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5E的价值与意义

时间:2022-09-18 03:47:35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美国军事科技、军事工业和军事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标志着美国军事力量彻底走出了越战的阴影,以崭新的面貌引领世界性的军事发展方向。在这次战争中,美国的各种高技术兵器都大放异彩,从地球轨道上的各种卫星到巡弋在波斯湾、红海的航母及其舰载机,从设计就是用来猎杀苏式坦克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到在100小时地面战中威风八面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都可以说从技战术性能到可靠性指标都十分过硬,经受住了战场的考验。而这其中有几款武器其实是还没有完成开发就被临时拉上战场,但都表现上佳,以实战为处女秀展示了自身计划发展的成功,包括现在大名鼎鼎的GPS导航卫星系统。1991年,美国刚刚部署了该系统的16颗卫星,还无法做到全天24小时无缝的完全定位服务,GPS接收机数量也相对有限,美军不得不紧急采购了大批民用型号凑数,但最终也只有5000多部。不过,这个系统仍然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以至于美军用上后就再也无法离开GPS系统带来的好处,并在战争后加速发展和完善了该系统。 其次是相对名声不那么大的E-8“联合星”飞机,这种飞机以C-135运输机为基础,在机腹装上了被动相控阵侧视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探测侧向5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各种地面目标,从而全天候大面积快速准确地掌握敌军地面部队的活动。这种飞机的研发本来是为了美军在中欧地区实施空地一体战而量身定做的高科技装备,但没想到在海湾战争中展露了身手。在海湾危机爆发时,2架改装完成的E-8“联合星”测试机匆匆赶往海湾地区辅助作战,实战效果证明其能力上佳,典型战例如其及时察觉伊拉克军队向海夫吉方向的调动,帮助盟军提早做了准备,为赢得这次战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而本文要谈的主角F-15E“攻击鹰”双重任务战斗机也是类似情况。“攻击鹰”是在1986年进入全面研发的F-15战斗机系列的最新改型,在1990年时刚试装备了40多架,还没有完成IOC(初始作战能力)评审, 也被美军在战鼓声中派往海湾,到战场上去证明自己。

对地打击体系的变迁

在分析F-15E之前,我们先来看下这个机型在美军中的位置设定。一种作战飞机一定要放到其所在国的空中力量体系中去看,才能真正把握其研制和装备的逻辑,并准确判断其是否实现了当初研发时设定的任务。美国作为世界上空中力量技术最高、体系最全、实战经历最丰富的国家,在这方面无疑有着最丰富的经验。

对地打击分很多种,从对敌方国土深处重要关键目标的战略轰炸,到战场纵深的遮断,再到前沿阵地的对地支援等等各不相同。尤其是对于兵强马壮装备齐全的美军来说,有足够的条件针对具体的需求研发相应的装备,所谓“打什么仗研制什么装备”。美军的空中打击体系在进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根据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的需要,经历过多次的根本性的方向调整和体系重构。二战时期,为了强化对德国本土和纵深目标的打击,美国空军的前身――陆军航空队大力加强了战略轰炸能力的建设,研制和装备了几万架包括B-17、B-24和B-29等型号在内的战略轰炸机,研究摸索了千机轰炸和原子弹等打击方式,展现了巨大威力。而在战术战场范围内的对地打击,则主要是使用战斗机来进行,如P-51“野马”、P-47“雷电”、F4U“海盗”等,专用的轻型攻击机反而比例不大,只有A-20/26等少数机型。这种情况出现的部分原因是美国战斗机普遍起飞重量大、载弹量大、航程远、结构结实、导航通信等设备也较为齐全,就对地攻击而言并不逊色于专用的攻击机,而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空战能力,使用灵活性更高。因此,除了执行对空任务之外,如果敌方空中力量薄弱或者地面防空力量不足,战斗机可以随时很好的客串从战场遮断到近距支援等各种任务。此后,这实际上成了美军的一个传统――其空军的战斗机往往具有相当优秀的对地能力。

当然,二战还造就了另一个传统,那就是作为陆军的航空队,其和陆军的地面部队建立了紧密的协同关系。以至于依托美国完善的通信设备和合理的编制组织的基础上,在战争时期美军就实现了由地面部队引导空中力量实施对地打击的能力。因此,美军以战斗机与地面部队紧密配合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这也反过来使得战斗机在研制时期就会自然而然的考虑对地的需求。

