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17 04:17:29

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建设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美术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近几年,全国高校开始陆续设置“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美术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艺术市场与收藏管理”等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12年设立了“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的博士学位,顺应了国内美术馆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美术馆管理;学科建设;美术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9-03

美术馆管理既有着自身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也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着交叉及边缘模糊的范围,如博物馆学和艺术管理学。现代博物馆学一般与考古学和历史学关联密切,相近学科有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文物保护技术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藏品中,大量的古代近代艺术品收藏显示了美术馆与博物馆的近缘性。

曾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黄光男教授在他新出版的《美术馆管理》一书的前言中说过:美术馆的重要性,已随着世纪交替而有更新和更前瞻性的规划与发展。他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它是用最为直观的图像保存着人类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续、传播着人类的知识。在过去的社会文化各类别的发展中,人们对美术馆的认识是较为陌生的,疏于美术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乏于制度的建立,经营者的理念常被忽视所导致。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美术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能在中国近几年内大数量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自觉努力地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进程。这种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对于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将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馆及其学科研究的发展意义是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其价值源于先人智慧的传承,而突破囿于物质的局限性。

一、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化进程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但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我国美术馆面临着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2011年有近5亿人次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但全国168家公立美术馆的2000多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50%。平均每个美术馆拥有的专业人才不足7人,平均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不到2人,而其中大多数专业人才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美术馆。近年来频繁的美术馆管理学术培训在各地相继举办;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突破。培训涉及的内容主要以美术馆管理模式、内部工作程序为切入点,将之与社会、文化、教育相关系,揭示隐含在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美术馆背后的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内涵,阐释美术馆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和美育的意义。

2011年12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合作,在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帮助下,以讲座的方式举办了首期《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如何收藏?如何展览》。虽然这次培训课程为时一周,其教授的核心包括了美术馆运营、展览陈列、收藏管理、对外传播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培训对象面对的是全国各当代美术馆、艺术中心及画廊的管理人员,当代艺术策展人,专业艺术媒体记者,艺术收藏家,专业展览布展技术人员等。2012年5月,由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共同策划了“文化管理在中国——高级培训与研修计划”。“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届的‘文化管理在中国’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舞蹈团、表演机构以及电影/戏剧节等文化领域培养了五十多名新一代年轻领导人”。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是2006年成立的、一个开展美术馆界协作与交流的专业组织,其团体会员到2012年止,已有中国各地的公立美术馆及部分民营美术馆72个,在开拓、推动中国美术和美术馆的发展中,搭建了国内与国外相互合作、交流的平台。如组织了2006年的“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举办2010年“国际现代美术馆协会年会”等国际学术论坛等。

作为文化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美术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的重要内容,2012年的6月和11月,由文化部艺术司和文化部人事司主办的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两期)、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策展人)培训班、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典藏专业)培训班分别在浙江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美术馆学界所举办的专业性、学术性及内容较为深入全面的一次高规格的教育培训,无论从实践还是学理及学术的角度,针对中国现状的美术馆问题,对“美术馆”的规范化建设、“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美术馆的职能和范畴,美术馆的“文化意识”和“公共意识”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在美术馆学科理论研究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观点,即当代“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已从传统意义的“美感”为收藏与展示原则的美术博物馆上有所突破的提出,认为“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在美术馆里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都可能并应该构成“知识”的意义及价值并成其为意义之所在。如视美术馆的任何一次展览“都穿透了美感和装饰,以一个问题作为主题,然后对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结合原始材料,特别是视觉形式的原始材料,会同文字、影像、各种新兴媒体可能记录传播的所有机制”做一个全面的呈现,这就是知识的生产和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显现。

在我国,相关的学科研究论著在近十年来有极大的突破,在中国知网“文献全部分类”搜索引擎中输入“美术馆”这一主题,便可得到具体的数字。2000年的有关论文仅为33篇,2012年已达1219篇相关文章,期间的学术研究的为37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308%。在《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主办,2001年创刊)、《大学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2010年首辑)、《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主办,2005年创刊)等刊物中,讨论了“博物馆转型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研究”、“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知识性”、“作为知识生产与文明体制的美术馆”、“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美术馆的文化策略与学科建构”、“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的文化焦点”等专题。这些研究与思考剖析并梳理了国内的美术馆学科的多元化面貌,是日前我国美术馆和策展机制面对的问题和特点。

