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探索

时间:2022-09-18 05:34:3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探索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工作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在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的意义出发,提出了创新家访工作模式、建立灵活的家访工作机制、做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采用适当的家访方式、加强家访信息的沟通反馈和后续跟踪等完善家访工作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103-02

教育是青年人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困难家庭摆脱贫困的希望所在,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各大高校都逐步建立了以“奖、助、贷、勤、补、免”等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相对完善的学生经济资助体系。随着高校资助范围与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学生从中受益。然而,资助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如何,资助方案是否可以满足学生基本的求学费用,现有的资助体系是否还存在改进的空间,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调研等相关工作进行检验、补充和完善。作为探明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家访工作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的意义

(一)宣传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家访是指学校的教师到学生家庭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灵活机动、主动深入、针对性强的特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家访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延伸,通过家访,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带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向家长和学生传递国家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关注,不仅能够带给他们更多信心与希望,也有利于实现学校、家庭及地方教育机构的良性互动,继而产生社会轰动效应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家校互动,助力学生成长

家访工作架起学校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桥梁。通过走进学生家庭,面对面与家长和学生交流,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1]。家访更加直接地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和学生的受资助情况传递给家长,减轻了家长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使学生家庭直接地感受到国家和学校的温暖。家访还能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不懈斗志,树立热爱集体、感恩社会的思想观念。家访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类是已经录取但未报到的新生。家访过程中,对于在校生,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同于在校园内和辅导员谈话形式的关心和感动;对于新生而言,在尚未走进校园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学校教师上门传递的关爱之情。同时,高校通过家访掌握了学生及其家庭的第一手资料,便于今后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资助和教育培养方案。

(三)掌握真实资料,完善资助评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准确,才能保证高校资助评定工作的科学性,才能将资助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才能真正发挥扶贫济困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都是以学生持有的贫困证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等有限的材料作为认定依据[2]。但是贫困证明的有效性、不同地区贫困状况的差异性、学生申请资助的主观性等诸多因素造成了资助评定工作的复杂性。经过学校认定的学生困难等级基本上符合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但仍旧存在着地域差异和虚报、漏报等情况。家访的形式能深入学生家庭,实地了解学生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学生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收入状况及家庭氛围等诸多因素,从而更加客观、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的整体状况。因此,家访工作是认定学生困难等级的有效补充,对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使高校资助工作更加细致入微、准确到位。

(四)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

高校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是年轻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家访工作,使教育者亲身感受学生家境的贫寒、求学的艰辛、成才的渴望、家长的期盼,从而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教育者更加用心、用情地做好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培养工作。此外家访工作也能开阔年轻教师的工作视野,拓宽工作新渠道,增加工作新思路,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发展建设。

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的建议

(一)创新家访工作模式

为了保障家访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长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工作机制,使走访的学生家庭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大。首先,高校可以指定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家访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从前期的家访教师招募、学生信息统计,到后期的家访工作总结,都以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主导组织开展相应工作。其次,高校要每年预拨专用经费对家访工作进行财力支持。这笔经费不仅可以解决家访工作的必要财务支出,而且可以为家访教师购买意外保险,确保安全出行。最后,为了提高家访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应当对家访教师进行培训并提出明确要求。培训内容不仅要涵括国家资助政策和本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理念、方法措施和资助成效等内容,还要重点介绍家访中的访谈内容和访谈技巧。学校要求教师在走访中要记录与家长交流的详细信息,保存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照片、走访小组与家人的合影,家访结束后,走访小组要提交家访报告。并注意出行安全,确保家访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立灵活的家访工作机制

高校可灵活安排家访时间和家访形式。家访时间一般分为假期集中家访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两类。学校资助管理中心确定每年假期集中家访的省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量扩大走访的范围。家访教师由各院系选派,除了辅导员以外,积极鼓励学校相关部处、院系一线教师报名参加。学校将家访教师分成小组,每组3―5人,实行家访时间和家访方式弹性制,由各小组自行协调安排。这种弹性的走访方式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走访队伍,使学校与院系之间、辅导员与教师之间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全校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

(三)做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周密计划,统筹安排,是保证家访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要提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学生信息内容主要包含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学生获得的各项资助奖励等等。学生信息可先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收集并反馈给走访小组。如需要更为详尽的信息,各走访小组可以与学生的带班辅导员进行沟通,或者与在校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次完整的访谈提纲有利于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结构式访谈,使家访工作能够更好地达到预定的目标。家访前应形成较完整的访谈提纲,并在家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避免因访谈不到位导致反馈信息的失实,影响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的开展。最后是确定走访行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很多位于偏远的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家访小组根据学生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初步确定走访行程。并提前与走访学生、家长、学生毕业中学取得联系,充分了解交通细节,细化家访行程。通过前期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工作,提高了家访工作的实效性。

(四)采用适当的家访方式

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家长访谈和深度接触,一方面要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学习状况、社会工作表现以及获得的各项奖励和资助情况向家长反馈;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现状以及学生在家表现,积极听取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反馈建议,共同探讨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式方法。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时,少数家长可能会误认为学校是来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信息,因而在交流中保持着谨慎和沉默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讲究谈话技巧,消除家长的心理戒备,营造和谐的家访氛围。家访可以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作为切入点,其间应以鼓励表扬为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介绍学生在校进步成长的点点滴滴。老师对寒门学子的鼓励和肯定,能增强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使家长看到希望。对学生的缺点要尽量委婉地指出,双方互通信息,达成共识,一同探讨帮扶改进措施[3]。教师还可以请家长介绍学生的典型特征、在家的表现,征求其对学校教育的各项建议。在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教师向家长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学生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并结合学生的情况,询问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其他重大经济支出及缘由,进一步了解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直接原因。同时,还应当向家长介绍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以及学生在校所获得的各项资助奖励,减轻家长的思想和经济负担,将温暖直接带入学生家庭。

(五)加强家访信息的沟通反馈与后续跟踪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工作旨在推动资助工作整体深入化、立体化,而资助工作的重心也逐步由前期的经济资助转移至后续的跟踪教育,即关注被资助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以及身心健康等众多方面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家访信息反馈机制,家访小组不仅要将家访工作总结提交至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更要将家访信息反馈至带班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所在院系,以便于院系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资助、培养方案。此外,各院系学生组可以在院系内开展家访工作交流会,分享走访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对完善家访工作和学生资助及培养提出建议。家访工作只是关注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个环节,而对于学生成长轨迹的跟踪、发展路径的规划还需要更多后续工作的探索与跟进。

高校以育人为根本,探索出一条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之路。在此基础上,推动家访工作走上一个新的高度,必将使其在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家访模式研究[J].理论界,2012,(5).

[2]张福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量化认定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3]刘聪.新时期高素质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方法探究 [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

收稿日期:2013-10-23

作者简介:王俐(1971―),女,天津人,清华大学学生处事务办副主任,主要从事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研究。

上一篇:俄语商业广告的修辞特征及翻译策略 下一篇:地方工科院校教学双元评教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