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联合强力霉素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疗效

时间:2022-09-17 11:04:13

【摘要】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强力霉素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的疗效。 方法 105例急性布氏杆菌病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左氧氟沙星联合强力霉素治疗(治疗组)与复方新诺明加链霉素治疗(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55例,治愈率94.5%;对照组50例,治愈率72.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p<0.01)。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7.30%比对照组22.0%明显减少。 结论 左氧氟沙星联合强力霉素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急性布氏杆菌病

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共105例,均系门诊患者,诊断符合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颁布的布氏杆菌病诊断标准。其中男76例,女29例,年龄在18~68岁,病史3个月以内,有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等典型症状,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将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片500mg,1次/d,口服,联合强力霉素片200mg,1次/d,口服,疗程3wk,间隔5~7d给予第2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新诺明片2片,2次/d,口服,联合链霉素0.75g,1次/d,肌注,疗程3wk,间隔5~7d给予第2疗程,第2疗程单用复方新诺明片。2组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均相同。

1.3 观察方法 从开始用药观察症状和体征,定期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①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血布氏杆菌培养阳性者,应2次细菌培养转阴;②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③好转:各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体力和劳动能力有所恢复;④无效: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治疗后虽有短时期改善,但停药后2wk内又复发。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比较 见表1。

2.2 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病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比较(略)

表2 两组病例治疗效果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治疗有效率均100%,但治疗组治愈率(94.5%)高于对照组(72.0%),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症状,2例肝功能损害;对照组有3例出现胃肠道症状,4例肝功能损害,4例肾功能损害。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7.3%,低于对照组的2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χ2=4.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经对症治疗及疗程结束停药后恢复。

3 讨论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传统治疗采用复方新诺明、四环素、链霉素等药物联用,治愈率低,副作用大。

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喹诺酮类抗菌素,其主要作用机理为阻碍dna螺旋酶活性,阻断dna复制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其特点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杀菌作用,对布氏杆菌有效,且该药组织分布广,可进入细胞内,尤其是进入吞噬细胞内,可杀灭侵入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内的布氏菌,从而阻断慢性肉芽肿形成,彻底消灭细胞内的布氏杆菌,最终治愈急性布氏杆菌病。左氧氟沙星对肝、肾功能几乎无影响,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大,无交叉耐药。强力霉素是半合成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属于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阴性和阳菌均有活性,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与细菌30s核糖体亚单位的可逆性结合,抑制敏感微生物的蛋白合成,从而抑制trna和核糖体的结合,对羊、牛、猪3种布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抑菌强度明显超过链霉素和四环素。2药联合使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治愈率,降低副作用,值得临床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0~487.

[2] 李丽红,田广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布氏菌病临床观察[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25(2):71~72.

[3] 王大力,李铁峰,江森林等.布氏菌对新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6):343~344.

上一篇:直肠内充气CT在直肠癌诊断和临床分期 下一篇: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