二、美术馆管理的学科性与学科区域

一门学科的构建,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及目标,在研究领域中,要具有排他性,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我国,美术馆的性质更趋于“近现代”或“现当代”,这是相对于传统的中国博物馆体系而言。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主要致力于收藏和长期陈列、展示古代文物、文献和大概念下的艺术品,而中国的美术馆则侧重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的艺术作品的收藏、展示、策划、教育、运营、学术的研究等相关内容,并以综合性的功能实践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与经验,便形成了美术馆学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理与学术范围。

“美术馆学”一词是对美术馆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论性描述和学科的概念定义,最早出现在卢炘的《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一书中,他辨析道,“美术馆确实是最具有活力的博物馆形态。其活力的来源主要在于其积极参与当下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这和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有较大的区别。美术馆除了对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作长期的收藏、展览以外,还要对当下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展示、收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知识生产:美术馆的功能与职责》一文中说,“美术馆是由‘知识产生’而构成其运作系统,以‘知识生产’为出发点,从而展开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的一系列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王璜生所指的“知识生产”,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美术馆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对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学术梳理、合理利用及当下阐释,尤其是对美术馆藏品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保护和相关理论建设;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动态;公共教育;交流和互动。

根据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Bernstein)的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与学科区域的理论,当学科(他称其为单学科)的研究达到一程度后会出现知识的区域化:即单学科变成一个大的区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对单学科作出选择,学科区域是产生知识的领域与实践领域的中介层面。美术馆学的研究可视其为单学科研究,如同物理、化学、社会学等;在美术馆工作实践中,管理学知识的介入,使美术馆学与管理学在各自纵向的知识结构中构成了横向交叉的话语与相互关注和共鸣的基本条件。管理知识体系所涉及的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替代经验管理;管理工作要靠法治而非人治;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掌握;策略规划与决策;组织设置与人力配置等。所以美术馆管理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若干工作实践—理论研究—相关学科交叉、整合后,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2010年9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创办国内首个“艺术管理与美术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班开学,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典礼上表示,首次把艺术管理学和美术馆学结合起来,在艺术管理的大领域里思考美术馆的课题,将为全国美术馆界今后培养人才做先行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有望为全国美术馆界的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新思路。

三、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建设理念

唐斌在“关于2012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学习心得与认识”一文中谈到,“中国目前的雨后春笋般地建造(新建、改扩建)起来、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和不同归属体系的美术馆,其复杂性是世界任何国家所罕见的。”在国内美术馆数量急剧增长、事业扩大,学术研究领域深化、专业人员倍缺的大背景下,唐斌提出解决现状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与完善三个体系:艺术资助体系、艺术评价体系和艺术传播体系。事实是这三个体系的实质对应着美术馆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即藏品收藏、学术研究、展示及公共教育与宣传功能。每一个体系都可成为美术馆管理学科结构的主体内容,并可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该学科教学理念的依据。早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开始陆续设置了“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美术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艺术市场与收藏管理”等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程度的专业课程;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12年设立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美术学下的“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的博士学位。“美术馆管理”专业于2008年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首次招生,2012年设“美术馆应用研究”硕士学位,顺应了国内美术馆文化及该学科建设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非一蹴而就,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保持着自身学科发展的连续性,从而形成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是最基本的条件。作为较新学科的美术馆管理专业,可以说它策划了一个新知识体系,其学科使命肩负着在我国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建立的过程中,对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学科功能的确立,是立足于美术馆的发展,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展示多元文化。

进入到高校内的学生接受了美术馆管理这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完成实践、个人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后不仅能胜任美术馆公共教育、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视觉艺术策划与批评、美术馆学术研究等工作,也适应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高级管理、视觉文化公共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视觉文化出版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等领域,覆盖艺术媒体、画廊、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拍卖等行业。

参考文献:

[1]张德禄,秦双华.马丁论跨学科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0,(6).

[2]黄素满.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2003.

[3]郑世仁.浅说伯恩斯坦其人及其巨着《教育论述之结构化》[J].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2007,(4).

[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6]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01.

[7]“如何收藏·如何展览”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EB/OL].

http:///event/15108126/.

[8]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1.

[10]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2.

[1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网[EB/OL].

http:///cn/other/otherdetails_qt_284.

作者简介:吴晓欧(1968-),女,汉族,本科,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馆学研究、藏品管理;张辉(1971-),男,汉族,本科,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影像艺术。

上一篇:探析装饰画创作中材料的重要性 下一篇:质量守恒定律中镁燃烧实验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