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

时间:2022-09-18 09:25:05

走出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

【摘 要】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单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依然存在误区。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忌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思考性;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强调学生的操作性;莫要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注重课堂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误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成为各科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开发和不当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羁绊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单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依然存在误区。如何走出这些误区?我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切忌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让不少教师趋之若鹜,殊不知从来就不存在万能媒体或唯一媒体。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面前,数学课堂存在着现代与传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的割裂和背离。信息技术固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但不能完全依赖,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不停地点动鼠标,学生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引领下”步步向前,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我曾观摩过一节《升与毫升》的示范课,教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从头至尾向学生展示各种容器能盛水的体积,演示一升水可以倒满几个小茶杯。而课后我拿了一个大约能装一升水的瓶子问了几个学生,竟无一人说得出它大约能盛一升水。这种为使用媒体而使用媒体、夸大课件的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势必让教师和学生沦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并阻碍信息化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从本质上说,对媒体的使用应当秉持理性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通常会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状态。但数学教学的理性思考、数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泛滥式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热闹”“花哨”一定会弱化学生的学,使得课堂无法彰显学生生命的精彩。

二、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思考性

小学数学课堂过多使用信息技术,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间过长,一个是信息技术使用的频率过高。据《现代教育报》报道,北京市昌平区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天六节课,至少一半以上课堂都用多媒体。一天下来,眼睛确实比较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合理使用多媒体”行动。具体包括:合理控制使用时间;画面简洁清晰,字号适当,行间距合理,以最后一排学生看清楚为宜;使用时关闭投影幕前的黑板灯和教室第一横排照明灯,紧闭第一个窗户的遮光窗帘;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板书;多媒体课件使用完毕,立即拉开窗帘,必要时打开教室照明设备,保证教室内的光线充足。

此外,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机会。人教版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均安排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往往会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一次听课后,我与一位学生交流课堂中的困惑。他抛给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我选择了4cm、5cm、9cm的三根小棒,感觉好像也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不行呢?”此时,我更加清晰地确信,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掩盖了学生真实的想法,让学生最本色的潜意识没有机会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演示时,是不是也时常把学生思考的结果也一并掩饰了呢?

其实,我们会在很多名优、特级教师的展示课上看到久违的小黑板,会看到仅仅三两张幻灯片和一支粉笔的精彩课堂。数学课堂的理性回归必然需要我们有这样的思考:停电了,数学课堂还能做什么?

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强调学生的操作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时常面临过程和结果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大意义上借助于结果来呈现。于是,教师往往把教学结果放在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以信息技术的展示取代了学生的操作。举例说明,苏教版六年级教材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有一位教师选择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来证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动画演示很形象、生动、逼真,然而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教师们往往担心用实物演示可能会出现不精确的现象。然而,这种处理方式违背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这样螺旋上升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尝试着做出这样的改进:1.猜想圆锥体积公式,进而猜测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比如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等。2.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法及过程。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几个人合作操作,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质疑、验证等过程后,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深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完全依靠单纯的教师演示或课件演示是达不到的。

四、莫要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注重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当前数学学科教学中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实际的教学过程复杂多变,学生的思维丰富多彩,会产生许多生成性的问题。然而,无论课堂上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教师都无法及时修改课件,这样课件的作用就无法完全、有效地发挥。这种教学过程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数学课堂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势必让预设的主导作用占据上风,无法较好地实现生生、师生的良性生成,难以在有限的时空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这就是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教师应如何解决多媒体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这一组矛盾?如果一味地按照信息技术的预设前行,学生将缺失富有个性的思考品质。

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基于学生的立场,以探究开放的姿态呈现资源,努力加强互动式媒体资源的开发,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应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力,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的、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信息技术多维的预设中,利用生成性资源、应对生成性资源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旨归。■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以生为本 激扬生命课堂 下一篇:应用思维导图巧妙整合综合板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