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商机 第6期

时间:2022-09-17 07:18:29

环保商机 第6期

房价在逐步下降,可许多地方基地价位却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墓地价格已经超过了房子价格的10倍,天价的坟墓使许多家庭失去老人之后,却无法让老人入土为安,有的家庭为此举债葬送老人,使他们痛上加痛。金融危机下,工作难觅,而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李晓云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悟到了海上葬礼的商机,独家创办了“海上墓园”,推出了葬礼策划、海上葬礼录像、网上碑文撰写等一系列的服务。仅仅一年时间,李晓云净赚人民币2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另类致富能手。

李晓云出生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标里镇,今年28岁,2006年8月,从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找工作成了难题,在不同的人才市场上奔波了好久,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2007年8一则招聘广告,是一家名叫燕子山公墓园的招聘广告,她顺利应聘。经过简短的培训后,她开始正式上班,了解到了墓园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在墓园的价位表上,她看到这里的墓园价位一般都在每平方米6~20万不等,按照一个墓地10平方米计算,就得60~200万,每平米比房子的价格还高出10倍,就特别的不理解,心想:这样贵的墓地人家能够接受吗?一些死者的家人能够买得起吗?于是就问领导:“这么贵啊,人家能负担得起吗?”墓园老板说:“目前,我们属于半垄断行业,没有人跟我们叫板,人死了总是要入土为安的吧,所以价格再贵,他们都得埋葬不是?”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墓园的工作,除了每天按时上班做好死者家人的接待工作外,就是到外面去跑业务。墓园规定,一个月如果跑三笔业务,月收入就能拿到1万元以上,但是如果连续三个月没有跑成一笔业务,就得除名。这样诱人的待遇让她充满了激情,很快就谈成了几笔业务,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可是,通过做业务,她发现许多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就是,墓地价格太高了,一般的老百姓承受不起这样高昂的价格,有的为了节省钱,索性就把老人的骨灰放在家里供着,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买到经济适用墓,听到这些,她不免心里发酸。

2007年9月14日,刚刚到单位上班,李晓云发现一个死者的家人跪求墓地老板,希望低价把自己去世的父亲葬在燕子山墓园里,尽管苦苦哀求,仍然没有得到老板的答复,最后只有心酸地离开。看到这一幕,李晓云不由得心里难过,老板看出了她的心思,就说:“价格是经过物价部门核准并审批的,而且这是集体企业,我一个人也做不了主,再者说了,假如我们松了口,就等于砸了我们自己的饭碗不是?”

2007年9月25日,她在一家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是一个工薪阶层,因为葬不起自己的母亲,就把母亲的遗体装进塑料编织袋里,进行了水葬,并把母亲的遗体沉尸河底,后来尸体被发现后,当地公安机关却以虐尸的罪名将他刑事拘留,他还将面临被捕和判刑。看了这个消息后,心情特别沉重,是啊,房子问题压不垮人,因为没有房子可以去租,而墓地问题却能压垮人,因为墓地必须一次性付款,不可以租。所以有的人为了不让人说闲话,说自己不孝顺,就千方百计省吃俭用,贷款安葬老人,有的实在拿不出钱的,甚至铤而走险,去偷去抢,实在不行的。就把老人骨灰带在身边,这样一来,给社会的和谐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可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她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2007年10月12日,她请假去看海,并乘坐游轮体验生活,在第一海水浴场,突然发现不远处一个游轮上在办丧事,有人哭泣,有人在撒骨灰,有人在拍录像,还有唢呐乐队的吹奏,她知道这是在进行海葬,看着看着,不由得觉得这样的葬礼实在是太浪漫了。于是她灵机一动:如果自己在海上也搞一个“海上墓园”,采取低廉的收费标准,加上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想必一定会有人愿意享受这种浪漫。此刻,她为自己的大胆想法而高兴不已。

说干就干,她辞去了工作,开始筹备自己的“海上墓园”。首先是选址问题,在她看来,奥帆基地海域附近是最佳海域,如果把死者的骨灰撒入那里,他们不仅可以“看到”海景,更能够“看到”奥帆基地以及全运会的运动所在地,当然也可以根据死者家人的心愿,葬到他们想葬的海域。她还知道,如果要是这样的话,还需要录像和乐队设施,更需要标准的游艇等,可是如果自行准备这些,一定需要好几十万元才行,可是自己工作不久,根本就不可能有钱去购买设备,经过一番的思谋之后,她突然有了办法,决定采取租赁的办法,先做几单生意再说。就这样,她的“海上墓园”成立了,并制定了统一价格,大型全套服务,包括乐队、哭丧队伍、灵魂超度、摄像录音、船舶租用、建立网上纪念馆等,总费用是2万元,简单的海葬费用是1万元。为了显得正规,她还花钱创办了自己的网站,以吸引客户。

