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保护法”说课稿

时间:2022-09-17 04:42:05

“上部保护法”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盲校三年级《定向行走》中的上部保护法。我将就我对教材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阐述。

一、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处理教材,确立适合本班学生发展的目标。

《定向行走》自1993年被列为学科课程后,让盲生"初步掌握定向行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熟悉和非熟悉环境中安全 、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成为了课程的总目标。然而,视力残疾对个体定向行走有很大的影响。美国盲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劳温费尔德早在1948年就指出"三限制":即"获得经验的多样性受到限制;行走能力受到限制;与环境打交道的能力受到限制"。这三个限制,都是与定向行走密切相关。如何通过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总目标,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确立适合本班学生发展的目标。

1、教材分析:

《定向行走》课程从概念入手,在盲生感觉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定向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定向方法后,开始进行行走训练。在行走训练中,教材把行走分为了独立、导盲、持盲杖三种方式。独立行走是指不借助任何工具及他人帮助进行独自行走,而"上部保护法"是独立行走的技巧之一。它是指盲生利用前臂在行走过程中保护胸以上的上部分身体,特别是头部。又称为"上肢保护"。下面的图就是表示了上部保护法在教材中的位置。

从上图中还可看出,上部保护法还为"寻拣失落物"奠定基础。

2、学情: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以后,我对我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本班有9个学生,3个低视生,6个全盲生,平均年龄10岁。除一个学生后天失明外,其他学生都有着近7年独自行走的经历并已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独自行走习惯。比如:盲生常在学校或熟悉的环境中独立的行走,当他意识到正在靠近一个物体或障碍物时,他会把手或前臂举到胸前来保护自己,这些习惯中,也体现了自我保护意识。但由于这些习惯没有科学的指导,所以,基本上都有缺陷,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上肢保护法对他们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学习中主要是模仿、套用,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不主动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对学习是"没有问题",不质疑所学内容,缺乏体验、合作、探究、综合的过程,学习的态度是"要我学""我就学"。另一方面,本班学生由于刚跨入中段学习,文字理解理解能力较弱,加之盲生因视力缺陷,造成对动作的理解和模仿存在较大的障碍。

3、对教材的处理: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在本课中做了一些处理:教材用一句较笼统的语言描述上部保护的动作,所以我首先将上部保护法的动作分解成小步骤。其次,对上部保护动作的语言描述作了修改,降低了文字的难度,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又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动作。这样的处理,使得教材更贴近学生、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学习。

4、确立目标:

我根据学习领域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遵循定向行走固有的知识技能体系,又要符合盲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教材集概念发展、培训认知、补偿缺陷、适应社会于一体。领会教材的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和水平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上部保护法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行走能力;通过情景练习,了解上部保护法的应用时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和小组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新学习方式的体验中,初步养成学生观察、质疑、探究的心理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定向行走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上部保护法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

二、重视学生参与,确立以"学练结合"为主的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观察与模仿是个体技能习得的主要途径之一。盲生虽然不能通过视觉观察与模仿直接获得定向与行走的知识、技能,但仍然可以通过在定向行走课程中的学习,掌握定向与行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环境中安全、自然、独立、有效的行走,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学练结合",在亲身实践中学会上部保护法。

1、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通过对学生情况分析,我充分利用盲生原有经验,即他们自创的一种上部保护法,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由于盲生手摆放的姿势不准确,结果学生还是常撞到头"这一现象表现出来,并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什么会撞到头?怎么才不会撞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调动他们的内在需求,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2、组织探究,掌握技巧

在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后,我及时组织探究,掌握技巧。我先让学生参与尝试,然后讨论、交流,探索出正确的上部保护法姿势。

3、情景练习,巩固新知

盲生由于视觉受损,感性经验不够丰富,学习中常常有出现死记硬背、脱离现实、不会运用的现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我设计了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学生先自己思考、讨论在学校里什么地方可运用上部保护法,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再选择一个便于开展练习的地方组织大家分组练习。我在课前选择好地点,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老师预想的地点,我再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地方是否要运用到上部保护法。学生将了解到技巧在情景中分组反复练习。

4、梳理知识,总结评价

学生的练习是否正确,需要教师给予相关指导,

5、课外练习,学以致用

定向行走课注重学以致用。本课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自如的运用上部保护法。才能形成技能,内化到自己的身体素质中,为确保课后练习的顺利实施,我组织学生按寝室分组,互相学习、督促。

在这样一个学学练练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

三、重视教育的均等性、差异性,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的关系。盲生的定向行走能力因视觉受损的程度、失明的时间,概念的发展程度、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我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盲生,体现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的关系。在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均有收获的原则指导下,分层施教,个别辅导。依据这个的教学理念,搭配分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我适时的以提问的方式点拨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究上部保护法;对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讲解示范的指导,帮助他们迅速、准确的掌握上部保护法。

四、转变教师的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盲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感性经验不够丰富。作为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即使带上盲罩,我也不可能体会盲生的真实感受,更不能把自己的体验"教"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转变教的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教学组织者,启发者,合作者,帮助者身份出现。作为组织者我组织学生变换座位,组织学生活;作为启发者我启发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推向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

上一篇:幻灯片课件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下一篇:竹纤维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