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走下神坛的俄罗斯文化主教

时间:2022-09-17 08:35:19

索尔仁尼琴:走下神坛的俄罗斯文化主教

摘要:从俄罗斯文化的视角诠释走下神坛的俄罗斯文化主教索尔仁尼琴,主要有以下六个文化视角: 俄罗斯地下文化的传播者; 俄罗斯侨民文化的领袖者;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布道者;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认同者;俄罗斯西方文化的反对者;俄罗斯思想文化的谎言者。总之,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文化界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索尔仁尼琴伴随争议引领俄罗斯文化前行。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文化主教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136-04

索尔仁尼琴全名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1918年12月11日出生于高加索,1936年考入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1939年大三的他又考取了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学习文学,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由于作战勇敢,获得勋章两枚,1945年在东普鲁士作战前线被捕,原因是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写了对领袖斯大林不敬的言论,在劳改营服苦役八年,1949年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获得人身自由,1957年被彻底,1959年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年发表在《新世界》第十一期上,引发巨大轰动效应,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成为知名人物,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1962年成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这之后,俄罗斯在关注他,苏联在关注他,全世界都在关注他,于是有了下面的一些评价:“俄罗斯文化生活天幕上一颗十分夺目的明星”,俄罗斯的“文化主教”,“俄罗斯文化之子”,“当代俄罗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民族的良心”,“人类良心的瞬间”,“我们时代的荣誉”,“20世纪一位最伟大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位“我们时代的荷马”,俄罗斯“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的良心”由于心力衰竭于2008年8月3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0岁。

一、俄罗斯地下文化的传播者

1956年,索尔尼仁琴被恢复了名誉,担任一名中学理科教师;1957年他迁到了梁赞市,事实上,“ 地下”创作无限期地开始了。集中营的生活,使他有机会亲身、亲眼体会和目睹了一切,他没有迟疑、没有困惑,决心为了真理、为了现代俄国作家的命运,目的只有一个:不能忘怀这一切,希望即使付出头颅的代价也要让后代了解真相,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说来说去,转入地下,不担心世人了解你,或者相反,希望老天爷知道你,这是我们祖国作家的造化,是纯俄国的、俄罗斯和苏维埃的造化。”[1](P2)于是作家开始写诗、写剧本、写散文、写小说,在劳改营写、在流放中写、在恢复名誉之后写,总之不停地写,写完了一部又一部作品,为了不被发现,他在劳改营时甚至把写有几万行之多的诗歌作品背诵下来,花大量的时间把每个月记忆下来的作品重复一遍,7天可以记住30天左右的作品,记忆力惊人,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见到自己的作品问世,就是这一点点奢望,就是这一丝丝想象,既要保全自身,又要保存好稿件,作家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藏好手稿,他把纸页卷成筒状,再把一个一个小纸筒塞进香槟酒的瓶子里,最后把酒瓶埋在菜地里;把书稿拍成缩微胶片,再把它藏进书的封皮里;写好的和印好的书稿越来越多,想尽办法寻找存放的地方,把它藏起来;作家忍耐、忍耐、忍耐,默默地不停地写,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是睡觉前一定要检查书稿是不是藏妥当了以及有人来检查时所应该应对的一切办法、手段、计策,作家在文学的地下状态呼吸着不自由的空气,但是地下作家一个强有力的优越性在于他的笔是自由的:“地下作家既不能想象书刊检察官,也不能想象编辑大人的面前除了材料没有他物,除了真理,再没有什么在他头上回荡。但是他的处境也有一种经常性的损失:读者太少,特别是缺少文学鉴赏力很高的、挑剔的读者。自己仅有少数的读者……地下作家完全是按照其他特征选定读者的:政治上可靠和能够守口如瓶。有这两种品质的人很少同时兼有细致入微的艺术审美能力。这样地下作家就得不到熟知现代文学标准的严格的艺术批评。……还是普希金的忠告说得好:‘求全责备的艺术家,你满意他吗?’忠告虽很切实,但并不完美。在孤独的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写上十年、十二年,会不知不觉地随心所欲,开始原谅自己,根本就发现不了:有时长篇大论空空洞洞而且过于尖酸;有时激昂慷慨声嘶力竭却又故弄玄虚;有时又由于搜尽枯肠找不到更合适的手段使作品充满斧凿痕迹,竟用些粗俗的传统手法硬黏合到一起。”[1](P9)