战后,人类进入核时代和喷气时代,之前刚刚总结出来的一些战略轰炸的经验随之过时,如在核弹的威力面前,组织千百架轰炸机密集地毯式轰炸敌方城市的方式就迅速成为历史陈迹。但核轰炸方式则发扬光大,迅速成为空中武力建设的核心。美国早在二战后期就在抓紧研制B-29的后继机,催生出了B-36、B-47、B-52等著名的战略轰炸机。这些飞机与成规模的空中加油机队配合,共同组成了洲际核打击的强大空中武力,并成为了美国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战略核力量的支柱,以至于专门成立了战略空军司令部来领导这支力量。

而在战术性空中力量方面,则又是另一种情况。战后初期,喷气式航空动力还不成熟,缺乏大推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此时,各国都无法研制出重型喷气式战斗机――B-47轰炸机使用了6台涡喷发动机,而B-52更是装了8台。美国空军早期的P-80/F-84和F-86等战机并不比同时代的苏联米格-15等战机更重,虽然这些战机也都可以对地攻击,但能涵盖的任务是有限的,执行近接空中支援是没有问题,但执行纵深遮断就能力不足了。挂载更多更重的武器打击远距离目标的能力需要另外的飞机,而在当时仍然主要依靠轰炸机。

美国海军以J57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研制了用于核攻击的A-3舰载攻击机,其为了实现航程和载荷能力而不得不牺牲掉机动性和速度等指标。等到50年代末,J79发动机的出现使得美国海军得以着手研制出A-5“民团团员”重型攻击机,这款飞机也是着眼于核攻击,但飞行性能已经大大提高,可以超音速飞行,但机动性能仍然无法和战斗机相比。当然,美国海军还在50年代初研制了轻型攻击机A-4。有人可能奇怪,为什么都是海军牵头研制专用对地打击飞机。个中原因在于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内核武器概念大行其道,美国每一个军种都必须证明自己可以适应打核大战的要求,从而来争取地位和经费。美国空军已经把战略轰炸机部队全部收归旗下,对这个事不用再担心,而海军的核打击能力就只能依赖在那个航空动力和气动力研究水平还属稚嫩时期研制出来的专用舰载攻击机。空军既然没有这个压力,就继续采取二战时期的老办法,主要以空军的战斗机来兼职进行常规空中打击任务。朝鲜战争时期,美军以F-86争夺制空权,而把对地攻击的任务主要交给了P-51、P-80以及F-84等喷气式战斗机。到50年代中后期,美国空军就开始以F-100等战斗机进行常规战术打击,同时专门研发了F-105战斗轰炸机来进行核打击。总的来看,在60年代的越战之前,美国的海空军都是围绕着核投送能力来构建自己的空中打击力量。

越战是个重要的分水岭,交战各方在这场战争中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大规模常规战仍是最为现实的挑战。随着美苏核均势的到来,大国间的战争一上来就以核战争为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各国都必须专注构建实用的常规打击体系。在越战初期阶段,美国空军检查自己的武器库时却发现手头的武器并不是很趁手:B-52战略轰炸机更需要专注于核战备值班;F-105“雷公”其实也是核攻击机,此时不得不挂上常规炸弹上阵厮杀,虽然因为机体坚固高速性甚佳而表现不错,但仍然有很多问题; F-100、F-104的航程和载弹能力都不能让美军满意,A-1螺旋桨攻击机执行在南越的清剿游击队等任务确实不错,但却已经很难适应对拥有强大防空能力的敌国的空袭任务。当然,说到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下F-4“鬼怪”Ⅱ。这款由海军牵头的双发战斗机因为性能优异而成为了海空军的通用战机,其空重达到了13吨左右,起飞重量28吨,即使以现在的标准看也是属于重型战斗机。该机设备齐全,有完善的雷达、通信、导航等电子设备,载弹量大、航程远,可以说是喷气时代最早的双重任务战斗机。以色列人装备这款战斗机后,也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攻击的本色,在多次中东战争中立下诸多战功。但在60年代早期,因为美国空军还误以为空战已经进入导弹时代而没有装备机炮,结果在实战中备受不可靠的导弹困扰。

现实的冲击下美军调整思路,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整体空中力量体系。到越战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代,美国空军的对地打击力量结构包括:B-52轰炸机主要以挂载的空射巡航导弹来执行核打击任务,而在80年代初火速研发和投入生产并在几年内生产完毕的100架B-1B战略轰炸机因为突防能力较强,可以使用核航弹和空地导弹进行核打击,少量的FB-111准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战术核打击和常规攻击。常规对地打击则以航电设备最为完善且价格昂贵、维修困难的F-111F战斗轰炸机来执行深远纵深的对地打击任务,新一代的轻型战斗机F-16被美国空军赋予了更多中等距离内的战术攻击任务,与之配合的还有几百架上岸服役的A-7攻击机。至于更近距离的战场遮断和战场支援任务,则交给了全新发展出来的专用攻击机A-10来完成。当然,美军还秘密发展了一款隐身攻击机F-117执行战役初期对高危险高价值目标的渗透打击。比较突出的是,接替F-4“鬼怪”Ⅱ的新一代主力重型战斗机F-15“鹰”却是基本不管对地打击的――尽管它具有不错的炸弹挂载能力。

