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法学教育特色培养思考

时间:2022-09-17 03:43:38

农业高校法学教育特色培养思考

[摘 要] 我国众多高校都开设有法学专业,农业高校的法学专业相对处于弱势。社会对法律服务多元化的需要,单纯的法学知识已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法学人才培养进行本门学科的专深教育,也需要与其他学科共同进行复合与交叉的培养。农业高校的自然学科正是其法学教育得以依托的优势资源,并为其法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关键词] 农业高校;法学教育;特色定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D9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65-2

面对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法律服务成为整个社会实在的需求,更多的法学人才成为多种职位的选择对象,这就为法学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大学开办法学专业提供了机遇。

一、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的概况

法学教育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教育,以培养法律人才、发展法学学科以及为社会提供专业水平的法律服务为主要目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综合素质人才,除了法律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政治、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基本上明晰了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形成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法学本科教育,培养法学学生形成法治精神理念,具备逻辑思辨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和实际运用专业技能。

我国法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2009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披露,“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30年来增长了105.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除了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和政法院校开办法学专业外,很多财经类、师范类、理工类、医药类、农林类、语言类大学也都开办了法学专业。市场对法学人才的广泛需求,法律工作者地位的提高以及律师类法律工作者的高收入都促成了法学专业生源的增加,并点燃了各类院校开办法学专业的热情。客观上也存在的状况是,一些院校开办法学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是经济利益驱使,认为法学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甚至认为法学教育不需要实验场所,不需要仪器设备,有个教室,添加一些桌椅,配备几名法学专业或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搞定,而这些学校建设的中心仍然倾向于其传统学科,法学专业从师资配备、学科建设、经费投入都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农业院校法学教育的弱势与机遇

我国农业高校众多,学科设置基本都涵盖了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法学本科的教育层次整体还比较低,大多数基本上都只开设有法学本科专业,除了少数几所高校有1~2个法学硕士点外,尚没有1所农业高校有法学博士点。相比其他综合性大学,农业高校的法学专业明显属于非主流学科,在学校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投入较少,通常只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的边角补充存在而已。与此相对应,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较低。农业高校的法学专业起步晚,起点低,师资质不高,量不多,知识理论缺乏积淀,学术成果尚未形成,学术氛围还很欠缺。这些都是农业院校法学专业的不利因素,而且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那么,农业院校的法学教育是否完全没有有利条件,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法律服务多元化的需要,对各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单纯的法学专业已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法学教育既要符合一般教育教学规律,又要满足法律职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法学人才培养既需要本门学科的专深教育,又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复合交叉的培养。“近年来,无论是在整体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还是在法学界内部,都兴起了跨学科研究。在法律领域,最近十几年,国际学术界的跨学科研究并非局限于在社会科学与法学之间做某种跨学科研究(如传统的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而是在自然科学与法学之间实现‘大跨步’,比如脑科学与法律、神经生物学与法律、进化论法学等。甚至有脑科学实验室中的科学家,在一篇名为《神经科学彻底革新法律》的论文中,大胆地宣称神经生物学将‘彻底变革法律’。尽管上述说法略显夸张,但自然科学界对法律的重视却可见一斑。”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取决于法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准确定位。法学专业有无特色,培养的质量如何,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最终决定着该学校法学专业能走多远,存在多久。这是不能逃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对于传统的理工、农科院校来讲,如何扬长避短,找准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农业院校单纯的法学专业凸显弱势,但是其传统强势学科――自然科学却是其法学教育得以依托发展的优势资源,这也是政法类院校所不具备的宝贵资源,这些学科资源为农业高校的法学专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农业高校法学教育特色定位

“大学到底以什么为本?第一,在定位上以特色为本。目前,我国的法学院校有600多所。我个人判断,法学教育已经进入到多元化时代。所以每个法学院都应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谈到法学教育,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教授如是说。作为农业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使法学与农林、资源环境、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动物科学、植物保护、农经、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交叉相融,优势互补,相互支撑,资源共享,培养既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又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正是社会广泛需要而缺乏的人才。因此,农业高校的法学专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在法学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依托其他学科进行法学专业的特色方向培养,成为非传统法学强势院校的必然选择。

