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岭侧峰妙处来

时间:2022-09-17 01:23:20

材料匮乏,文采匮乏;文采匮乏,材料匮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病”相同,中考作文素材匮乏,依然是制约作文提升的瓶颈。尽管当前素质教育的春风劲吹,“减轻学生负担”的口号狂喊,但是为了应对升学,众多学子仍沉溺于书山题海之中,无暇顾及语文课本之外的诗词曲赋、文学名著,这便使他们中少有人能够在作文中展示出厚实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的诗意、灵动。

世界上绝对没有那种没有一定量的阅读,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可以妙笔生花的人。但是,有没有一种便捷的方法,可以让你在有一定量的阅读和一定量的积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阅读与积累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呢?

回答是肯定的。下面,笔者就以几段精彩的文字为例加以说明。

片段一“看,神女峰!”我寻声望去,朝阳给神女披上了一层红霭,使她越发的神秘可爱。“神女,你不孤单吗?李白敬你一杯!”“她一点儿也不孤单,李公当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再说,有群猴做伴,群鸟啾啾,她能孤单吗?”抬头望去,两岸挤满了猴子,它们或追逐,或嬉戏,或顽皮地荡着秋千,或慵懒地晒着太阳……无忧无虑。此时,连它们的叫声都那么婉转动听,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李兄,看你把酒临风,都快飘飘欲仙了!”船公打趣道。

“此言差矣!仰天大笑江陵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哈哈哈……我仰天长笑,爽朗的笑声把滚滚的长江水都感染了,连一江春水都笑红了脸。

片段二别人叹人生太缥缈,我笑他人看不穿!尘世之事苦尽甘来,坎坷路尽,脚下便是灵山!原以为这一生要耗尽于流放之中,怎想忽逢皇帝大赦天下,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观这大江两岸,气势如虹,天际行云一片,为我洗尘,两岸青山如侍,迎我归来,自朝霞之时发于白帝,仅一日而已。途中奇峰罗列两岸,悬崖峭壁似剑,直插江底。江流击石,惊魂动魄,江流载舟,如箭离弦。两山之中,猿啼不绝于耳,然才五六声间,轻舟便已行过万重山!

以上两段分别出自不同年不同地的两篇考场满分佳作:片段一是出自一篇对李白《朝发白帝城》的改写文章,片段二则出自一篇以“希望”为话题的文章。在近年诸如“拼搏”、“追求”、“自由”、“我心中的名人”一类的话题作文中,我们都很容易见到李白的诗句,看到李白的影子,事实上,只要我们巧妙地变换角度,灵活运用,上面的材料同样可以“冠冕堂皇”地走进以下作文:

可以走进话题“有个好心情”――李白因永王案遭贬,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遇大赦,惊喜交加,这是李白好心情的真实写照;或选取人生不得意事十之八九,即使在生命最灰暗的时候,也要保持乐观的心境之意。可以走进话题“陶醉”――李白陶醉在三峡优美的山水之中。可以走进话题“生命的芳香”――即使是在生命不顺的时候,我们也有理由活得更灿烂。可以走进话题“掌声又响起来”――人生无处不掌声,即使是在失意的时候。可以走进半命题作文:“又一次”;“拥抱_____”;“学会”;“走近”;“幸福原来” ;“另一种”……这些都是近年中考中出现过的作文题,只要灵活地变换角度,适当地增减素材,就可以将素材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中考作文制胜的法宝。

与历史文化名人一样,文学名著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早就深入我们骨髓、融进我们血液、烙进我们精神的形象和情节,也同样是我们写作时可善加利用的素材。翻看近年的中考作文,诸葛亮、林黛玉、孙悟空等一个个鲜活的名著人物都曾走进我们的考场作文,成为一处处耀眼的亮点。

片段三

葬花吟

哀伤的语调犹如飞逝的落红,淡淡地讲述着一枝海棠的过往。

你轻皱着两道弯眉,无力的玉手软软地摆着手中的花锄,将无数落花尽埋于净土之中,随土化去。

也许你也期望如这落红“一净土掩风流”吧,寄人篱下的凄苦,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一切的一切在你的心中留下了千万道旧伤新疤,汩汩涌动的鲜血融化不了你心中的哀怨,于是你奋力一挣,驾起双翼回归天尽头的香丘。

杜鹃啼血,可是你留下的千年未变的咏叹?

片段四

螃蟹咏

芳华尽谢,牡丹的高贵还静静地演绎着一段无奈。冷香丸的清芳压低了你上清苑的傲骨,于是你不得不绽开你的笑意,款款地轻移莲步,做你大家闺秀的典范。

你是无奈的,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你亦是孤独的,滚滚而来的骂名压落你瞬间的光华。没有选择的你偶尔直抒胸臆,讽刺螃蟹,却也只能付之一炬。

于是你孤独地留转千年,用足尖在柔嫩的花瓣上弹奏着深沉的交响。

掩卷余思,红楼女儿的迷梦谱成一支新曲,淡淡地传唱了千年。那一首歌中,泪的痛血的痴,可有钟子期在听?

无疑,以上两个片段的作者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是对“金陵十二钗”中黛玉、宝钗的身世和个性了如指掌,因而才能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正因为熟读了《红楼梦》,积累了大量的古代诗句,语言才这般行云流水。他们将发生在小说人物身上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自然流畅,含蓄隽永,饱含诗意,对名著借用得了无痕迹。当然,对以上素材,我们也可以变换角度,应付诸如“那是一首歌”、“心灵的交流”等许多话题。

据说,一学生高中3年用苏轼的有关材料应付了所有的作文,且分数相当不错。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我们静心想一想:苏轼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人民性――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思想;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他受到的世世代代人的景仰与爱戴,还有他生活经历的丰富性,都使他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学生作文时,也喜欢用坡的事迹做话题或材料,可以说,有作文处尽可有东坡。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代人生生不息的文学创造与传承。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类似苏轼的人还有很多:屈原、杜甫、李白、白居易、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还有近现代的鲁迅、茅盾……他们不仅仅是文化名人,也是思想名人,蕴涵在他们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我们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熟悉他们的身世,走进他们的作品,贴近他们的心灵,丰厚的积累,将为我们作文的立意、内容和语言增加厚实的砝码;灵活的运用,将使我们的写作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

总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就是变通。所谓变通,就是联想、想象,多向思维,激活两头(即作文题和自身的积累),借题发挥。掌握了变通的方法,可以将自身的材料储备变少为多,变无效为有效;掌握了变通的方法,就等于为自己创建了一个文字数量最少内容却最为丰富,记忆比重最低却最为有效,无须绞尽脑汁搜索却又最利于发展思维的“材料――思想”库。

进一步想,假如我们在“专注一个名人”的基础上,再研究透一部名著,这将使我们的积累更为厚实,使我们更有文化底蕴;再追踪一个热点,它将使我们的作文材料变得鲜活,富有生机与活力。如此,我们的作文就生机盎然、满眼芳菲了。

可以说,作文素材不在多,贵在精。如能树立变通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认识、思考同一则材料,不断挖掘,想深想透,一则材料则足可应对许多中考作文。因此,积累作文素材应在“精”和“专”上下工夫,不妨来个“三个一工程”,即专注一个名人、研究一部名著、追踪一个热点,如此,我们的作文一定能变幻出“横岭侧峰、高低不同”的美感来。

上一篇:你会“反身”吗 下一篇:再访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