这个体系构架总的来看还是很合理有效的,在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表现良好。但唯一的问题就是执行纵深高端任务的F-111稍显老旧,那可是60年代初就发展出来的飞机,到90年代就要服役30年,其后继机必须提上日程了。为此,美国的防务供应商提出了两个方向:一是在F-16的基础上进行大改,打造出了箭型三角翼的F-16XL;另外就是以F-15D型双座战斗机为基础研发F-15E。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本文的主角F-15E雀屏中选,开始了自己的传奇。

前任与竞争者

F-15E被冠以双重任务战斗机而不用战斗轰炸机,是因为在它之前的各种被称为战斗轰炸机的作战飞机,本质上以战斗机的角度看都名不副实。不管是F-105、F-111还是苏-24,其实都无法胜任空战要求――只有“狂风”的英国改型ADV装上了PD雷达和中距空空导弹,被作为截击机使用。这些战机就基本的飞行性能而言确实大大超越了以前的战术轰炸机:速度快、机体坚固、飞行动作更迅捷灵活,可以和战斗机群混合编队而不会拖后腿。当然,更主要的是投弹后它们可以打开加力,以甚至比战斗机还快的速度或爬升或俯冲加速脱离,从而获得更好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但是,让这些机型挂上空空导弹去战场上空夺取空中优势,实在是力有未逮的。到了F-15E则不同了:卸去保形油箱的F-15E具有和F-15C战斗机完全一样的机动性能,而其航电武器也毫不逊色,既可以应付空优任务,也能应用于空地打击任务。

不过,虽然F-15E是针对新时期的战术任务而全新发展出的作战飞机――连名字都不再用“战斗轰炸机”,但如果说其最接近的一个顶替目标的话,人们肯定还是率先想到F-111。当然,同时想到的还会有那个著名的F-111计划失败的故事。但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当年失败的只是以同一种飞机的两个型别分别满足空军和海军舰载飞机需求的目标,但这个总体构想的失败不等于F-111空军型的失败。虽然以F-111为基础开发出舰载战斗机的想法告吹,但为空军开发出的F-111却是一款十分优秀的战斗轰炸机。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可变后掠翼的作战飞机,F-111的航程载荷和速度指标十分抢眼,其航程载荷系数相当的高,可以实现6.5吨荷载、1400千米的作战半径,也可以在挂载13吨时实现650千米的作战半径。在其基础上改出的准战略轰炸机FB-111则更加强大。

这么高的指标依托的是相当大的机体:F-111的空重约21吨,内油达到了14.5吨,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战斗机。也正是有这样的底子,罗克韦尔公司才敢于以其为基础改进出FB-111去填补美国战略核打击能力的空缺,这些飞机成为了介于战略轰炸机和战术攻击机之间的准战略飞机。当然,在FB-111之前美军曾经装备过B-58这样的中程超音速轰炸机,其部分性能指标也相当耀眼,曾经创造过诸多飞行记录,比如可以2马赫的速度狂飙一个多小时,或者在中间空中加油一次的情况下在80分钟内飞行接近3000千米。但B-58完全是围绕着核打击而设计的,且故障率高、成本更是奇高,不能执行常规任务,因此和F-111的任务定位差别还是很大的,更和F-15E没有什么关系。以F-15E来对比的话, F-15E加上保形油箱后的总空重大约是15吨,比F-111的21吨轻了6吨多。带来的能力差距就是F-111可以极限挂载17吨弹药,而F-15E极限只有11吨,但F-15E的航程载荷能力已经相当强悍,美军还是可以接受的。

有意思的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战术战斗机里,F-4“鬼怪”Ⅱ倒是可以认为是F-15E很合适的前任。不管是在美国空军还是在以色列空军,F-4在战场上都可以同时干好制空和对地打击任务,比如在1982年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就是以F-4为主力组成突击编队,以密集的炸弹彻底消灭了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19个防空导弹阵地。而在两伊战争中,伊朗也在1980年以F-4战斗机在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远程奔袭千里之外伊拉克西部的H2机场,毁伤40多架伊拉克战机,取得重大成功。这些都凸显了F-4“鬼怪”Ⅱ在对地打击上的攻击性和有效性。不过,作为美军新一代,明确替换掉F-4的主力战斗机F-15,在其研发时却提出的是绝不为对地打击付出一磅重量的口号,这又是为什么呢?

