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与防护

时间:2022-09-18 05:52:53

31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与防护

[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并提出防护措施。方法 收集我院 2009年 1~12 月发生的 31例次锐器伤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例锐器伤害中,岗位以护士为主,22人,占 70.97%;在导致伤害的锐器中第一位为注射器针头,13例次,占 51.61%;较大部分锐器伤是因受伤者自己引起。结论 锐器伤是造成职业性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要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必须规范操作行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专业化培训教育。

[关键词]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针刺伤

[中图分类号] R1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31 case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medical staff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LIAN Guizhen, ZHANG Lili, HUANGHaiwang

( The second hospital of Xia men, Fujian xiamen, 361021 )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edical staff professionalexposure status and find how to prevention them. Methods31 cases ofneedle-stick injuries in our hospital in 2009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nurses were the main group of professional harm, in 31 cases,22 cases were nurses,about 70.97%. Syringe needle caused 13cases harm, about 51.61%. It was the most common instrumental caused injuries.Most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was caused by themselves. Conclusions Needle-stick injuries was an important potential dangerous caused professional harm. Clinical guideline must be standardized and professional safety training must be strengthened to reduce professional harm.

[Keywords] professional exposure; professional prevention; needle-stick injuries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情况。职业暴露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现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为了防止职业暴露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自2006年开始我院进行了职业暴露的监测管理,并于这几年进一步完善。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 1~12 月全院发生锐器伤的医务人员 31例次。

1.2 锐器伤监测方法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生锐器伤时即填写《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登记表》,登记内容包括发生锐器伤医务人员健康信息,作病人健康信息,锐器伤发生时间、发生原因、锐器种类、受伤程度、受伤部位、锐器污染情况、伤害后处理情况等信息;定期随访,并将数据录入进行统计分析。

2 监测结果

2.1锐器伤害人员的岗位分布

在锐器伤害中,护士22人,占70.97%;医生 7 人,占22.58%;其他 2人,占6.45%。

2.2 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见表1)

表1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

2.3 锐器污染情况(见表 2)

表2锐器污染情况

2.4 锐器伤发生原因(见表 3)

表3锐器伤发生原因

2.5 锐器伤害后处理情况(见表4)

表4锐器伤害后处理情况

3 讨论

3.1 锐器伤是造成职业性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从锐器伤害的岗位分布及表1、表2来看,医务人员的皮肤被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近年来随着血液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医务人员因锐器伤害所引起的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率。1992~1995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 57.6%,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 1.2 亿人,现患慢性乙肝病人20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随着AIDS 的流行,到临床就诊的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将越来越多,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活动时,HIV 暴露的机会也会增加[1],因此,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之中。

3.2 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

从表3所示结果看,操作中刺伤自己的占 58.84%;配合中被刺伤及处理污物各占 19.35 %。伤害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配合缺少默契、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2]。为了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工作中细心、沉稳、忙而不乱,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3 正确的处理措施可以避免伤害后血源性疾病的发生

从表 4 所示结果看,发生31 例锐器伤后均采取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24小时内(除个别拒绝外)均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血液检测。同时抽取病人血液行以上四项血源性传染病(HBV\HCV\HIV\梅毒)检测,根据暴露源的种类采取有针对性用药等预防控制措施,并定期行血源性疾病检测。值得一提的是一名HIV暴露的医务人员,在发生暴露24小时(当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生建议暴露超过24小时后一般不主张用药,因为效果不理想。)后仍服用齐多拉米双无定片预防性用药,追踪一年后均正常末发生感染。尽管这样,也给受伤者带来了身心危害,同时也给医院造成沉重的经济压力。

3.4 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

严格按要求使用防渗漏、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盒), 操作完成后应及时将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缝针丢进收集箱(盒),减少污染锐器的暴露时间,避免引发锐器伤。

3.5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专业化培训教育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必要措施

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防护教育,通过各种规范操作训练,纠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目前,我国针对医务人员较专业化的培训尚存在欠缺,因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及对血源性疾病传播知识的认识,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3.6 加强职工健康体检

我院全院职工每年健康体检一次,并于2007年起对检验科等高危医护人员开展乙肝、丙肝、梅毒、HIV 一年监测一次,及时发现血源性疾病感染者。

总之,随着各种血源性疾病感染者的增加,医务人员接触机会也随之增加。因此,提高医务人员对各种血源性疾病的认识,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职业性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珈珈.临床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观察及防护[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8(6):361-362.

[2]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4.

上一篇:记者亲眼目睹金康绝技疗效好 下一篇:解析肾炎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