋。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语言,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语言都是语文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文本,抓住语言文字的七要素(音、形、意、道、境、情、采)进行品析揣摩,引导学生探究语法运用之巧,品味修辞表达之妙,嚼出文本的真滋味来。

七、“悟”

悟,即感悟。感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不仅要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还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作者的思维过程。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匿于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牢牢地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整合组织课文相关内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思考和认识,紧扣课文的关键词句,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意境之中,思绪与文本蕴含交错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的认识从笼统走向具体,从肤浅走向深入,由模糊变得清晰,从而领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感受到语言(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文字的魅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

八、“画”

画,即勾画、画图。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圈画好词句、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比较形象直观的认识,达到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的画面之目的,可以让学生想象,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学习。

九、“演”

演,即表演、演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模仿、游戏、表演。通过模仿、游戏、表演,能够发展儿童的直觉和智能,激发他们乐于试验的情趣,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陶冶情操,开发创造潜能。

1. 表演: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文体裁和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全体学生人人动情演,使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培养自主精神、开发创造潜能、促进主体性发展。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笔者把课本当剧本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当演员,让书中的人物走进课堂。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再创作的过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表演后再组织学生评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态过程,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

2. 演示: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直观形象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操作或演示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十、“疑”

疑,即质疑问难。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促进对语言的感悟,升华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学生能运用“自能读书十字诀”读书,那么,叶老所说的“不待老师教”的理想境界便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四十七校 037006)

上一篇:如何优化物理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探讨 下一篇: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