概括说来,冷战的环境变了,要求和标准自然变了。事实上,F-15A/B/C/D几型战机的对地打击能力都要强于F-4,其气动效率高、燃油系数也不低,机动性好,载弹量也高,挂上一串炸弹去扔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时代变了,事情就会有很多不同。首先,F-15肩上此时压着为整个美军作战体系争夺制空权的重任,其航电设备和气动都是围绕着空优设计,暂时没有考虑对地打击的需要。从对空上来讲,F-15的能力是十分高端的。以雷达为例,早在70年代初F-15A服役时就拥有超越时代的强大雷达AN/APG-63。该雷达是一款平板缝隙天线的PD雷达,是第一部具有高、中、低三种脉冲重复频率的全波形数字式脉冲多普勒雷达。该雷达以空空状态为主,实现了全向、全高度,无速度覆盖缺口的下视探测。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中第一个实现了近似能力的雷达,已经是1995年装备“幻影”2000-5的RDY雷达。当然,雷达不是一切,F-15还装备有完善的电子战、导航、通讯、敌我识别等设备。这里要着重说一下敌我识别技术,不要小看这个技术,当空中战役一开,空中几百千米范围内敌我战机四处翻飞,甚至原先和自己排好队形的友机都因为躲避对方锁定和攻击,或为了追击敌机而乱成一团时, 没有可靠的敌我识别能力的战机是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超视距空战的。除非坚持只进行视距内格斗,而这显然是极为被动、危险和低效的做法。F-15则一直在用当时最好的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如在80年代中期进行的升级改造中,新开发的AN/APG-70雷达就具有了NCTR也就是非合作敌我识别能力,既通过雷达探测对方战机的某些特征回波,比如发动机风扇叶片的回波,识别出对方的机型,从而使得战机在预警机、本机敌我识别装置之后,又拥有了一个额外的手段来辅助完成敌我识别的确认。正是因为有如此完善的能力,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包括F-14“雄猫”战机在内的联军其他战机都只能靠边站,而由美国空军F-15战机为联军铸就了一道强大的“鹰之墙”,成为了联军空中安全的可靠保障。而这款雷达也是F-15E的标配,只不过F-15E所用的除了上述对空的能力外,还有很强的对地功能。

因此,只能说F-15E之前的各个型别虽然能扔炸弹,但专业不在于此。而且这牵涉到第二个问题,按照新时代的标准,这些能力以同时代对地为主的飞机的标准来衡量,已经很不够了。比如,同时代的A-6E攻击机就装备有能同时进行地形测绘和对固定或活动目标进行跟踪和测距、具有地形跟踪能力的AN/APQ-148多功能雷达,新型武器投放控制装置(ACU),AN/ASQ-133弹道计算机,AN/AWG-21导弹控制系统,AN/ASS-33TRAM(目标识别攻击复合感应器),该装置和多功能雷达结合在一起,能改善飞机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和宽广的目标区内的探测、识别和攻击目标的能力。这是一整套相当专业和精密的设备,没有它们就无法全天候的执行各种复杂的攻击任务,也无法有效的使用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一切围绕着追求高端制空能力而设计出来的F-15成本十分高昂――F-4“鬼怪”Ⅱ战机的价格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45万分之一,F-15则相当于约20万分之一,以这么高昂价格的装备执行普通的对地打击任务显然是不划算的――美国或以色列空军之前的标准做法都是制空战机在服役后期失去主力位置后,才开始更多的兼职对地。因此,美国空军也不给空优部队的F-15飞行员安排对地科目,一门心思钻研空战。

可以说,F-15延续了重型战机可以对地的传统,但却不是在失去空中优势后降格为普通运泥巴的选手,而是在其巅峰期就升级设备强化能力,去执行更高端的对地任务。当然,在此期间美军同样搞了个竞标,而其竞争对手就是从自己的战友F-16基础上开发的F-16XL。说起来,至今还有很多人对于的落选而耿耿于怀,因为该机的性能也十分耀眼,如该机转场航程达 4150 千米,在挂12 枚 Mk82 炸弹时比挂 6 枚炸弹的 F-16A 的航程还要高 44%,此时其瞬时转弯速度比 F-16A 提高 30%,并有突出的超音速转弯能力。而F-16XL在加挂 12 枚 Mk82 炸弹时,也能完成大攻角(直至90 °)的爬升机动等激烈动作。由于其在气动和结构设计上的突出成就,虽然最后竞争失败,但技术资料却被严格保密,而原型机也在封存多年后还被NASA拿出来进行气动力研究,

