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1井钻探后对成藏地质条件的初步探讨

时间:2022-09-18 05:01:45

XS1井钻探后对成藏地质条件的初步探讨

摘 要:XS1井是江汉盆地的一口风险探井,实钻过程中见油气显示,但测试未获工业油流。文章从成藏的角度入手,分析本井区的生储盖条件以及组合情况,得出未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储盖组合条件不理想。

关键词:烃源岩;储集条件;渗透性

引言

XS1井是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断裂带上的一口风险探井。钻前认为该圈闭具有良好的成油气地质条件,有望取得油气突破。实钻仅在潜33油组录井见油气显示,综合解释为干层,主要目的层潜四下段未见油气显示。是该区缺乏油源、没有良好的储集层,还是圈闭条件不利?文章将对该井的钻探结果进行初步探讨。

1 烃源岩

区域上潜江组以上地层勘探程度高,生储盖组合资料全面,本井主要针对潜江组录井所揭示的烃源岩进行统计分析。

潜江组烃源岩岩性为暗色泥岩,其中潜一段至潜四上段烃源岩总厚度1392.80m,占其地层厚度的75.84%,潜四下段未钻穿,对所钻地层统计结果为烃源岩总厚度1199.40m,占其所钻地层厚度的68.99%。

XS1井潜江组各组段烃源岩均较发育。单就烃源岩厚度而言,本井潜江组潜各段地层(包括本井区已钻穿的潜四下段)均具备良好的生油条件。

本井使用YY-3000型地化录井仪对录井井段1460.00~4826.00m暗色泥岩的地化特征(包括气态烃含量S0,液态烃含量S1,干酪根裂解烃含量S2,干酪根裂解峰值温度Tmax等)作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本井潜江组潜二段及潜四下段上部地层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偶见Ⅰ型;烃源岩分级为极好~差;烃源岩未成熟~成熟,生油能力较好。潜四下段下部地层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烃源岩分级为好~差;烃源岩成熟,生油能力较好,但相对潜四下段上部地层差。由此证明,本井潜江组地层均具有一定生油能力。

2 储集层

XS1井录井井段所钻遇各组地层均发育有储集岩,区域上潜江组以上地层均无油气显示,因此仅对目的层潜江组储集岩情况进行分析。

文章储集岩总厚度统计来源于岩屑录井剖面,测井在潜四上段潜42油组及其以下地层未解释储集岩。储集岩以灰色、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灰质粉砂岩为主,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泥质胶结,较疏松,加稀盐酸反应中等~强烈。

潜三段地层在岩屑录井及测井解释上看,储集岩厚度均为最大,总厚分别为146.70m、117.40m,占本段地层总厚度比例分别为31.08%、24.87%,且最大单层厚度达11.20m;潜一段、潜二段次之,潜一段岩屑录井累计厚度115.5m,测井解释89.80m,占本段地层总厚度分别为21.88%、17.00%;潜二段岩屑录井累计厚度83.20m,测井解释42.80m,占本段地层总厚度分别为20.62%、10.61%;潜四上段较差,岩屑录井累计厚度45.90m,测井解释27.40m,占本段地层总厚度分别为10.60%、6.33%;潜四下段岩屑录井累计厚度18.10m,占本段地层总厚度仅为1.04%,测井未解释。

本井区目的层潜江组储层潜三段最发育,潜一段、潜二段次之,潜四上段较差,储集层欠发育,潜四下段为本井区最差,为储集层不发育段。

潜一段测井共解释34层,其中渗透性砂岩33层,非渗透性砂岩1层。渗透率值在0.9×10-3μm2~344.0×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78.5×10-3μm2;孔隙度值在8.0%~30.9%之间,平均值为18.8%;为较好储层,个别井段为差储层。

潜二段测井解释12层,渗透性砂岩12层。渗透率值在3.2×10-3μm2~76.8×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31.5×10-3μm2;孔隙度值在10.4%~23.5%之间,平均值为16.5%;为较好储层。

潜三段测井解释40层,其中渗透性砂岩39层,非渗透性砂岩1层。渗透率值在0.9×10-3μm2~54.4×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12.7×10-3μm2;孔隙度值在7.8%~20.8%之间,平均值为13.1%;为中等储层,个别井段为差储层。

潜四上段测井解释10层,渗透性砂岩10层。渗透率值在1.7×10-3μm2~37.6×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13.1×10-3μm2;孔隙度值8.3%~18.9%之间,平均值为13.7%;为中等储层。

潜四下段测井未解释。

纵上所述,本井潜江组储集层物性潜一段组最好,潜二段次之,潜三段及潜四上段相对较差,潜四下段最差。横向上,本井目的层潜四下段勘探程度低,资料来源较少,潜四下段储集层横向对比较困难。目前钻井揭示潜四下段沉积时期潜江凹陷中北部以巨厚的盐岩及泥岩沉积为典型特征,中部及南部广大地区由于缺乏碎屑岩供给,以膏盐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砂体主要发育并分布于潜北断层前缘较窄的范围内,储集条件欠佳。

本井区横向上潜江组地层潜三段储集层砂体厚度最大,且最稳定,储集层分布向高部位减薄离散,向低部位增厚集中,本井潜三段渗透性砂岩占地层总厚度的24.36%,为中等,说明渗透性砂岩稳定。潜四上段砂体变化较大,说明砂体不稳定且物性差,不利油气成藏。

3 盖层

盖层是形成圈闭和阻止油气溢散得以保存的主要条件之一。本地区盖层条件良好,本井录井井段潜江组潜二段、潜三段及其以下地层由厚层泥岩、石膏质泥岩、灰质泥岩等组成的一套地层厚度大,区域对比稳定,泥岩最大厚度14.50m,累计厚度达2592.20m,占本组所钻地层厚度的72.50%,可作为理想的盖层。潜四下段地层的盐岩、油浸泥岩、泥岩组成的韵律层发育,不但厚度大,且分布广,亦可作为理想盖层。

因此本探区具有良好的盖层条件。

4 储盖组合条件

通过对本井生储盖层组合的分析,本井区生油岩巨厚,具有中等生烃能力,同时在潜一段、潜二段、潜三段各段均有相当的渗透性砂岩作储层,各段厚层泥岩、膏质泥岩、灰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可作为良好盖层,构成了几套完整的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

潜四下段巨厚的油浸泥岩、泥岩生烃条件较好,有盐岩、油浸泥岩、泥岩等组成的沉积韵律作为良好盖层,由于缺乏碎屑岩供给,未发现良好储层,造成生、储、盖组合不完整,油气难以成藏。

5 结束语

(1)井区潜一段~潜三段具有较好的储盖组合条件,潜四下段储盖组合条件不理想。

(2)横向上潜江组地层潜三段储集层砂体厚度最大,且最稳定,储集层分布向高部位减薄离散,向低部位增厚集中,本井潜三段渗透性砂岩占地层总厚度的24.36%,为中等,说明渗透性砂岩稳定。潜四上段砂体变化较大,说明砂体不稳定且物性差,不利油气成藏。

(3)本井在潜江组潜三段潜33油组见油迹显示5.20m,综合解释为油水同层,证明潜33油组在本井区为一含油圈闭,建议在构造高部位布井,以获取工业油流。

参考文献

[1]方志雄.潜江盐湖盆地盐间沉积的石油地质特征[J].沉积学报,2002(4).

[2]童小兰,卢明国.潜江盐湖盆地生储盖组合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1).

上一篇: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 下一篇:矿山找矿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