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时间:2022-09-17 03:07:30

关于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摘 要: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如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共同面对的课题。从构建“双能递进、分层培养”新模式着手,剖析如何提高高职学院专业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两方面职业能力,打造高职类“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双能;分层;双师结构;专业特色

作者简介:缪克银(1969-),男,江苏如皋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航海安全教育与航海安全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航运企业海上运输风险评估和控制对策研究”(编号:2011SJB630011);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自筹项目“高职航海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编号:ZCG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84-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力军。然而制约高职教育的主要因素依然是“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需求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归属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培养的是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然而高职教育又有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专业要求。如航海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符合国际公约要求,能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国际通用型高级船员,他们一方面要符合国际公约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国内相关法规的要求,取得一整套的岗前培训合格证,通过一年半的现场实践锻炼方能胜任专业岗位;同时国际公约和法规对航海类教师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学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从事不同类别的理论和技能教育的教师分别应具有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标准,同时提出航海类教师必须每五年具备一年的海上实际任职工作的经历。

从专业特点和教育规律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应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合理组织与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外,还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能把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及时传递给学生。高职专业教师不仅要出自大学,同时也应来自企业,他们既是学者型的讲师、教授,也应是技能型的行业领军人物。

二、构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创新模式

高职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围绕满足教育规律对教师的要求和高职专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特殊要求开展, 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的锻炼,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双能递进、分层培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双能”就是既强调培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注重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分层”就是按照师资团队不同层次教师分类培养。以教师能力培养为关键,按照不同层次教师“双能”的培养目标,实施两条线同时并进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按照“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人才”的四个层次,实施分类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团队综合实力。以航海类高职院为例,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双能递进、分层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一)强化分层培养、推进师资队伍的双能递进

1.新进教师培养:(1)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新教师是师资队伍的基石,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严格按照“高起点、高素质、多学缘”的原则引进青年教师,严把进口关。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强化岗前培训,注重师德师风规范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培训,提高新进教师的职业意识、团队意识和专业素质,获得教师资格认证,打好从业基础。第二、实行导师制,为新进教师配好导师,落实责任制,积极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保证新进教师过好教学说课关,并能够系统的完成1门课程的教学。第三、鼓励继续教育,为提高新进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进教师在职读博。同时注重新进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双语教学储备人才;(2)新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十分注重新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航海类高职学院为例,航海类新进教师在实际接受教学任务前须在航运企业 “实船、实岗、实责”进行为期一年半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以便获得船上三副、三管轮适任证书及相应资历。了解最新航运发展动态,掌握航运前沿科技,实现航海特色的“双证、双岗、双语、双能”的目标。

2.骨干教师培养:(1)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教学创新、知识更新、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通过各种教学竞赛、教学文件准备、教学过程的跟踪、师德师风评定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选拔一批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促使他们早日成长。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包括三方面:第一、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不断总结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培养他们教育修养和对教师职业的坚定性。第二、提升专业知识结构。着眼于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相关学科前沿知识的获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深化知识体系;骨干教师必须完成2门主干课程系统教学过程。第三、“三优先”提供成长机会。优先提供科研机会,确保骨干教师能够参加各级、各类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科研意识、层次和能力;优先提供进修机会,积极为骨干教师学历学位提升、海内外研修、参加高级研讨班等方面提供机会和经费;优先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培养对象的遴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团队的管理和开发,促进他们向专业带头人转型,提高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骨干中坚作用;(2)骨干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骨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是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要求,以航海类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家海事局对航海类教师的特殊要求,规定每五年有不少于一年海上“实船、实岗、实责”锻炼,了解最新航运发展动态,掌握航运前沿科技。通过校企合作,海上实践锻炼,骨干教师至少应获得海上二副、二管轮适任证书和相应资历。

上一篇:对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内涵建设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