任期的表现

F-15E毕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主要有哪些优势呢?首先一点还是大,虽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但F-16XL的起飞重量仍然只有22吨,而F-15E接近37吨。起飞重量越大,在航程载荷性能上还是会有更好的表现,尤其是在挂载重型载荷时。虽然作战飞机很少会以理论极限挂载执行任务,但这方面的余量越大,显然执行任务的裕度也就越大。一种战机,如果极限挂载是6吨弹药,给它挂上5吨时必然已经十分笨重,限制多多,但如果其极限能力是11吨,情况就会好得多。而且战机越大,服役期间不断加装日益完善的航电设备时,在重量和空间上也更能适应。这也是美国空军一向倾心于重型战机的原因,其需要要么是能挂8枚空空导弹、副油箱以及充足的炮弹和完善的航电去敌方领空执行攻势制空的空优战机,要么是需要满挂炸弹可以飞到敌人纵深实施致命打击的攻击机。战机个头小了确实玩不转,因此历史上不管是F-5、F-104还是F-20等轻型战机,尽管飞行性能优异但却备受冷落,即使F-16也在一次次改进后接近于中型飞机的体格。

其次,F-15的性能也确实优秀。比如转场航程方面,该机带保形油箱及3个副油箱,能从德国比特堡空军基地转场到波斯湾南部(留有余油),接近5000千米。同时要注意,即使挂载了保形油箱和3个副油箱,F-15E仍然可以外挂数量和重量都很可观的武器荷载,如AGM-130空地导弹、GBU-28穿地制导炸弹――这种炸弹在美军战术飞机中只有F-111和F-15E可以挂载。而这些能力在海湾战争爆发后立即就被美军所关注,并在还没有毕业时就拉去实习。

按照过去的经验,一款战机如果想要有良好的对地攻击能力,需要翼载高一些。因为我们知道,飞机投弹时高度低一些,距离目标近一些,可以获得更好的命中精度,但这显然就需要在中低空行动。而低空空气密度大、气流条件复杂,飞机飞起来会有各种抖动,这个时候哪种飞机飞的更稳,哪种飞机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射炮弹、火箭弹或者投掷炸弹的条件。当然,不只是投弹的时候,作为对地攻击飞机往往需要进行突防,那么走低空是在隐身技术出现之前最现实的选择,利用曲折地形的遮挡和杂波掩藏自己的踪迹,而如果飞机的翼载过轻,在长时间的低空飞行中,会因为持续的剧烈抖动造成飞行员疲劳并导致飞行危险。正因为如此,之前不管是F-111、苏-24还是“狂风”,翼载都是有意取的比较高。而像B-1B这样机体修长的轰炸机,甚至不得不在机头加装小翼,在电脑的控制下随时抵消低空乱流造成的抖动。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当年F-111的通用计划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作为对地攻击机需要翼载高,作为舰载机需要机体坚固抗冲击,这样下来的飞机怎么可能不笨重呢,还想兼职做身轻体快的战斗机,太勉为其难了。因此,正本清源的要做绝对空优战斗机的F-15才会在研发中宣称没有一磅重量为了对地,其最大性能特点之一就是低翼载,而这也正是美国的战斗机黑手党总结的空优战机的必备特点之一:低翼载的战斗机可以获得更好的盘旋性能。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自然知道F-15E在海湾战争的对地作战中表现卓越。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空优战机兼职对地时却有如此身手呢,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技术进步。

首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使得F-15E可以掌握大范围内的空中和地面目标和威胁信息,这里最重要的一个是雷达,一个是前视吊舱。前面说了,美国在AN/APG-63雷达的基础上研发了AN/APG-70雷达以装备F-15E,这种雷达重点强化了SAR(合成孔径)能力,可以对地面进行高分辨力地图测绘,多普勒波束锐化状态可在5°~60°扇形内的任何角度上对37~90千米远的目标区进行实时高分辨率测绘。作为第一部采用“高PRF距离选通”技术的脉冲多普勒雷达,AN/APG-70可以让驾驶员探测远距目标并对其分类,然后转入边扫描边跟踪状态,并集中搜索目标密集成串的区域。新技术的使用使得F-15E的目标分类识别能力比过去提高5倍,不需要状态的跳变就能区分出相互距离小于90米的目标,对64千米处的目标方位分辨力达18米,16千米处的方位分辨力可达2.5米。

