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时间:2022-09-18 02:09:4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不可分。掌握一门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它还涉及文化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说明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薄弱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加强文化导入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文化结构是使用该语言的人或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英语,作为世界上被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与它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会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种语言技能,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也就是英语的语言文化背景。这就是说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符号所承载的约定俗成的东西,并在语言交流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内实施。英语学习对于国人来说就是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进行交流,形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但语言和文化又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创造的,因而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对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形成了一套本民族文化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学习、习惯并逐渐接受英美民族文化的过程。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离开了文化的学习而只考虑语言本身,是无法掌握这门语言以及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比如龙(dragon)这种动物,在东方人眼中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不然,这体现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如果看到句子“The old lady is a real dragon.”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句赞美的话,它的意思其实是“这个老女人真凶”。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贯穿于4年教学的全过程。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能力。要培养交际能力,要想做到运用合适外语,起到预想的功能,就必须了解相关的外语文化。文化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在教学中注意对文化的导入。应该有意识地将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渗透于外语教育之中,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而不仅仅把语言看做一种符号系统。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益于培养学生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加深国际间理解,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长期以来,在理论语言学发展过程中,都认为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而忽视了文化的存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语言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同时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也不够高,没能在教学研究上加强对文化学习的研究。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文化没能得到导入的一个原因。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常常能见到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如:学生帮助老师把煤气罐扛上六楼。(刘绍忠、钟国仕,2003:47)

老师: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

学生:Never mind.

对于“Never mind”的误用,在学生中非常普遍。此例中学生帮了老师的忙,老师对学生的帮忙表示感谢。学生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是“不用谢”,“没关系”。虽然英语里“Never mind.”与“Not at all.”“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等同样表示“不用谢”和“没关系”,但它们在用法上却有所不同。只有当说话人做错了某件事,感到内疚并请求听话人原谅时,听话人才用“Never mind.”来安慰说话人。本例子里的老师并没有做错任何事,学生跟她说“Never mind”显然不合适,属于混淆和误用了英语里的同义表达法,违反了英语本族人的语用习惯。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呢?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既包含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又包含着某一种文化特有的语言,如:成语、典故、俚语、谚语等,还有各个国家、地区所使用的各种肢体语言等,所有这些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难度,因此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就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及英语文化知识,具有深入浅出讲授语言深层文化内涵的能力。教师在平常应注意广泛阅读,通过观看外国电影、阅读外文原版、和本族语人士交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等多种途径,积累目标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其次,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目前,大学英语所使用的教材,无论哪一家出版社的,何种版本都有一定比例的英文原版材料,有的教材甚至全部采用经过少许修改的原版材料做课文,因此,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英语国家历史、风土人情之类的背景知识和特殊的语言。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导入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英语课堂文化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图片展示、歌曲欣赏、影片鉴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除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词汇的解释、语法的分析和语句的运用,都可以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individualism”一词,中文翻译为“个人主义”,对中国学生的调查发现,该词在中文中的含义等同于“利己主义”“唯我主义”和“自私自利”,是传统的贬义词。而这个词在英语中原本是个哲学术语,表达一种强调个体重要性的思想,是一个中性词(高一虹,2000)。最后,除了课堂上对文化知识的渗透,还应重视课外的文化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只能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课外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例如,在学习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后阅读该文节选自的小说The Joy Luck Club,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这部作品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书中所反映的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极具震撼力。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异国文化较为深刻的理解,也会对课文所讲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并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国际化进程中,在相互了解中,各国的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反映到语言上,体现在英语包括词汇、语法、习惯用语的变化。比如,以前在英文中要用“bean curd”来解释的“豆腐”这个词,现在直接说“toufu”,外国人也完全听得懂。还有我们很有名的“宫保鸡丁”这道菜,在很多国外的影视中“Kung Pao Chicken”这个词已经事耳熟能详了。再者,对于西方文化的导入,我们还要注意取舍问题,文化内容在教学中的导入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2)与背景知识相关的文化;3)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在导入的过程中,还应该就两种文化做些相关的对比,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文化差异,恰当地导入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美等国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准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刘绍忠,钟国仕.Thomas语用失误“二分法”质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

上一篇:浅议如何发挥情商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下一篇:浅论元认知策略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