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退市后市场面临空档

时间:2022-09-18 08:47:50

MP3退市后市场面临空档

MP4能够接盘MP3退市后留下的空档吗?从两者的功能上看似乎应该如此,但业界人士却有不同的观点

产业现状证明,MP3轰然倒塌后的行业真空正在形成。

珠江三角洲是公认的MP3制造基地,分布在广州、深圳和东莞3个城市的大小厂家的产能在整个行业生产力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幸的是,近期有消息称,截至7月底,广东省内有近3成MP3厂家倒闭,数量多达200余家。

从产业经济的成长轨迹来看,任何行业都必须经历从诞生到成熟到高峰再到退市的生命路线,MP3亦当如此。但谁也不曾想到它会短命到不过3、4年光景,以致于接替它的产业至今并不明朗。

高开低走的泡沫行业

作为高科技和流行音乐结合的载体,MP3一出生就被赋予了时尚尖峰的地位,无数商家对这种全新的播放器寄予厚望,但其高昂的制造成本,以及各项技术的限制,使得早期的MP3市场还只能是“镜花水月”。

随着技术的成熟,MP3成本下降是必然趋势,并在2001年末形成大规模降价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市场的急速扩容,那些对MP3垂涎已久的商家也开始躁动起来。一时间,联想、爱国者、方正等传统IT厂商开始跃跃欲试,想在MP3中捞得一桶金,一些国际厂商也开始着手进入中国市场,三星、LG、创新以至后来的iRiver、MPIO等纷纷开始在中国推出自己的品牌。

一方面是价格的降低,另一方面是大面积的广告宣传。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对MP3这种新奇的音乐播放器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初期的高端用户。

面对市场的巨幅增长,那些积极将MP3引入国内的元老级厂商转变了经营策略,其中一些厂商开始建立自主品牌,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OEM方式:他们在选择性引进产品的同时,逐渐加大对MP3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从一个传统的依靠渠道的销售型企业转变为能自行设计和生产产品的企业,走向了专业MP3厂商的方向。而JNC、K&C等厂商还是以OEM为主,希望通过引进韩国原装产品继续占领MP3的中高端市场。

不同的厂商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些曾经积极推动MP3发展的第一批厂商走上了不同的发展之路。到2003年一下子就有数百个厂商、几百个品牌冒了出来。那些原本依靠雄厚财力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的大型企业突然发现,一夜之间身边的对手变得多如牛毛,与他们现代化生产线相比,这些新冒出来的对手装备极其简陋,租两间房、雇几个临时工人就成为一家工厂。更让人恼火的是,这些小作坊式企业的出现无论是在品牌还是OEM领域都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2003年底投身MP3加工制造业的周非告诉《IT时代周刊》:“我们这些企业大部分没有任何数码产品生产经验,最初甚至连销售渠道都没有,但我们能凭借作坊式配置将成本最低化,凭借最具竞争力的价格与他们这些‘正规军’竞争,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低成本、低价格。”

采访中,本刊记者在广州一些电脑城发现,一旦顾客对MP3有兴趣,店方就会将一种仅售99元的“裸机”(无品牌的MP3)推荐给顾客。而这种“裸机”的出现被业内人士怒斥为一些厂家“近乎不要脸的自杀式竞争”。

市场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MP3企业“死亡三步曲”

如今,周非也开始打退堂鼓。论及原因,他说:“有行业观点认为MP3是行业性死亡,事实确实如此。产品供过于求,肯定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好在我们这种小本经营比较灵活,说停就马上停了,所以我也在考虑见好就收了。”

愿意接手周非生意的人是来自温州的刘先生,他全盘收购了周的存货和部分零部件。据透露,刘此前已经收购了另外10余家制造MP3的小企业。“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大肆收购MP3存货以及零部件,正是顺应了‘逢低吸纳’的商业法则。”刘先生如此告诉本刊记者。

实际情况正如周非所讲,现在很多企业想甩手跳出这个圈子,而有了刘先生这种人的存在,则可以让大多数急于脱身的企业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他也能通过所掌握的渠道,让这些低价收购来的产品找到市场。

除了类似刘先生这种别有打算的商家,业界对MP3行业的看法还有所保留。

爱可视(ARCHOS)是全球第一家硬盘式MP3及MP4的品牌制造商,该公司亚洲总监张亚玲就认为,以大批厂商倒闭为依据来说明MP3行业不行了的观点毫无道理。她向《IT时代周刊》指出:“任何市场都有饱和期,恶性竞争下,当产品利润被压制到最低时,大家也就没钱可赚。但这是市场优胜劣汰规则的一个必然过程。基于MP3在中国所拥有的巨大市场,这个行业应该还不至于崩盘。”她相信判定一个行业生死的关键因素应当视该行业还有无市场。