除了性能强大的APG-70雷达,F-15E还装备了另一个在当时来说超越时代的“神器”――LANTIRN吊舱。该系统由AN/AAQ-13导航吊舱(飞行)和AN/AAQ-14目标指示吊舱(攻击)组成(见题图),这两个吊舱被设计成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均可单独使用,互不依赖。两个吊舱以通过1553B数据总线与载机进行通信,其中的AN/AAQ-13导航吊舱包括1具AN/APN-237A K波段地形跟随雷达(TFR)和1部宽视场前视红外传感器(FLIR)以及相应电脑与电源供应系统,而AN/AAQ-14目标指示吊舱由1部窄视场前视红外传感器和1部激光目标指示/测距仪组成。

有了这样完善的航电系统,F-15E可以在恶劣气象下以雷达扫描地形,在夜间进行低空飞行,同时以宽视场前视红外搜索掌握情况,然后以窄视场前视红外锁定目标,并以激光测距和指示目标并实施精确打击。这样的能力在以前是没有什么战机具备的,只有美军自己的F-111算是比较接近――在1996年的“黄金峡谷”行动中, F-111从英国基地出发,往返一万多千米,夜间超低空突入利比亚,并以激光制导炸弹精确打击了预定的目标。

正因为具有这样强悍的作战能力,F-15E一上战场就被美军拉去执行整个战役期间最难的任务――猎歼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发射车。这种目标综合了几种最难对付的地面目标特点之大成:首先,因为发射“飞毛腿”导弹进行袭城战并不追求时效性,因此它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而这往往是夜间;由于发射的是采用惯性制导的弹道导弹,并不需要天气条件多好,因此即使在沙尘飞扬或阴雨气候下,它们仍然可能在活动;然后,“飞毛腿”导弹是装在多轴运输/发射车上的,具有很好的机动能力,甚至可能平时躲在一段公路的高架桥下面,在需要时行驶到发射阵位后,快速发射再撤走,用现在的时髦词汇来说就是个“时间敏感性目标”;最后,“飞毛腿”导弹发射车虽然体积不小,但对于战机来说,仍然是地面上的一个点状目标,而并非大面积铺开的集群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些导弹发射车活动的地区在伊拉克西部的沙漠中,其范围有数万平方千米。同时,这里距离美军在沙特或土耳其的主要空军基地距离都很遥远,比如能承接F-15E这种重型精密战机的沙特海尔季基地就距离这里近千千米。也就是说,执行这项任务的战机必须先挂着吊舱和沉重的炸弹飞行很长一段距离后,再在这片广袤的地区上空往来盘旋搜索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突出的航程、载荷、全天候的搜索/攻击能力,是绝对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

其次,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彻底解决了飞行高度和打击精度之间的矛盾。二战时期的大型水平轰炸机为了躲避高射炮火必须在很高的高度投弹,即使装备了号称精密的“诺顿”瞄准具,其命中精度也差强人意,这才催生了汉堡或德累斯顿那种千机地毯式轰炸的战术。二战后,虽然研制出了更精密的瞄准系统并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战机投掷非制导炸弹的命中精度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直到越战时期,美军也仍然面对着这个难题的困扰。如美军在1966年轰炸杜梅大桥时使用的是F-105“雷公”,这些挂载着1360千克炸弹的战机必须在接近目标时俯冲到低空瞄准投弹,一个小队投下的炸弹能有一枚命中就算不错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沐浴”在地面各种口径高炮的火网之中,整个作战过程效率低、风险高、损失大。而到了1973年“后卫”战役中轰炸号称“炸不垮”的清化大桥时,新时代才到来。当时,美军仅仅是几架F-4“鬼怪”Ⅱ战机在中空投掷的激光制导炸弹就将目标彻底摧毁。之后,美军一直引领着风气之先,到F-15E时,可以挂载和投掷的精确制导武器已经有很多种,可以涵盖各种任务需求。

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角色――“狂风”战斗机反衬了F-15E在这次空地打击能力上华丽转身的意义。按照战前计划,采用可变后掠翼布局且拥有优秀低空高速突防能力的“狂风”,被安排执行危险度很高的突击和压制伊拉克机场等目标的任务。应该说,“狂风”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它们一次次地高速掠过伊拉克空军基地的跑道,把反跑道炸弹准确的投掷在预定位置。在开战一个星期内,伊拉克空军的活动就被基本压制了。但在这个过程中,“狂风”也承受了近乎一天一架的损失,以至于任务刚初步达成,该机就匆匆告别低空,转入中空的常规轰炸。而此时,它缺乏在中空实施精确打击能力的缺陷就变得突出,以至于英军又不得不调来“海盗”攻击机来进行激光照射标定、引导攻击。相比之下,F-15E此时所具有的“高端”能力在适应各种任务时都显得游刃有余。

