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数学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2022-09-17 08:45:41

抓住数学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 现实中,仍然有很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数学成绩,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精疲力竭,甚至仍然无法提高成绩,对此本人提出个人观点以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减负;提高;教学效果

在一片减负的呼声中,中学生的压力依然如故,甚至有增无减. 由于高考的残酷竞争,学校和家长绝不会放松对学生成绩的要求. 因此,仍然有大量的作业练习,临近考试时,甚至作业堆积如山,无穷无尽. 很多数学教师仍然是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些学生甚至微见效果,但还是被列入“不开窍”类学生. 此类学生每天疲于做题,没有时间消化,以至吸收. 对所做题目中涉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完全不能体会和感悟,又如何掌握呢?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抓住数学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既能减轻学生沉重的负担,又能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数学学科充满符号、图形和图像,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数学意义,交流数学思想. 数学语言可分成两种:一种是抽象的符号语言,一种是直观的图像语言. 数学符号、图像是数学中的“文字”,通过它们可表达概念、判断、推理和证明等逻辑思维活动.用数学符号表示某个数学规律,比用自然语言表示要简短得多,也因此使学生觉得更加抽象化. 要学习好数学这门学科,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

首先要理解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知识的理解是产生记忆的根本条件,对于数学知识特别要通过理解,掌握它的逻辑结构体系进行记忆. 由于数学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它的概念、法则的建立,定理的论证,公式的推导无不处于一定的逻辑体系之中. 因此,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主要在于弄清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把握它的来龙去脉,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记住,并且灵活运用. 特别是数学学科中的大量公式,很多学生对公式记忆不牢,原因是没有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 无论课本有无推导过程,都应重视引导学生自行推导公式,既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能进行知识的准备. 公式的推导其实就是一种解题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学习的进步最终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也就是说,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体验有关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否则学生不可能理解有关的重难点,从而形成学习障碍.

二、知识的应用方面

当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很熟练时,并不代表就会灵活用它,因此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通过例题讲解来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 解答数学题目就是用已知的条件寻找未知,解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把未知转换为已知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所以要求老师讲解题目、分析题目时不能就题论题,要深入到题目中涉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本质和其应用,开发学生的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变式应用显得尤其重要. 在定理的发现处,定义的引入、概念辨析、易混易错处等,有效变式可以实现课堂的高效,达到学生真正的喜欢数学、爱好数学的目的. 比如在一道有关均值不定式的题目中:

原题,已知x > 0,当x取何值时,x + ■有最小值?最小值为多少?

变式1:将x > 0改为x属于一切实数,函数y = x + ■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变式2:当x > 3时,函数y = x + ■的最小值是4吗?

变式3:已知x > 1时,求函数y = x+ ■的最小值.

通过以上的变式,便于梳理均值不定式的使用条件“一正二定三等号”,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与掌握,为正确使用打下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非常重要,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解题过程的清晰、有条理,说明学生思维的清晰、有条理. 若要学生养成好的解题习惯,首先要教师做好榜样,教师的板书是学生做题时的模板,好的板书同时也会让学生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增加数学的美感.

四、学生在课后的巩固练习

在课后,学生要及时地做些相应的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但是,很多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有误解,以为只要知道大概的解题思路就可以了,不必动手把最后的结果计算出来. 会做一道数学题并不等于做对一道数学题. 一道数学题求解出最后结果由两步组成,首先要会审题,了解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然后要用严格的格式、准确的数学语言写出题目的解答. 审题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而运算能力只能依靠学生平时多做多练. 因此,每堂数学课都要做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 另外,还可以备一错题本,吸取平时教训,写明具体错误原因,不少学生在练习或考试时总是出现计算错误,其把原因归为粗心,不仔细,认为是小事情,以后多加注意就能避免,其实这是运算能力欠缺的表现,从表面看是小事情,但是它却密切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效和今后的发展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自己运算,来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这是必须做的.

最好每天能抽出一些时间回顾一下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主要东西,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可进一步梳理思维,优化认知结构. 长期坚持,就能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需题海也能提高数学成绩.

上一篇:试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