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评估研究

时间:2022-09-17 01:32:35

高校预算绩效评估研究

【摘 要】 预算绩效评估是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简单介绍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估的内涵,分析了高校预算进行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高校预算绩效评估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对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资源配置; 高校预算; 绩效评估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事业发展。高校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理应被予以足够重视。随着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财务预算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就高校预算绩效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估概述

高校预算管理是指高校基于一定时期内的事业发展计划所编制的财务收入与支出计划,即将高校的各项活动以货币资金的形式表示出来的过程。高校预算绩效评估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以绩效为核心,使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将考核对象或目标进行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对预算决策、配置、使用等作出综合评价,从而得出高校预算管理综合水平的过程。具体包括:预算编制时对决策的评估、预算执行时对过程的评估以及预算完成时对结果的评估。它贯穿于高校整个预算周期的始终,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和评估手段。

二、对高校预算进行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

预算绩效评估将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与资金的使用价值联系起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对资金使用过程及结果的整体评估来考察高校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高校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有助于高校预算发挥目标控制功能。

(二)减少和防范财务风险的需要

高校应根据预算绩效评估的结果,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奖优罚劣,依产定投,讲究效率优先,以质量为重,严格实行成本核算与控制,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防范各种财务风险。

(三)提高工作效益、加快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还应发挥预算绩效评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校领导、各二级部门负责人以及广大教职工争创良好绩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施对预算资金的追踪问效,确保高校预算评估工作落到实处,以促进高校的快速高效发展。

三、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加剧,高校财务体制的不断完善及我国财政措施革新的不断进行,高校预算绩效评估逐渐引起了国家财政部门和许多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关注,针对预算绩效评估采取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到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估还存在以下的问题和不足。

(一)对预算绩效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传统的预算管理较多是以经费的分配、使用来编制预算,经费分配与高校绩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存在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现象。以人员经费为例,学校在给各二级学院或部门划拨人头费时是按教职工的人数平均拨付,从不考虑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大小,以及投入后的产出效益,造成资金使用效益较低,也很少去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结果。由于缺少预算绩效考核,不能客观反映高校预算资金所发挥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就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下一年度编制预算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高校长期以来“重预算,轻绩效评价”的直接后果是:教职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贡献大小一样按人头拨款,这种情况严重伤害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思想观念阻碍了预算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学校事业的发展。

(二)绩效评估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追加及调整预算的任意性强,导致预算和超预算的膨胀现象十分普遍;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却没有严格遵照执行,预算的实际落实情况不佳,监管制度也未落到实处,使得资金收支缺乏集中而健全的规划,预算也较为盲目。因为预算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财务预算和监督为高校管理和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预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估方法较多,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而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高校还未构建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由于各高校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很难确定统一的各项预算绩效评估的指标项目、指标权重以及评价的标准,少数高校即便有绩效评估体系的设置也较为简单,评估方法单一,指标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不能做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与定量指标的有效结合。这一现状使得高校预算的执行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预算绩效评估的结果不能与各级负责人和员工的年终考核和奖惩挂钩。

(四)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个高校的财务信息平台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个管理系统较为独立,系统之间缺乏数据结构,导致管理系统之间不能互相链接而形成孤岛;二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系统不够完善,数据繁多和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网络安全性较差,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风险和隐患;四是高校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使得财务预算信息化建设过程受阻。

(五)缺少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许多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考察和分析,在预算执行中常常会偏离既定的预算目标,如变更经费用途、随意增减经费项目等,缺乏统一的管理尺度和标准,特别是当预算下达后,由于没有进行过程监控和细化考核,很容易扩大既定支出项目。还有某些单位官本位思想严重,法制意识淡薄,弱化了会计人员预算执行的监督职能,甚至为预算制度设置障碍。还有些高校的基建项目缺乏合理规划,盲目开工进行建设,使预算缺乏稳定性和严肃性,最终造成预算监督失败。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过程,降低了高校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阻碍了高校的长远发展,亟待解决。