海湾战争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很突出的反映了F-15E的作战能力。1991年2月14日夜间,2架负责搜索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发射车的F-15E正在伊拉克西北部飞行执行巡逻任务。长机挂了4枚907千克GBU-10激光制导炸弹、4枚AIM-9空空导弹和2具副油箱。此时他们接到信息,一支负责搜寻“飞毛腿”导弹发射车的美军特种部队小分队正被伊拉克军队追赶。于是,他们下降,穿过几千米厚的云层飞行到不足千米的高度后,发现约20千米外正在行动的伊拉克米-24武装直升机。F-15E飞行员以1100千米的时速呼啸扑向伊军直升机,在雷达和前视红外反复核实了目标后,在距离6千米时投下了GBU-10制导炸弹。就在他们刚刚投弹后,伊军直升机正好离地飞起,但最终炸弹仍精确命中了正在爬升中的直升机,把它变为了一个火球和四散的碎片。这个故事在20多年后回顾时会觉得轻松愉快,但以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的世界技术水平来看,F-15E无疑是那个时代战术攻击的王者。精确制导武器彻底改写了规则,对于不管是激光制导还是电视制导等方式的对地打击武器来说,投掷高度和距离对于其精度的影响不存在线性关系,这就让战机彻底解脱出来,不必害怕低空颠簸而让炸弹四处乱飞。

最后要说一下F-15E的另一重任务,也就是对空。就其本身的技术性能而言,F-15E是完全可以胜任这项任务的。不管是PD雷达、NCTR能力,还是主动中距空空导弹,“攻击鹰”样样精通。但是真要进行空战,“攻击鹰”部队却很可能不是F-15C部队的对手。因为以任务分配来看,“攻击鹰”是以对地攻击为核心,其飞行员的日常训练也是以对地攻击为主,对手很难逼到美军不得不以F-15E进行空战的地步,这在F-22服役和形成战斗力后更是如此了。

继任者

F-15E是在战胜了F-16XL之后接替了F-111,但它并不是在所有能力上都超越后两者。尤其是F-111的航程载荷能力,这是一个相当难以超越的高度。当然,这本来就是可变后掠翼的固有优势。为了这种能力,不管是F-111还是F-14,都不得不承受着高昂的维护保养成本以及故障率的代价,这在冷战结束以后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但仔细盘点后也可以发现,F-111在超出F-15E的那一段能力范围,对于美军而言是可以容忍和填补的。说可以容忍,F-111退役时正是美军在冷战后进行大规模调整的阶段。缺乏明确敌人的美军可以不用过于追求各种高端作战能力面面俱到、不留死角。说可以填补,是因为美军武器库中毕竟还有B-52、B-1B、B-2等战略轰炸机和各种巡航导弹,足以涵盖各种距离要求的纵深打击。而当F-15E逐渐步入其服役的后期,开始考虑退役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提醒一点的是,虽然一个国家的空军力量体系都会有个传承的关系,每一支部队在换装时一般都是会接收和旧飞机相似能力的新机,比如战斗机部队换装新型战斗机,攻击机部队换装新型攻击机。但是,这不意味着替代者在能力和任务定位上就是与被替代者完全一致的。事实上,一国空军往往会在换装时同时进行部队任务能力的重新定位和构建,绝对的同质代换反而相对少见。现在的美军正处在一场大换血大变革的时代,加班加点研制和生产的F-35并不是单纯对应F-16的替换者,这其实直观上从其所要代替的对象就可以看出来。在未来的若干年里,F-35要全面替换掉美国空军的F-15、F-16、A-10,美国海军的F/A-18C/D以及海军陆战队的AV-8B。也就是说,当这场大换装结束后,美国空中力量的战术作战飞机部分就只剩下F-22、F-35和F/A-18E/F。

