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法律属性

时间:2022-09-17 08:59:22

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法律属性

后工业化时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尚难避免突发事故所带来的灾难,而灾难性的突发事故又往往难以避免产生跨界的损害后果,如采矿、工业生产、资源开发利用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预防和减少跨界严重损害、致力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同时也是我国需要积极应对、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基于人类当前的文明程度和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人类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尚难避免突发事故所带来的灾难,而灾难性的突发事故经常产生跨界的损害后果。这些国际法不加禁止却又产生跨界损害后果的活动,20世纪中叶以来不绝如缕。所以,保护环境、防止跨界严重损害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

工业事的界定

何谓“工业事故”?当前并无普遍性国际公约就此做出统一定义,具有普遍效力直接调整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国际条约也不存在。唯一涉及这一问题的是欧洲经济委员会于1992年通过并于2000年生效的《工业事故跨界影响公约》,根据该公约第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工业事故”指的是任何涉及危险物质的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这些活动过程包括:发生在一设施中的活动,如生产、使用、储存、操作或处理过程;受第二条第2款(4)规制的任何运输过程。此外,理解这个定义可参考1993年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第3条(d)项:“重大事故”一词系指在重大危害设置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诸如严重泄漏、失火或爆炸,涉及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危害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日后的严重危险。

鉴此,工业事故可定义为“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意外”指的是不可预见性,“生产活动”则包括生产、使用、储存、操作或处理、运输等过程。

跨界影响与跨界损害的区别

“跨界影响”指的是发生于一缔约方管辖范围内的工业事故在另一缔约方管辖范围内造成的严重影响。而所谓“影响”则指由一工业事故对下述方面除其他外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即刻或滞后的不利影响:人类、动物、植物;土壤、水、空气和景观;第一项与第二项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物质资产和文化遗产,包括历史遗迹。

“跨界损害”指国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造成国家管辖或控制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损害。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损害必须是人类的行为所致,且其后果是物质的、数量的或是有形的。换言之,损害必须对一些方面有实际破坏作用,这些破坏作用必须能以实际和客观的标准衡量。

其次,行为的有形后果所造成的损害的“重大”性。“重大”的程度超过“察觉”,但不必达到“严重”或“显著”的程度。

最后,行为的有形后果具有明显的跨界性。“跨界性”是指一项活动所产生的有形后果已经超越行为所在国国界,给行为国领土以外的区域造成损害的情况。这里所说的“界”乃是领土界线、管辖界线和控制界线。

可见,跨界影响与跨界损害具有根本的区别。跨界损害是国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造成国家管辖或控制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损害,它包括有意识造成国家管辖或控制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损害后果。而跨界影响则指的是由于工业事故导致在另一国家管辖范围内或在事故发生地国管辖或控制范围以外地区造成的严重影响。

工业事故跨界影响与传统国家责任

传统国家责任是指当一个国际法主体从事了违反国际法规则的行为,或者说,当一个国家违反了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时,在国际法上应承担的责任。可见,国家责任的成立,必须具备违反国际法规则和可归责于国际法主体这样两个要件,即必须满足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所谓主观要件是指一不当行为可归因于国家而被视为该国的国家行为。是否可归因于国家的判断标准是国际法而不是某一国家的国内法。国家责任的主观要件意味着只有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是可归因于国家的行为,才引起国家责任,并非所有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均构成国际不法行为,不能要求国家对其境内的所有人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对外负责。所谓客观要件是指国家的行为违背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此项国际义务,无论是基于国际条约,还是习惯国际法,其法律后果都一样,均引起该国的国家责任。这种行为,既指国家对某一国际义务的作为,也指国家对某一国际义务的不作为。

显然,传统国家责任无法适用于工业事故跨界影响。但工业事故跨界影响是否违反了国际环境法所确立的习惯原则“尊重国家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呢?这一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可表述为“根据《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权利,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很明显,这一原则也不适用于工业事故跨界影响。因为必须把“生产活动”与“工业事故”区分开,“生产活动”是包括生产、使用、储存、操作或处理、运输等过程。而“工业事故”的发生不是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国家承担“保证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义务,这种意义上的活动是指该国正常的生产活动,而不包括国家也不愿发生的意外事故。“事故”不同于“活动”。

工业事故跨界影响与跨界损害责任制度

“跨界损害责任”是指国家为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造成国家管辖或控制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损害而承担的赔偿责任。由于该活动虽然造成损害性后果,但其本身并非国际法所禁止,因此也被称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所谓国际法“不加禁止”包含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国际法文件规定对此种行为不加任何限制,即不加禁止而允许的;另一种是国际法文件对此种行为没有明文规定禁止也没有明文规定允许。这就意味着,只看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而不问其行为是否违反国际法的规定。这一责任制度的特点是:损害发生以后,并不以行为者的过失作为其承担责任的依据,只要行为者所实施的行为与损害结果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就可判定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如同国内法的发展一样,国际法并不绝对禁止产生跨界损害,国家之间边境发展都可能对邻国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不利影响。各国在本国境内进行各种合法活动时会相互影响,只要没有达到“重大”程度、就被认为是可以容忍的。亦即:国际上对那些只造成间接或轻微损害或影响的活动通常是可以容忍的。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国际法应在何种程度上禁止跨界损害,这就涉及到了损害标准的确立。此外,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害影响往往又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所以,就此来看,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当损害影响可估量时,就应当受到法律的限制。

工业事故之“跨界影响”指的是由于工业事故导致在另一国家管辖范围内或在事故发生地国管辖或控制范围以外地区造成的严重影响。而所谓“影响”则指由工业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即刻或滞后的不利影响。“跨界损害”指国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造成国家管辖或控制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损害,具有行为的有形后果所造成的损害的重大性以及其后果是物质的、数量的或是有形的等特征。可见,工业事故跨界影响与跨界损害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此外,工业事故是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而非行为者所实施的行为。所以,工业事故所导致的跨界影响也不是国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所造成的跨界损害。因此,工业事故跨界影响也无法适用“跨界损害责任制度”。

“跨界影响”的法律属性

当前,海上作业、核材料利用、航空航天等活动引发突发性事故在所难免,都可能造成跨界影响。但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却未见雏形。一切都在发展中,法律制度也在发展中,国际法亦不例外。

尽管关于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目前在国际法上还是一片空白,缺乏系统而可靠的理论,缺乏相应的国际法调整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业事故跨界影响就可以被完全漠视。在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能对管辖或控制领域外环境或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时,应向可能受影响国家和民众告知该事故的有关潜在影响,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以便受影响国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有利于就该事故所导致的跨界影响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磋商,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害或寻求替代措施。同时,工业事故发生国亦可依据国际法善意原则,在突发工业事故爆发导致邻国环境遭受实际损害的情形下,予以人道主义的救助。

显然,突发性工业事故跨界影响是一个在传统国家责任制度和跨界损害国家责任制度以外有待于我们研究填补的新领域,依赖于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合作。(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界损害问题的归责与赔偿研究”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界损害问题的归责与赔偿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bfx139)

上一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下一篇:政治参与:参与式民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