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治疗对住院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9-17 10:45:06

耳针治疗对住院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耳针疗法配合治疗对住院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最近1年我院收治的住院焦虑患者86例进行研究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病人均予以常规的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进行抗焦虑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耳针疗法进行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l、3、5、7周末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焦虑情绪的缓解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①HAMA评分显示,对照组在3周末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观察组则在1周末即显示出明显疗效,两组间的评分及减分率均在治疗的1、3、5、7周末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

结论:耳针疗法配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耳针疗法 焦虑情绪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4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38-02

焦虑症作为精神科及心理咨询的常见疾病之一[1],近年来,其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而升高,已经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对于某些住院病人,当他们处于心理压力状态,受到刺激时,如因为疾病的严重性以及经济负担等原因,往往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长期的焦虑情绪将会影响到病人的心理健康,严重者甚至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后果极为严重[2]。针对这个问题,对住院病人的焦虑情绪实施有效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抗焦虑治疗,但治疗疗效较差,已经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3]。因此,本文将对耳针疗法配合常规药物改善住院病人焦虑情绪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焦虑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4]对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HAMA评分总分不低于18分。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介于19-62岁,平均年龄(36.5±4.9)岁,文化程度为初高中者17例,高中以上者28例;而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9例,年龄介于21-60岁,平均年龄(35.8±5.2)岁,文化程度为初高中者15例,高中以上者26例。可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病人均予以常规的护理措施,由责任护士按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入院宣教、健康指导以及心理辅导等护理作业。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黛安神(产于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抗焦虑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耳针疗法进行治疗,取神门、心、肝等穴,在清洁病人耳部皮肤后,选好穴位并做好相应标记,贴上粘有磁珠胶贴,并进行按压直至出现酸、麻、胀等感觉,坚持每日按压3-4次,每次3-5min。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l、3、5、7周末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焦虑情绪的缓解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总有效率[5]。

1.3 疗效评价与统计方法。本次研究由本院的专业医师按HAMA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6],减分率: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及减分率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在3周末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观察组则在1周末即显示出明显疗效,两组间的HAMA评分及减分率在治疗的1、3、5、7周末均显示出显著性的差异(P

3 讨论

焦虑是目前众多住院病人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是影响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问题。有调查分析显示,全球住院焦虑症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情况下,住院患者需承担着住院的经济负担,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往往非常容易致使病人产生焦虑情绪[7]。因而临床在对住院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其情绪的变化,这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的效果。本研究采用量表的形式以深入研究患者的焦虑程度,结果发现,采用利眠宁等传统药物进行抗焦虑治疗的疗效不佳,单独使用西药治疗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治愈本病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在治疗本病上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耳针疗法是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具有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认识经穴实质、揭示人体生命奥秘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本病治疗上看,耳针疗法主要通过经络、神经、体液的调节,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达到宁心安神、清心泻火、镇静镇痛的目的[8]。可见耳针疗法配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旭,谢鸣.焦虑症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62-64

[2] 刘智艳,姚小红.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162-63

[3] 孙占玲,金亚蓓,金慧芳.耳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09-211

[4]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主编.中国精神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9-96

[5] 张启兵,张诗兴.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3):330-331

[6] 梅志刚,朱兵,何伟,等.耳针作用的形态学基础-来自HRP神经示踪法的证据[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2675-2677

[7] 吴盛荧,官芳萍,刘小群,等.耳针结合情志护理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疗效观察[D].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23-27

[8] 崔林华,邢潇,马虹宇.针刺配合耳针治疗抑郁症5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4):12-18

上一篇:ERCP联合超声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例 下一篇: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