而在这些要替换的机型中,F-15E排在最后。首先就机龄来说,F-15E是美军战术作战飞机机队里相对最新的几种之一。要知道,美军现役F-15C战机中最“年轻”的也是80年代初期生产的,比“攻击鹰”更年轻的就是F-22、部分补充生产的F-16和海军的“超级大黄蜂”了。其次,F-15E名为双重任务战斗机,但由于美军空中优势太大,自从其服役后基本就没有执行空优任务的机会,即使是日常训练也是以对地为主。而我们知道,空战中的战机必须不断进行各种高过载机动,是最考验机体结构寿命的一种任务状态。相比之下,对地任务大部分时间的飞行就柔和得多,因此机体寿命也就可以长得多。最典型如B-52轰炸机,其大部分都是60年代初制造的机体,服役到现在仍然老当益壮,还可以再继续服役几十年。所以,至今F-15E机队的可用寿命仍然很长,可以一直坚持到本世纪20年代末甚至更晚。相比之下,美军的F-15C/D制空战机常年进行高强度的空战演练和实战,结构寿命上问题更大,几年前的空中解体事故已经向美国空军敲响了警钟。

那么,F-15E的后继者是谁呢。笔者认为,F-15E不会有明确的后继者了。随着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武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必然是体系化的战场,很多概念必须要改变,无法对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的竞赛者必然会在真实的战场上输的一塌糊涂。就以对地打击来说,美军未来的空基打击体系将是由LRS-B中远程隐身轰炸机、F-35联合攻击战斗机以及各种无人平台所组成。每一种平台既是侦察和电子战平台,也是打击平台,各个平台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在高度融合后呈现给战区内的相关作战单位,并选择最适合交战的平台实施打击。这个体系既简洁又复杂,就平台的种类而言比过去要精简很多,不必再按照F-111、F-105、A-6、A-7、F-4等复杂的机型谱系安排适应各自能力的空地打击任务,而是精简干练的F-35四机编队就可以协调作战完成各种任务。但同时,其执行任务的方式则需要高度复杂的技术来支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首先就是当代传感器能力太强大了。在六七十年代,一架战斗机如果能用雷达发现几十千米外的低空目标,那就是属于十分优异的能力了。当时,大部分战机还是要靠肉眼来搜索敌机。而现在的F-22、F-35等战机拥有高性能AESA雷达、前视红外装置乃至分布式孔径系统,还可以借助数据链获得其他平台的经过融合后的空情数据,可以说整个战场都在眼前。攻击武器的打击距离也远远超过人体所能感知和控制的范围,整个战场完全取决于双方在信息上的实力。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同时把空优作战能力的变化也结合进来看。F-15E的双重任务能力是基于其优异的空战机动性,但未来空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这种传统战斗机意义上的机动性?还不好说。我们都知道,战斗机需要机动性是因为它必须机动到可以发射出武器打击敌机的有利位置。在双方以机枪、机炮或者早期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作战的时代,这个位置一般是敌机的六点钟方向,所谓咬尾意味着空战即将分出胜负。而随着技术发展,红外格斗导弹到了AIM-9L/M这一代已经具备了迎头射击的能力,以“麻雀”为代表的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也具有越来越可靠的迎头视距外交战能力,空战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从1982年以叙贝卡谷地空战到1991年海湾战争,差不多十年间已经完成――在空战中发生的中低空猛拉操纵杆缠斗咬尾越来越罕见,大部分空战从双方战机在视距外开始介入战区就已经展开,哪一方率先夺取制电磁权的优势,率先发现、跟踪和锁定敌机,并先射出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哪一方就可以占据优势乃至胜势。而即使进入到视距内格斗,由于越来越多的战机开始装备头盔瞄准器和大离轴角格斗导弹,空战环境越来越凶险。也许你在前半球刚刚目视发现1架闯入的敌机,还没有做出任何机动,对方已经向你发射出一枚导弹,而且这枚导弹的机动能力有5~60g,绝非战斗机所能匹敌。所以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各国飞行员都会尽力避免进入格斗空战,红外格斗空空导弹本身也会逐渐追求更大的射程,以求利用雷达、前视红外系统和分布式孔径系统等机载设备,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发现、锁定以及攻击隐身能力越来越强的敌机。

而这上述这些仍然只是已经发生或比较近的变化,未来还会有更为深刻的变革――首先,激光武器的快速发展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将其大规模应用于空战战场成为可能。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也将跨过一个门槛而得到更深更广的应用。比如,最近美军已经开始了由F-35同时指挥控制若干架无人机实施编队作战的研究。再次,则是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传输和处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美军的未来轰炸机也会是ISR和战斗一体化的作战平台,也就是同时具有执行侦察、电子战和直接打击的多种能力。总的来说,F-15E时代的过去,代表的是以平台自身飞行能力为核心的时代的过去。F-15E没有后继者,但对地打击体系有。

上一篇:《爱玛》和《心之死》的女性人物对比分析 下一篇:永远不做大多数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