作家有时对那些深思熟虑、无声无息、世人所不知的文学构思陷入了绝境;有时又兴奋不已,是不是梦寐以求的令人极度兴奋的时刻已经来临?是不是已经到了作家应该把头伸出水面的瞬间?终于苦尽甘来,绝处逢生,初露峥嵘,成为“地下文化”的一位领军人物。

二、俄罗斯侨民文化的领袖者

(一)《第一圈》是索尔仁尼琴文学艺术影子

《第一圈》1968年在国外发表,立即成为畅销书。《第一圈》来自于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地狱有九层,最好的一层是第一层,取其意演变成第一圈。根据作家本人20世纪40年代末在马尔菲诺特别监狱的真实经历、真切体验书写成的,这家监狱实际上是一个神秘的秘密的科学研究所,这里关着科技人才,主要有无线电工程师、电讯工程师、装订师、翻译家、艺术家、设计师等等,他们的工作职能主要是制造窃听器。偶尔轻松一下,诙谐风趣,有时探讨哲学问题,主人公涅尔仁就是作家索尔尼仁琴的艺术影子,通过对犯人1919年三天里的描述来揭露斯大林统治时期的非人道和对国家栋梁之才的迫害。

(二)《癌病房》是索尔仁尼琴人生艺术体验

《癌病房》完成于1963—1967年,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索尔仁尼琴的疾病,1968年在国外发表。1952年2月,当时尚在劳改营的索尔仁尼琴动了一次手术,劳改营医院的外科医生为他切除了腹股沟的一个肿瘤,因没有进行进一步治疗,1953年秋,癌症转移到胃部,他只得再次入院动手术。命运的打击能摧毁的只是弱者的意志,而为索尔仁尼琴这个坚强的俄罗斯人带来的却是双重丰收。他不仅战胜了死神,而且以住院治疗期间的见闻感受为基础,创作了《癌病房》。这是一部将惨痛的体验、严肃的思考、动人的情感生活和锐利的讽刺批判融为一体的杰作。[2](P254)应该说《癌病房》在艺术上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它明显地包含着象征和隐喻。癌症病人所居住的是第13号楼,而在西方的习俗中“13”是个不祥的数字,而癌症更是一种邪恶力量的代表。住院的病人来自各行各业,因而小小的病房就成为苏联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种种经历、遭遇,描绘出20世纪30—40年代苏联社会生活的一幅阴郁的悲剧图景。其实作者想告诉人们,个人崇拜等不健康的现象就是苏联社会机体中的癌细胞,它对社会的危害同样是致命的。[3](P266)作者通过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来暗示自己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就是:永恒的感情、希腊哲学家的智慧和基督教教义,只有爱和真正的道德感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实的感受,完成了常人所不能完成的他的人生艺术体验。

(三)《古拉格群岛》是索尔仁尼琴艺术研究经验

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古拉格”(ГУЛАГ)是苏联国家安全部门的一个机构:“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古拉格群岛》1973年9月在巴黎公之于世,1973年12月《古拉格群岛》的俄语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被索尔仁尼琴称作俄罗斯民族“固化了的眼泪”,作品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监狱工业”,写逮捕、审问、判刑、立法等;第二部分“永恒的运动”,即犯人的押送、转移;第三部分“死亡劳改营”,写劳改营内的生活;第四部分“灵魂和铁丝网”,写劳改营内犯人的精神状态;第五部分“苦役”,写1948年始设立特别劳改营;第六部分“流放”,写服刑期满后犯人不得回原籍;第七部分“斯大林没了”,写古拉格仍留着。

