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例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17 09:20:58

28例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血栓形成的28例溶栓治疗内科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血栓形成早期溶栓治疗,痊愈10例,好转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结论:超早期溶栓治疗,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血供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4年6月脑血栓形成患者28例溶栓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 46~73岁,平均63岁。以上患者均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证实,且无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重型(31~45分)7例,中型(16~30分)15例,轻型(0~15分)6例。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13例。

1.2 方法

1.2.1静脉溶栓疗法 常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50万~150万国际单位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在1h内静脉滴注。

1.2.2动脉溶栓疗法 作为脑卒中紧急治疗,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直视下进行超选择介入动脉溶栓。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瘫痪肢体运动完全恢复,生活自理。显效:瘫痪肢体功能明显好转,一般生活自理能自行走路,尚留某些功能障碍。有效:各种症状体征均未得到改善。

2.2 治疗结果 脑血栓形成早期溶栓治疗,痊愈10例,好转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

3 讨论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突然发病,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 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显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超早期治疗首先使公民提高脑卒中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解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病后立即就诊,力争在3~6h治疗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并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后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紧急处理,病后24~48h血压>220/120mmHg时可用抗高血压药。防治感染。发病后48h至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可脱水治疗减轻脑水肿。卧床病人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2]。发病3日内进行心电监护,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⑥血糖水平直控制在6~9mmol/L,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控制癫痫发作,处理病人卒中后抑郁或焦虑障碍。

使闭塞的脑动脉再通,恢复梗死区血液供应,挽救半暗区濒死脑组织,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疗法。两种疗法各有自身的优势和缺点,但成功的关键还是对溶栓时机和适应证的把握。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梗死灶继发性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致命性再灌注损伤以及溶栓后再闭塞。

静脉溶栓是目前公认的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最有效的方法。适应证:年龄18~80岁;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中,并且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100mmHg或需要积极的降压来达到要求范围;CT显示低密度>l/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 [3]。

动脉溶栓对大脑中动脉等大动脉闭塞引起的严重卒中患者,如果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椎一基底动脉血栓可适当放宽治疗时间窗),经慎重选择后可进行动脉溶栓治疗。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可减少用药剂量,但需要在DSA的监测下进行。动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与静脉溶栓基本相同[4]。常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UK):仍然是目前我国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溶栓药物,常用100万~150万IU加入0.%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点30分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一次用量0.9mg/kg,最大剂量

对有明确病因的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和颈动脉狭窄等应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100mg/天,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肯定疗效,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131.

[2] 常蜀英,同继发,李明阳,等.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重症脑干梗死1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6:61.

[3] 白莉萍,张立生,李高平.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陕西医学杂志,2002,31(8):719-720.

[4] 崔惠芬.尿激酶在血管通路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浙江临床医学,2004,6(6):484-485.

上一篇:格兰富:一个写童话的企业 下一篇:长宁区科协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