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9-18 10:25:23

活用教材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改变,新教材的重新把握势在必行。本文围绕如何活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新的备课思路,整合教材内容,利用课外素材,切实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活用教材;音乐鉴赏;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后的新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版式设计新颖、教材容量增大,其中丰富的配套音响资料和课件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不同题材、体裁的中外作品、传统作品、现代作品,更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困惑也随之而来:教材内容增加了,部分作品难度也随之加大;学生对有些作品不感兴趣;单元内的教学内容过多而课时较少,很难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另外,传统的讲解音乐、分析音乐,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和价值体现,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教材是静态的,课堂是鲜活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灵活巧妙运用手中的教材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尊重教材基本框架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是重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活用音乐鉴赏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与同行们共勉。

一、活用新教材,转变备课思路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它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的首要保证是“吃透教材”,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材,对新教材的总框架和结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认真钻研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把握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活用新教材,转变备课思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广泛收集资料。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与教材相关的资料的搜集和积累,做到有备而来,通过书籍、网络或其他媒介了解信息,为每个单元建立“资料库”,内容可包含音乐鉴赏常识、音乐知识、作曲家介绍、作品介绍、美学知识、相关作品的视频音像资料(包括与教材相关的深受现代中学生喜爱的一些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和音乐会等),这些资料是教材的有益补充。搜集的过程也是教师加深对教材内容理解的过程,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可大大降低课前相关教学知识检索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对自己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要充分了解,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进他们的生活,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知道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最渴望欣赏哪些音乐作品,原有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掌握如何,还缺少哪部分的音乐知识,在音乐的认识上有哪些误区,该选择怎样的音乐素材来引导等,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根据情况选择教材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最佳教学方案。

3.创设教学环境。根据所在学校特定的教学环境和多媒体设备,尽量在教室周围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如根据教学内容四周墙壁可挂些音乐家画像、名言,还可开辟音乐专栏等,这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准备。

二、掌握教学实际,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教材在课堂上得到升华。

1.用调整和取舍的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保留原有教材部分内容,删减部分内容,增加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并贴近他们生活的音乐素材。如第十五单元“学堂乐歌”,由于本节内容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现在的学生很难对它产生共鸣,学生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唯独李叔同的《送别》,旋律脍炙人口,让学生耳目一新,因此这个章节,我选取了李叔同的学堂乐歌代表作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增加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素材,如老狼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等,将“学堂乐歌’和“校园民谣”结合,通过比较,学生了解到现代校园民谣也是学堂乐歌的延续,两者都是学生自己创作并传唱的校园音乐。这样安排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加深了对学堂乐歌的印象,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用打破或调换单元顺序的方法调整教学内容。连续欣赏了四个课时的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后,学生上课的热情有所下降,传统民歌枯燥乏味,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于是我把结尾的《流行风》一课提前上,以《好汉歌》为切入点,对比分析“醇厚的中原韵”中《王大娘补缸》(《好汉歌》是赵季平老师在摄取《王大娘补缸》等民族音乐素材并加以艺术发挥和再创作。),并增加了几首当前受学生喜爱的周杰伦的流行歌曲《青花瓷》、《发如雪》、《台》等,这几首歌曲具有典型的“中国风”特点:配器上运用了中国的民族乐器;作法上运用了民族调式,歌词创作上运用了古诗词,再加上戏曲唱腔的配合,将现代的音乐元素和复古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用独特的方式传播和延伸着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文化,既让学生了解了流行歌曲的特点,又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唤醒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利用课外素材,提高教学有效性

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沿着教学设计思路,围绕教学重点,合理利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外音乐素材,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灵感,对增加音乐作品的亲和力,自然过渡到教材音乐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用通俗钢琴音乐《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和人声版的作品导入到巴赫的原作;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可以融入王力宏的《大城小爱》,用充满激情的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导入《拉丁美洲音乐》;用《射雕英雄传》主题歌《铁血丹心》为例,辅助巴赫的复调音乐教学,使复杂的知识点化难为易。《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中引用马克西姆演奏的现代版《革命》,体验古典与时尚的亲密接触,加深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将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如“女子十二乐坊”渗透到教材《鼓乐铿锵》中,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民族音乐对现代音乐的作用。还可以选用一些影视音乐,如在电影《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号》中体会苏格兰风笛的如泣如诉和悠扬;让学生在电影《奇异恩典》的主题歌中,感受宗教音乐的庄严神圣等。总之,合理利用课外音乐素材,使它更好地为教材服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活用教材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开启智慧、认真钻研、不断创新,不断反思,教材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高中音乐鉴赏课也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8期.

[2]吴斌等主编.《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小学音乐教育》.国内统一刊号:CN33―1044/J2010第8期.

[4]《高中新课程标准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一篇:增加软性课程弥补人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