商场如战场,而竞争亦是在价格、品牌、渠道以及创新开发间产生。除了那些挟盛名闯入市场的知名品牌企业外,国内消费者对MP3产品的品牌认知度相当低,所以就目前整个行业来说,还没有出现品牌上的王者。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MP3时也就省略掉了选择品牌这一环,目标直指产品价位。

多数消费者在购买MP3时也就省略掉了选择品牌这一环,目标直指产品价位。

有行业人士介绍,这样做的连锁反应是为了使自身产品具有低价优势,大量厂家更加不注重产品质量,一味缩短工作环节和部件档次,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由此致使返修率高居不下。据本刊记者了解,2004年,国产MP3的平均返修率在10%~15%,有的甚至高达40%。

恶性循环下,高返修率又影响到渠道。一部分劣质品牌的渠道商叫苦连天,虽然销售情况非常不错,但处理保修期内送来修理的产品让销售赚回的一点毛利消耗殆尽。所以,“大部分渠道商更愿意做品质与售后更有保证的牌子,那些质量和售后均不过硬的小企业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终端,只好面临倒闭。”该位行业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轮到MP4了吗?

竞争给MP3在技术上带来巨大飞跃。从闪存到硬盘,从黑白屏到彩屏,无一不证明商家为了在乱世搏得一席之地而努力提升MP3的功能和理念。MP3的研发人员把电脑、手机、网络乃至音像界中的各项当红技术,最大可能地灌输到MP3小巧的机身上,为的就是更大地刺激人们的购买胃口。

在广州各大卖场,已有一部分MP3具备了“可视”功能。广州国美客村门店的销售人员介绍,购买此类MP3会同时奉送顾客一个压缩软件,在电脑上通过压缩软件,用户可以将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压缩进MP3观看。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州的一些电脑城,带有视频播放功能的MP3都被打上了MP4的标签摆在柜台上。国美的销售经理不屑一顾地将此嘲笑为“在公鸡尾巴上插几根毛就当孔雀卖”。他认为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的行为,目的是欺骗消费者。“谁会把一个只能勉强存下一部电影的MP3当作MP4用呢?不听歌了吗?比手机屏幕大不了多少的显示屏看电影不难受吗?”这位销售经理质疑道。

即便如此,这一现象还是被业界视为体现了数码娱乐市场向MP4转型的趋势。此前,业界有观点认为MP4包含了MP3的全部功能,MP4应当顺理成章地填补MP3退市后留下的空白。

对于类似问题,张亚玲持有不同看法,她认为MP4市场由于技术门槛比较高,暂时还没有形成MP3一样的市场规模,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从2003年至今,MP4在中国的总销售量增长了400%,但市场上少有MP4达到产品多样化、覆盖层次丰富化的产业结构,还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味道。”张亚玲说,她还认为MP4和MP3之间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两者所针对的目标用户不完全相同。

被称为“中国MP4第一人”的张亚玲早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曾学过服装设计,她认为一件衣服适合什么样的人穿是非常讲究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MP4。因此,她给爱可视MP4的定位是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产品,一种能将人们从电影院、室内电视机旁带到户外的产品,这一点也是目前为止整个MP4行业的定位。

通过行业定位上的表述,张亚玲进一步将MP4与MP3划清了界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行业的发展曲线应该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我不希望看到MP4行业如同MP3一样突然间爆发,坚实地按照市场规律去走才是保证行业健康的前提。”张亚玲最后说。

另一方面,台湾宇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的行销经理(MIO)顾海燕却有不同观点,她认为取代MP3成为人们手中电子新宠的机会,并不是MP4一家独大。顾对自己目前负责的PNA(便携式定位系统)品牌MIO就非常看好。

“MP4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内容还很贫乏,加之它昂贵的价格,所以暂时还无法成为大众型的产品,而PNA由于它具有导航引路的实用型功能并兼有MP3、游戏等娱乐功能,价格也比MP4要低一个档次,所以潜力更大一些。”顾海燕向《IT时代周刊》如此解释。

上一篇:烧钱的当当与搅局者的思路 下一篇:被封杀的Skype,无畏者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