《古拉格群岛》写于1958年4月27日至1967年2月23日,写的是1918年至1956年的事件,字数140多万字,作家说:“在这本书中没有任何虚构的人物,没有任何虚构的事件。”索尔仁尼琴在对苏联时期大量的集中营史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对在特殊政治体制下形成的“古拉格”(“国家集中营管理总局”的俄文缩写)现象进行了痛苦的反省和思索,并在对20世纪俄罗斯民族悲剧性命运的思考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他深刻地感悟到,“古拉格”现象是俄国数百年专制社会形成的,而在20世纪苏联社会发展中达到极致的一个悲剧性的民族历史文化现象,是俄罗斯民族自虐、自残的巨大悲剧,是“张扬并造就低劣个性”,实施民族文化“反精选,选择性地消灭灿烂的,优秀的现象”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作家在长篇小说中高度关注俄罗斯人在这一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心灵状态,看到了全人类价值观体系在俄罗斯的崩溃,正义、道德、良心、罪恶等概念的被扭曲。[4](P4)因此,索尔仁尼琴给《古拉格群岛》拟定了一个诠释性的副标题——“文艺性调查初探”。正如北大任光宣教授所说:“ 在国外,索尔仁尼琴依然情系俄罗斯,热爱俄罗斯文化,成为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化的一面旗帜。”

三、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布道者

1952年,索尔仁尼琴患上癌症,医生的断言没有应验,他却奇迹般地痊愈了。此后,索尔仁尼琴将此视为神的旨意,目的就是让他替众多的冤屈者写出集中营里的实情,他认作是上帝为了成就他未来文学事业和神奇人生的一种天赐。索尔仁尼琴的记忆中一直保留着和母亲一起去教堂的情景。以上两点如影随形地影响了作家一生的道德观,索尔仁尼琴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东正教道德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东正教道德帮助人完善自我、走上精神的复活之路,而且在东正教的道德精神中看到了俄罗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5](P374)他还认为:“东正教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既有道德意义,也有宗教意义。东正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创造了俄罗斯人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东正教支持俄罗斯人民的精神达500余年之久”。[5](P375)作家对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追索与张扬,显示了其文学创作独具魅力的思想价值和美学品格。“圣人品格”是索尔仁尼琴认定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民族性格印记和精神灵魂,一种内蕴于俄罗斯人心灵的崇高气度与品质。作家充满了对这种浸淫于东正教的俄罗斯品格、人性的热情赞扬和强烈向往。以诚信待人,以善爱为先,自我克制,不念一己私利,美好的道德操守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正是这种“圣人品格”的基本特征。作家塑造的圣人形象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警示当代人不能无视天地伦理和生命伦理,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境界,这样才能避免被欲望的洪水冲垮和淹没。这是圣人品格的当代意义。[4](P2~3)

四、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认同者

戈尔巴乔夫时代,倡导“民主性和公开性”的改革,致使1990年8月16日,恢复了索尔仁尼琴的苏联国籍。

叶利钦时代,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俄罗斯,而不再是苏联;1997年5月他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97年10月他用自己作品的版权费设立了索尔仁尼琴奖;1998年索尔仁尼琴被俄罗斯新闻界评选为俄罗斯1998年的“年度人物”,1998年12月11日,为了庆祝他80大寿,当时的叶利钦总统签署命令,授予他安德烈勋章,索尔仁尼琴拒绝接受该奖,原因是当时许多俄罗斯人领不到工资甚至忍饥挨饿。

普京时代,2007年6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颁发俄罗斯联邦2007年国家奖的总统令,授予索尔仁尼琴人文领域杰出成就奖,授奖原因是他写了《古拉格群岛》,他欣然接受了,俄罗斯国家奖自1992年开始颁发,2004年进行改革,主要颁给科技和文学艺术两大领域的杰出人士,每个领域3名,2006年增设人文奖,奖金500万卢布,当时折合19万美元,在俄罗斯独立日即6月12日颁发。当时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创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梅普时代,2008年8月3日,因心脏“极度衰竭”,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0岁,当时的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出席了葬礼并且高度评价了老人:“这位伟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和人道主义者之一,他的去世对于俄罗斯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6](P247)

