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18 04:31:29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发展农业产业化,既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既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既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1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榆林市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优质马铃薯、地膜玉米、名优小杂粮、无公害大漠蔬菜、羊子、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杂果等农业产业规模、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 主导产业规模扩大,优势产业格局形成 目前全市草地保存面积73.3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2%,羊饲养量达到605万只,占全省饲养总量的37%,位居全省第一。红枣种植面积7.4万hm2,产量5.6万t,分别占全省面积和产量的67.6%和42.7%。马铃薯种植面积18.7万hm2,产鲜薯280万t,面积占全国5%,全省50%。绿豆种植面积2.6万hm2,产量近1.8万t。面积占全国2.8%,占全省44%。全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一带四区”的格局,即210国道沿线农副产品加工带;以榆阳、神木、横山等县为主形成的北部风沙滩畜牧和制种产业区;以佳县、吴堡、清涧为主的东部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区;以米脂、横山、子洲为主的南部丘陵沟壑小杂粮产业区;靖边、定边为主的西部白于山优质马铃薯产业区。“一带四区”优势产业格局的形成,进一步带动“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绿豆、荞麦、谷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亮点。

1.2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全市有各类注册完善、手续齐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1家,省级4家。截至2011年底,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1亿元,销售收入4.8亿元,净利润6400万元,创汇2000万美元,带动农户21万多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有效对接,加快了基地建设步伐,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1.3 企业农户联结紧密,利益机制逐步形成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行“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强化对基地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许多农民进入了农产品运销、加工领域,利益联结也日趋紧密,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逐步形成。

1.4 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涌现,农业增收步伐加快 全市各类产业化组织达276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30个,中介组织带动型有80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8个。各类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4.5亿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7980人,其中农村经纪人有1000多人,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工、营销企业不断兴起。全市皮毛及其制品加工企业达到112个,淀粉加工企业102个,红枣加工企业140个,肉类蛋类加工企业10个。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不断加大,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2 榆林市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 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科技基础薄弱,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程度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弱;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2.2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还不够完善 订单农业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履约率较低,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2.3 资金严重不足 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收购原料占用资金时间长,一般商业贷款难以满足收购需要。

2.4 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与国际标准对接工作有待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率较低。

3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3.1 强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肩负着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重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这些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一批龙头企业群和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根据当前榆林市产业和企业现状,要在红枣、马铃薯、玉米制种、小杂粮、外向型蔬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上,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改组、改造、改制、联合或引进等方式重力打造出枣业、薯业等优势特色企业集团。重点龙头企业在发展上要以深加工、精加工为重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率先采用现代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要力争把陕北羊子、陕北洋芋、黄河滩枣、大明绿豆、沙漠蔬菜和三边荞麦六大品牌打造成全国驰名商标。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要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所有产品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部分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

3.2 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农业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使榆林市更多的农副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必须按标准建立基地,组织生产。一是对市场上已确定的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在保证面积稳定的基础上,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出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对已有一定规模的名、优、特出口创汇产品,如大明绿豆、三边荞麦等小杂粮,要坚持改造、提高、创新,不断优化。要以横山、佳县、米脂为中心,建立6.7万hm2优质绿色杂粮杂豆出口创汇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使之真正成为稳定的创汇产业。三是对具有明显开发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外向型蔬菜、中药材等新型产业,要进行重点培育,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重点投入,使之健康稳步发展。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导和价值、利益机制的调节,加速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3.3 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针对榆林市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效能低的局面,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扶持其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上,重点要充实其职能,强化其职权,使其有职有权,在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监督、制约、协调和指导上有所作为,以改变目前合作经济组织无职无权的“空架子”局面,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4 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当前各级政府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也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只有采用“企业+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应重点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收购,确保农户利益,要使双方在共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科技含量和规模效益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度,提高合同履约率。这样既可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也可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3.5 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 要重点建设市级农产品综合市场,并按照生产区域规划建设马铃薯、小杂粮、蔬菜、油料等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不断加强市场硬件和软件建设,增强市场的流通能力和对生产的带动力。

3.6 抓好对重点龙头企业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 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榆林市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执行中看,落到实处的不多。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就无力让利于民。市、县农业局要深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掌握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检查督促政策的执行情况,对照政策,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具体落实。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扶持,出台具体政策,各县(区)要积极开展县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同时还要扩大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商到榆林从事农副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收稿:2012-04-13)

上一篇:果树在吉安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钦廉林场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