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改变了什么

时间:2022-09-17 12:39:42

镜子改变了什么

《镜子改变了什么》是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第五节。

怎样能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教学活动经历,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和欣赏镜面对称内容呢?我请教了一些教师对此课的设计:有的让学生人人准备一面小镜子,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有的让学生回家预习,利用镜子自己研究,第二天把研究结果带回学校。可我认为人人带一面小镜子,不一定能带齐,并且学生容易做小动作;提前预习是好,可有些学生没有自觉性,若不预习,那上课不就等于听天书吗,且学生感受不到共同学习的乐趣,观察探索时形象不直观……到底怎么办呢?我忽然想到音乐教室里的大镜子,对到音乐教室上课去,这样既能直观形象的进行观察,又能让每位同学都集中注意力。

第二天,我兴致勃勃的走进教室,让学生带好学习用品到音乐教室集合。可能是我的兴奋感染了学生,又听说到音乐教室上数学课,这也是他们有生以来头一回,在音乐教室里他们可炸开了锅,音乐教室里学生的嘈杂声也显得特别响,我好不容易才让学生安静了下来,可一讲课,学生又迫不及待的对着镜子抓耳挠腮,还没布置课题,他们已三五成群的研究开了。可对着镜子观察时,后排的看不见,前排的做鬼脸,结果一节课维持秩序就用去了四分之一,忙乱而无序。

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重新设计,调整状态,踏上了第二个班的讲台。

这次我先设置了一个小品表演:一个小偷进入了一户人家,不小心把镜子打破了,他刚想跑,可主人却回来了,为了不让“高度近视”的主人发现他,他站在镜子另一面模仿主人在镜子里的动作,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人的动作有什么特点?观察后学生已可意会但还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谁敢来演这个小偷?可千万要比划对,不然会被抓走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着要上台表演。我挑选了一个平时不太爱动脑筋却积极性很高的学生上台表演。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着,并引导学生,假设两人中间有一面镜子,镜子与两人成水平方向放置,而台下同学观察时,就只能将其看成是一条直线了,这样镜面就抽象成了一条直线。在明确了两人的位置后表演开始,“主人”向前走了一步,表演的同学也向前走了一步,下面的同学喊“对啦!”我立刻追问:“你与镜子的远近在镜子中能观察到吗?”学生答:“能!”“对了!镜子中的像不仅能让我们感知到物体的样子,还能让我们感知物体所处的方位。镜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三维的虚拟空间。”几个模仿后,我让表演者均面向大家站立,再接着表演。“主人”举起了右手,“小偷”也举起了右手,台下的同学马上笑着叫:“他是小偷,快抓走吧!”那位同学赶紧换成了左手……表演结束了,我首先对同学的表演给予了肯定,然后试着让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把刚才的情景画出来,于是结论出来了:物体与镜子中的像是成轴对称的,对称轴是镜面。

可刚才的表演是同学们基于生活经验对镜面对称做的猜测,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镜面对称,感受观察、探索等数学过程,我又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1.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和9个阿拉伯数字在镜子中的像是什么样子?2.物体与物体在镜中的像成什么位置关系?3.晚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目:“如何把3+2=8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小兰拿一面镜子,就很快解决了这道题目,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学生们开始猜想答案,我却没让他们回答,“到底大家想得对不对?让我们到镜前找答案。”同学们带着问题按学习小组进入音乐教室,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他们立刻投入到研究中,有的组很快就解决了问题,但都遗漏了字母和数字与镜面成垂直位置时的像的情况,我一一给他们指出,他们才恍然大悟,又投到新的探索中,这样,整个观察、探索、研究过程在轻松、兴奋的情绪中,有条不紊的进行。十分钟后,各小组全部完成了探究活动,回到教室我选了三个小组把他们的研究结果在黑板上写了出来,得出结论:“镜子让物体与其像构成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镜面,但镜面成像时物体与镜子位置关系分两种情况,一是水平(即平行)状态,二是垂直状态,在解决问题前应先注意区分。”

随后的练习学生们迎刃而解,得心应手。我又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动手画一些简单图形在镜中的像和已知镜子的像画出原样,学生也都很快的解决了,最后有学生发现了一小窍门,题中若让你求镜中的像的原样,你把纸反过来,对着亮光就能看到了,我被学生的思维所折服,一节课就这么轻松、愉快又圆满的结束了。这节课通过猜想、观察、探索、研究、设计等教学活动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和理解,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

对比这两节课的成败,我做了一下分析反思。

1.新教材以“活”为主,体现了“新”的思想,紧扣时代和生活现实,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好多内容都会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课堂也很容易活起来。这时,就应充分的去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把握学生脉搏,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的“活而不乱”,第一节课就缺少了这点考虑,而太早的把学生放入了一个让他们兴奋不已不能自控的环境,所以课堂效果不好。

2.第二节课中的表演让学生从面对面到面对大家的角度的变化,虽只是小小的一个转身,却揭开了镜面对称的神秘面纱,很清楚的把物与像的关系及镜面抽象成直线的问题解决了,这一设计可说是本节的点睛之笔。

3.学生在进行某项研究时,应先让他们对结论作个猜想,这样既能让他们认真思考问题,又能在探究时有针对性。若猜测不对,他们会很认真的一次或几次的试验寻求结论,若猜测正确,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在第一节课时,直接让学生去面对镜子,他们少了思考的过程,使研究较盲目和杂乱。

4.带着问题分组进行研究,是学生在学习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一种好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减少了滥竽充数,让更多的学生能互帮互助,互相学习,所以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分组研究只用了十分钟。

5.第二节课所以成功还在于课程设置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体验等教学活动过程,充分感受“现实内容数学化”“数学内容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三者的统一。

总之,新课程以其特有的新颖、有趣、贴切,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但同时也给想按部就班的老脑筋以极大的冲击,作为时代文明传播者的我们,只有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多方面汲取营养,才能真正让新课程“新”起来,真正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学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虹桥中学)

上一篇:尊重学生 张扬个性 关注课堂 下一篇:因地因时,实验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