五、俄罗斯西方文化的反对者

与当时大多数人不同,索尔仁尼琴从一开始就没有体现出对西方文化的亲近。索尔仁尼琴在美国之所以选择维尔蒙特为居住地,就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和气候都与俄罗斯十分相像,同样的森林,同样的木屋,索尔仁尼琴要求家人在家中一定说俄语,每年的新年也是按照俄国的日历,并按当日的“莫斯科时间”(当地时间则在下午三点)度过。[7](P199~200)。1974年10月,索尔仁尼琴被授予“美国荣誉公民”称号,被美国塑造成英雄、全美国偶像,但是他没有买美国的账,索尔仁尼琴从来都是认为俄罗斯的事情只是俄罗斯的事情,不需要别的国家来插手。他与本国领导的政见不同,并不代表他就同意美国的,相反,他对美国的政见更不同意。很简单,因为他是俄罗斯人,他凭着良心拯救国家,而不是背叛国家。这造就了一个“永远持不同政见者”。

他要的是真正的民主,而不是枪炮后面的虚假的美国民主或者西方民主,他猛烈抨击西方针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扩张。他离开俄罗斯祖国不等于放弃俄罗斯祖国,事实上,他永远都不会放弃俄罗斯祖国。他在美国居住生活20年,一直都没有加入美国国籍,他想念俄罗斯,盼望着回归俄罗斯,他从来都不会忘记俄罗斯,他是属于俄罗斯的,对他来说俄罗斯是永恒的!一位值得尊敬的俄罗斯爱国者!

六、俄罗斯思想文化的谎言者

在被神化的索尔仁尼琴身上,存在着诸多悖论:他主张民主和平等,可是他却认为只有他一人才握有真理;他倡导虔敬、和谐的宗教精神,可他的性格中却最少宽容和忍让;他肯定个性的权利和价值,却又推崇“开明的专制”……沃伊诺维奇认为,对索尔仁尼琴及其思想的盲目崇拜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会危害到健康的精神和社会生活。[8](P383~385)《伊尔库茨克晚报》曾这样写道:“坐在个人专用包厢里做横贯西伯利亚的旅行,一路上有国际旅行社的旅馆可供住宿,这样要教导别人如何生活,说一些为俄罗斯而悲伤的话是很容易的。”根据报道,在等候他的人群里有时也可以看到“索尔仁尼琴滚出俄罗斯!”的标语牌,在欢迎声中有时也传出“可耻!犹大!把苏联毁了!”的喊声。西方记者的报道是这样的:“他没有带来任何不寻常的办法和任何具体的计划,只带来了愤怒的讲话和凶狠的批评,挑衅的语气和自己的名字。”[9](P217~223)批评家佐洛图斯基说:“在拉帮结派,被仇恨、竞争和‘思想’分歧搞得四分五裂的知识分子当中,没有索尔仁尼琴的位置。他不是‘民主派’,也不是‘爱国者’(这是共产党人的新称呼),他像平常一样,就是他自己。他竭力主张走‘俄罗斯道路’,这使得‘民主派’(以及那些共产党人)离开了他,而他对共产主义的无法消除的不信任(藐视和厌恶),又使得 ‘爱国者’根本不可能宣布他为‘自己人’。”因此现在俄罗斯国内没有多少人愿意听索氏的说教,用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公众对他的态度“摇摆于不感兴趣和讥笑嘲讽之间”。应该说,这位以“先知”自居的人是孤独的。[9](P232)关于索尔仁尼琴的争论,实际上也是俄罗斯当今文学、文化界复杂现实的一个折射。[7](P80)但不管怎么说20世纪的文学史中应该留下他的名字。

总之,索尔仁尼琴是作家、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爱国者、俄罗斯文化主教等等,但是他作为一个作家,不是一个文学现象,而是一个政治现象,引发关注是确定无疑的;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代表着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化的发展,索尔仁尼琴过去和现在都是俄罗斯文化界一位有争议的人物。[5](P380)

[参考文献][1][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牛犊顶橡树[M].陈淑娴,张大本,张晓强,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黄铁池,杨国华.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毓榛.俄国文学十六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4][俄罗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读本[M].张建华,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5]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储诚意.俄罗斯文学名著赏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7]刘文飞.文学魔方——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刘文飞.伊阿诺斯,或双头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张捷. 当今俄罗斯文坛扫描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Solzhenitsyn: the Russian

上一篇:房地产绿化施工与养护 下一篇:企业控制成本核算问题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