部分农业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特色定位的重要性,并设定了特色的培养目标,如华中农业大学,将法学专业的研究集中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法和农村经济法制两个方向上,研究包括以土地、水流、矿藏、大气、海洋、湿地、山脉、野生动植物、草原、自然保护区等为要素的自然资源环境法律制度和以人口为中心的城镇、农村、人口环境法律制度建设;农业、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再如:东北农业大学法学院利用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率先在高校法学专业中将土地法学作为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我国土地管理与利用现状、重要的土地法律法规及政策,特别是将农村社会存在的土地法律问题引入教学之中,突出体现该课程的农业法学特色。新疆农业大学法学专业筹建工作历时四年之久,对于在农业院校如何开设法学专业、法学专业的特色方向如何科学定位、特色课程体系如何设计、课程的安排和衔接,怎样达到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具有吸引力、实用性,使学生在就业时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等问题,对疆内的兄弟院校和疆外的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的特色和培养方向进行了专题调研。最终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完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进度;依托本校优势学科专业,确定本校法学专业以资源环境法学为特色,并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加以体现。

四、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法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在法学专业课程之外,设置包括人文、社会、管理和自然科学等通识课程模块,强化社会调查实践能力与理论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一)设置法学专业特色课程模块

新疆农业大学的法学专业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形成了两个特色的专业模块,分别为资源环境法学、经济法和经纪人实务方向,法学专业除了公共基础课,14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外,根据特色方向模块设置了不同的社会、管理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资源环境法学方向意在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资源环境法实务和环境事务法制化管理工作的综合素质,课程模块中加入了社会学、管理学原理、环境法原理、资源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资源法学和国际环境法等课程。经济法与经纪人实务方向课程模块意在培养具有法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与相关实务知识,能够从事经济法律实务和经纪人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模块中加入了经济学原理、市场营销学、金融基础知识、经纪人概论、房地产基础知识、房地产经纪概论、证券期货和保险经纪等课程。按照课程的属性和知识的梯度性进行课程安排,法学与非法学课程间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特色方向完成学业。

(二)引导教师开展法学专业特色教育研究

鼓励教师进修、深造,多种途径学习交叉学科知识,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背景。引导、支持教师进行法学专业特色的教育研究,近年来完成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法学专业教研课题,如“影视作品(节目)应用于专业教育的研究”、“经济法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法学专业特色方向的研究”、“高校法学专业模拟法庭教学的探索”等,主编了《新编土地法教程》等教材。教学选择专业特色突出的案件,精心筛选典型案例,其中部分案例源于司法执法机关的真实案件,进行梳理后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加强与非法学专业课程的衔接,注重同非法学教师的沟通交流,着力构建法学特色方向的知识体系,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授课内容并改进授课方式。

(三)拓展实训基地强化特色实践

除了法学实训室,以及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较为稳定的10余家实习基地外,还和环境保护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社区、房地产公司、证券、期货、保险公司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建成了一批实践基地,聘请了一批实务部门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习实践教学计划,强化专业特色实践,一是通过参观、专题调研、双休日法务兼职、具有法务实践性质的活动等强化认知;二是通过比较集中的实习见习阶段,参加法务实践,模拟从事法律事业,借鉴作为社会人尤其是法律工作者的经验;三是通过对特色领域的接触来完善对该领域内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现状的了解。如让学生介入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我国有关经济法律、商事法律的理解;让学生到环境保护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了解法律具体规定,现实存在的问题,执法实务,进而加深对法律的理解等等。实现与实习基地的良性互动,密切合作,实习基地发生了从不太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到主动要求接受实习学生的转变,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此外,秉承开放办学思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调查,开阔视野;邀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教授、专家做专题讲座,拓展思路;根据法学特色方向的实践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模拟法庭和听证活动;积极支持、指导学生成立法律学社并开展活动。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专业特色建设是农业高校法学专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当务之急、生存之本、发展之源。新疆农业大学的法学专业从开设前就意识到了特色的重要性,在发展中也一直坚持特色办学,也正是得益于此,应该说,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得益于特色方向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比较高,招生就业形势还比较好。但和华中农业大学这样已经在特色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院校相比,在特色方向学术成果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还没有建成自己的特色研究中心,和相关自然学科的契合上还不够深入,资源还未实现充分共享利用,项目还未能形成相互支撑,学科交叉性还不十分明显。今后课程的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合理性,实践的训练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广泛规范性,对本校自然科学的优势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借鉴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李林.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学尧,王凌.法律与科学的关系:寻求一种开放的法学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15).

[3]徐显明.规范与创新――法学教育大家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作者简介: 杨立敏(1972-),女,汉族,新疆哈密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刑法学。

上一篇:浅析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下一篇: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