“海上墓园”创办以后,却没有人愿意把亲人的骨灰撒入清冷的大海。思前想后,她觉得还是广告做得少,于是就印刷了数千张小广告,准备四处发放,可是广告刚发到一些人手里,许多人看上一眼就随手扔了。这让她很是失望,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正准备放弃之时,好友马丽丽告诉她说:“其实,我觉得你的想法还是有希望的,只不过是有点超前罢了。但是,你不能局限于青岛,你想想,青岛人天天都与大海打交道,所以这些对于他们没有吸引力哩,你要把广告打出去,打到全国去,对于那些没有见过大海,又渴望见到大海的人或者仅仅一次旅游被大海吸引的人,才会人对大海产生留恋,也才会赢得机会嘛。”听到这些,李晓云叫苦说:“我自己马上都吃不上饭了,哪来的钱去做广告啊!”马丽丽说:“看着你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遇到这样的事情糊涂了?你可以利用不要钱的宣传工具啊。”李晓云还是不明白,马丽丽说:“你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嘛,这样不就可以了吗?”听到这些,她似乎又来了精神,决定在网上进行宣传,于是,她一有空就到网上发帖,宣传自己推行海葬的好处以及优越的价格,帖子发出去以后,还真有很多的回帖,但是这些回帖多半都是和她讨论交流进行海葬的意义的,有的称赞她超前,有的说她具有诗人般的情怀,更有一位远在甘肃的朋友告诉她说:“这个创意的确不错,我今年30岁,假如将来有一天,我死了,我一定找你把我葬入大海,我先来个预约死亡吧。”听到这样的黑色幽默,她不免心中有点苦涩。一位网友看着她的工作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业务,建议她把广告做成动漫,让广告有一种立体的效果,让那些死者的亲人感觉到就是把骨灰撤入大海也不感到孤独,同时提醒她,要采取温暖沟通“疗法”,让死者亲人有一种温暖感。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不久,河南商丘一位死者家人打来电话,说根据老人遗嘱,愿意将老人的骨灰撤入大海,因为死者家人只求摄像和建网上纪念馆,

所以她答应仅仅收取1万块钱,从婚纱摄影店呈请来摄影师,然后就去租赁海上游船,可是,游船的主人一听说要为死人办事,怕染上晦气,说哈也不同意。直到她软磨硬泡,才勉强答应下来,但是却故意把价格抬得很高,这样一来,等把整个事情办完,她连一分钱也没有赚到。尽管没有赚到钱,但是,她还是看到了希望,觉得这个业务可以做。2008年2月10日,她接到了第二笔业务,死者是安徽合肥人,这次所谈的价格是两万,她觉得这次一定可以大赚一笔,心情特别的高兴,但是钱是办完事情才会给的,等办完海葬后,她一分钱也没有拿到。原来,死者的家人得知乐队和摄影师以及游船都是她花钱租来的,里面有着很大的利润空间后,直接跟他们打交道。这让她空欢喜一场,她感到特别的落寞。在她看来,要想真正地把这件事做好,除非拥有自己的游船和乐队成立自己的公司才可以,这样谁都不会跟她争抢生意了,可是要想办成这些,需要好几十万元的投入才行,这些钱又从哪里来呢?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来。