四、加强高校预算绩效评估的重要举措

(一)设立预算绩效目标,健全评估体制机制

预算管理原则是预算管理的灵魂,主导着高校经费流动的方向。高校应该以学校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为着眼点,统筹兼顾,遵循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规范资金的运作流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效的预算管理应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即统筹学校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等专业建设,确保教学与科研的健康发展,也要兼顾行政、后勤等职能部门的正常运转;二是增加投入与调整学校办学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即为了应对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变化的新趋势,还应大力调整财务结构,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特别应对其他社会资金供给范围进行清理、归并以及绩效分析;三是高校投入与部门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即高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调动产业、后勤、院系和社会同仁的协同参与;四是项目投入的成本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即高校应以任何项目为资金投入导向,合理测算成本,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在绩效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还要明确预算绩效评价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将预算绩效评价领导机构确定为制定预算政策和分配预算资金的职能部门和资金监管主体,其成员应该由主管财务的校长和教务、科研、后勤、党政等重要职能部门的处长组成,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并且积极出台预算计划、决策及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约束机制,建立常态化的预算评估制度,从而保证预算绩效考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构建合理、适用、可操作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预算和高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进行研究,首先,必须明确高校各个预算的评估主体。对于高校而言,若绩效评价的对象是部门(校级)预算以及校本部和二级单位预算,那么,高校预算评价的主体为教育管理部门;若绩效评价对象为校级财力和校级非财力预算以及基层单位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则评价的主体为高校内部的管理层。其次,要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有平衡计分卡法(BSC)和关键绩效指标法(KPI)。

1.平衡计分卡法(BSC)

平衡计分卡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是绩效考核——绩效改进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将战略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其精髓是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等重要管理变量之间寻找平衡,提供当前状况和前期的预警,便于监控,特别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该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对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的绩效测评指标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的不足,而不足之处在于非财务指标很难收集,有些重要指标很难量化,具体执行也较复杂,实施成本较大。

2.关键绩效指标法(KPI)

关键绩效指标法就是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将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作出比较的评估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该方法的目标较为明确,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达成一致,而不足之处在于KPI各项指标比较难界定,也容易导致考核者误入机械的考核方式。

在对高校预算进行评估时,构建科学、合理、适用、可操作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以及评价的标准是组成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点,直接关系到预算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以及整个评价行为能否实质性展开。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并要与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相结合。从总体上,可以将高校的预算绩效分为收入绩效和支出绩效,而且,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校的战略目标主要被划分为科研绩效、教学绩效、自筹能力和资产绩效。其中,收入绩效包括自筹能力、资产绩效和科研绩效中的科研成果收益绩效;支出绩效包括科研绩效中的科研经费和教学绩效,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选取主要的、关键的指标构建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平衡计分卡(BSC)法和关键绩效指标(KPI)法各自的优点,将其综合运用到高校预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设计出合理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3),能够有效地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使指标能够符合高校的战略目标,更好地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高校预算绩效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校预算绩效评估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可以提高整个预算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有助于建立公开、公正、公平化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估体系。为方便高校预算绩效评估的开展,可将各个预算项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高校财务处应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平台,将各部门的项目信息、项目评审、资金预算额、项目目标、预算控制数等有机结合,要实现财务、教务、各二级学院、人事、科研、图书、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信息系统联网,利于资源共享。通过预算管理平台,高校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定员定额”、“绩效目标”的要求,将预算控制数下达到二级学院和各部门,二级学院和各部门按照自身事业目标的要求,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通过预算编报系统将本部门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通过平台上报分管领导审定、校财务处审核汇总,最后生成预算控制数。各二级学院和各部门的领导能够随时查询本部门预算的具体情况,财务部门能够随时监控各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知纠正,以便于预算信息的收集、查询、控制、评价、及时反馈和对评价结果的正确运用。

(四)正确地运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

正确地运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是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余的各个环节都是为结果的运用做准备和服务的。评价的结果既是对一定时期内预算管理状况的总结,又是为高校下一阶段预算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准备和管理基础,可以衡量预算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充分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等。对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应将评价的结果反映给高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以期为高校的经济政策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改进和完善项目提供参考。其次,应将评价的结果向财政部门反馈,使得财政部门能够根据以往的预算评价情况及时调整将来的投资方向和财政管理的重点方向。最后,应将评价的结果向全校教职工和社会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判,使得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公开化和透明化,从而不断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效率,加强公众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监督力度。

五、结束语

总之,加强高校预算绩效评估,是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供给的有限性与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尖锐矛盾的有效方法。高校预算绩效评估作为高校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预算的目标控制功能、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防范各种财务风险。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采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建立适用、可操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预算绩效信息化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重视程度和制度建设,及时解决高校预算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高校教育经费的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慧.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3).

[2] 王明秀,孙海波.高等学校预算绩效考核及对策与措施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4).

[3] 陈乳燕.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评价的基本构想[J].财会月刊(理论),2006(9).

[4] 张思强.高等学校绩效预算的理论框架[J].事业财会,2006(4).

[5] 吴勋,张晓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0(3).

[6] 高晓菲.基于BSC和KPI的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10.

[7] 刘佳乡,武子雨,由宝剑.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会计之友,2012(10).

[8] 李克勤,王莹,梁清泉.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研究[J].会计之友,2012(12).

上一篇:电视剧一代与网游一代 下一篇:营销自己的“稀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