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现代农业:四大途径促发展

时间:2022-09-18 06:58:35

四川现代农业:四大途径促发展

2012年9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通过川府发[2012]3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要求。为此,本刊特推出相关文章,对四川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若干建议。

近年来,四川紧紧围绕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四川省的现代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优势特色产业不强,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现代农业主体虚位,现代农业的投资不足和融资难。因此,当前要通过以下四大途径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途径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四川现已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如川西蔬菜、川西南名优茶产业等优势种植区,而“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叶”、“蒙顶山茶”、“张飞牛肉”等享誉全国,品牌效应显现。2010年全省有300多家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近一半从事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主要有下几项对策和措施:

一是明确农业功能区划,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合理布局。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整合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统筹规划、连片建设,合理布局产业节点。进一步做大川西蔬菜及四川泡菜、川西南名优茶、龙泉山脉特色水果产业,加快打造川中柠檬、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攀西设施蔬菜等产业集中发展区。

二是兴建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向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集聚,最终建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使之成为特色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推动四川特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整合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农业龙头企业梯队。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加工园区、物流中心以及商贸区,引导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整合,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逐步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

途径二:加快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首要生产要素。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三大体系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农业科技体系运行机制不完善,内部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科研人员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较为突出;二是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农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一般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三是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人均服务耕地达1072亩),且知识结构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等,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当前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有:

一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农口部门与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跨单位、跨学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团队,分工合作,攻克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破性、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当前应创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制度,为具有较好发展潜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提供机会和支持,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加盟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建立农业高级专家库及农业咨询机构,为地方农业科技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研激励引导机制,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审机制。做好高等农业院校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工作,创新大学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途径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一是明确培育对象的范围与重心。当前应明确将培育范围界定在“正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涉农服务”和“将来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或涉农服务”的两大类人。前者主要“种植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者、基层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五类人群;后者主要是“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职业农校学生和高校涉农毕业生”两类人群。

二是加强培养机构的建设、拓展与评估。农广校和农职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主渠道,涉农高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是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组成。四川应重点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适度强化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其他社会机构建设,组织力量成立多种形式的农业职业培训机构。同时,加强对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资质与培训质量的综合评估,优胜劣汰,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

三是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应根据四川农村、农业和农民实际,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用进村办班、入户指导、现场培训、田间咨询、半农半读、集中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进农村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百千万工程”等大型农业培训项目,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四是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降低经营风险的制度保障。尽快制定和落实四川省农民职业教育补贴制度;加速制定符合四川省情的新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职业技能认定与退出制度;抓紧研究制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项扶持政策,从创业、风险保护、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上入手,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

途径四:积极推进农业投融资制度创新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总体上看,现代农业建设中投融资体制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投融资力度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因此,要借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构建财政支农投融资新机制,提高资金增量。调整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整合存量加大增量,以项目为纽带,以财政资金撬动民间和金融机构的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构建投、建、管分离机制,以财政资金为主,组建政策性的“现代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依法授予政策性投资公司代政府履行投资主体职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框架。

二是加快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扩大农业贷款比率。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进一步落实县域内银行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三是加快建设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加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民间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形式,如农村土地抵押、林权抵押等担保形式;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工具、动产抵押、权益质押、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商品抵押、经营权抵押等方式。要扩大农村信贷抵押物品种类,研发与新兴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相关的各种新型贷款模式。

上一篇:长假旅游现“井喷” 要素保障需跟上 下一篇:西柏坡精神培育之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