马丽丽得知她的情况后,就鼓励她说:“你不该放弃‘海上墓园”,如今追求时尚浪漫的人很多,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一样,很多人都有着大海情结,万事开头难,我觉得你只要走顺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你要想办法解决,这样不就逐步完善了,相信只要你坚持,你一定会赚到钱的,不仅如此,你还解决了一大社会问题!”听了马丽丽的话,她的心里又燃起了一把火。为了慎重起见,她把网友的话和马丽丽的话进行了对比,开始冷静地寻找切八点。她觉得网友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想把这个海上墓园办出特色来,必须弄一些新的花样来,出几招他们想学都学不来的东西,于是决定在葬礼策划、悼文撰写上狠下功夫。为此,她专门买来专业书籍,进行精心研究,加上自己的过硬的大学文化功底,还有制作网页的精湛技术,经过反复的练习,她能把一个网上纪念馆建的特别的逼真,而且配上什么样的音乐,她都能弄得十分到位。这样以来,自己“海上墓园”的品位就高了。同时,她觉得好友马丽丽的话也是十分中肯的,为了不出现类似的问题,她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决定一旦再租游船时,开船人不再用船主人,而是换成自己选定的驾船高手,死者家属一旦有诚意,必须事先签订一份合同,这样一来,就把漏洞堵住了。

可是,点子想的固然好,没有业务的日子却是更难熬。2008年2月25日,她去新华书店去看书,一本有关预约死亡的书,让她来了灵感,原来这本书的内容说的是:一个绝症患者眼看着自己活在世上的时日不多,但是很想在活着的时候看到自己隆重的葬礼,所以就花钱请牧师给他举办葬礼,场面很是隆重,让绝症患者在生前看到了如此场面,心里头便没有了牵挂。她决定借鉴经验,在网上发帖寻找预约死亡进行海葬者,这个虽然很是残酷,但是生活中是存在的。为了倡导海葬,她除了发帖外,还加了大量的qq群,一开始并不直接谈死亡话题,而是和许多人谈人生、谈理想、谈房子、谈生老病死,最后再谈高昂的坟墓价格。这样一来,许多人都和她有了同感之后,她就会说出自己的“海上墓园”,然后说“海上墓园”的意义,廉价的费用以及浪漫的情怀。一开始,由于大多数和她聊天的都是年轻人,一看她纯粹就是做死人的广告,都不想再跟她套近乎。

一位朋友告诉她,要想把事业做好,必须多与老人聊天,多与病人聊天,这让她茅塞顿开,于是专门进入这样的聊天室,跟一些老年人进行交流,可是令她难堪的是,那些老年人更不愿意听到一个“死”字,因为老年人都知道他们将进入生命倒计时,却不敢去面对死亡,所以效果更差了。和病人进行聊天时,他们更不敢谈这一话题,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病康复。怎样才能让一些人勇敢面对死亡呢?她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化名假装自己是一个垂危的老人,并说出愿意死后魂归大海,并撰文说魂归大海的意义。这样一来,就有人咨询,于是她就说出海葬的好处:一是能够永远和大海在一起,实现“看海”的梦想;二是省钱,可是减少子女的经济压力:三是可以拍录像建网上纪念馆,家人不出家门,天天都可以祭拜:四是可以写上优美的悼词,这样的话,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本人生前想看看死后的场面,也可以提前举行海葬。这样一来,不少老人动了心,特别是病入膏育的人,再也不忌讳死亡了,于是她就借故推荐自己的“海上墓园”。

2008年3月12日,她终于来了一笔业务,死者是西安一名退休干部,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大海,死者是一名退休干部,生前就给子女留下遗言要死后进行海葬的。他们的子女又特别的孝顺,看到她网上的帖子后,就给她打了电话。于是,她迅速进行了葬礼策划,还根据老人的一生,写了4000多字的催人泪下的悼词,收到定金后,连夜制作了网页,建立了网上纪念馆,让死者子女着实感到了温暖。

自己手头没有钱,就向好友马丽丽借了1万元钱,就这样,她把这个海上葬礼办得特别的好,除了录像制作短片外,她还请来民间唢呐队,根据死者家人的需要,游船绕海100多华里,让生者和死者都感受到了大海的温馨。这一次,她净赚人民币1万元。

不久,李晓云相继收到了10多个死亡预约订单,这让她更加看到了希望,到了2009年3月份,她先后给全国各地死去的200多位老人办理了海上葬礼,净赚人民币200万元。有了钱后,她投资80多万,在五四广场附近购买了一套房子,并把爸爸妈妈从老家接到青岛享福,如今她的“海上墓园”越来越受到欢迎了,为了让自己的事业更加红火,她投资50万元购买了自己的游船,做到招揽游人和海上葬礼两不误。许多人看到她的事业红火,都夸她是一个精明且会动脑筋的人。

上一篇:洒泪700天送还百万良心款 下一篇:模范丈夫血刃“性”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