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深邃的黄河文化

时间:2022-09-16 11:38:46

质朴深邃的黄河文化

摘 要:《老柿子树》作为一部西部题材的电视剧,以黄河为生活背景,把黄河作为传统文化的代码,赋予了黄河一种符号意义。该剧讲述了耿直倔强但又愚昧顽固的“娘”和金娃、木娃、水娃、火娃四个儿子的人生故事。充分展现了甘肃风情和黄河儿女的精神风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该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批判,具有文化反思意识。

关键词:甘肃风情 地方特色 黄河文化

近年来,围绕“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的主题,涌现出一大批展现中华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其中多数作品是表现黄河文化的,例如,《黄河浪》、《黄河那道湾》、《大河颂》、《母亲是条河》以及《老柿子树》等等。这些作品全方位、立体地颂扬了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孕育了无数的生命,黄河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黄河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摇篮。

2008年年初,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的由斯琴高娃和陈逸恒主演的《老柿子树》,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老柿子树》这部仅有二十八集的电视连续剧,以甘肃陇南山区一户李姓人家的家庭变迁为主线,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展开一系列的故事情节。该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甘肃地区的黄土风情和质朴民情。剧中那条泥乎乎的“老黄河”,背负着岁月的沧桑,迈着沉稳的步伐,把观众带入了广阔无垠的陇原大地。

一、地广人稀的黄土高原

甘肃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这些地方土壤贫瘠,干旱少雨,因而粮食产量很低。当地的老百姓都希望得到一块肥沃的土壤,都希望有一个好收成,可以填饱肚子,不用挨饿。因此才有了《老柿子树》中,陈家营和大柳村村民在丰粮滩展开的三年一次的械斗场景。对于械斗所造

成的损失与危害,村民们都心知肚明,但是他们不能破了先人立下的规矩,不能让后辈儿孙没有饭吃,因此不惜流血牺牲也要争夺丰粮滩这块“风水宝地”。在剧中,随着镜头的伸缩推移,把一组组尘土飞扬,高低起伏的黄土高原的画面锁定在观众的视线中。看罢这些画面心中不禁感叹: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才成长了一代又一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黄河儿女。

甘肃大部分地区都干旱少雨,然而黄河流经甘肃给当地的老百姓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在黄河沿岸修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水车,水车可以说是甘肃一道别致的风景线。生活在黄河沿岸的百姓们,他们用水车来提取黄河水,源源不断的黄河水装满了家家户户的水缸,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田里的庄稼。《老柿子树》第一集中就把镜头聚集在一座高大宏伟的水车上。马龙和外甥铁蛋乘坐羊皮筏子在河面上缓缓地行驶,远远就看到岸边水车模糊的轮廓。随着羊皮筏子渐渐地向岸边靠拢,马龙和铁蛋走上岸,镜头拉近,把一幅水车全景图呈现在观众眼前。水车伫立在黄河边“吱吱呀呀”地唱,它唱出了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声,唱出了百姓们对这条“母亲河”由衷的赞美和无尽的感激。

二、雍容大气的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是曾流行在兰州一带,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民间俗称“鼓子”。杜亚雄先生在《“兰州鼓子”简析》一文中提到:“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不操乐器坐着清唱,亦无形体表演。大部分唱段只唱无叙说,个别唱段加有宾白,则说唱相间。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二胡、琵琶、月琴、箫、笛为辅。打击乐器使用地方特有的小月鼓,并为乐队的领头,“鼓子”也因此而得名。

鼓子有10个大调,70多个曲牌,音乐十分丰富。鼓子的内容也是形形、包罗万象,《俞伯牙会友》、《林冲夜奔》、《别后伤心》、《拷红》、《独占花魁》、《刘胡兰》、《》、《打虎上山》。这些鼓子有的高亢,有的低回,有的清雅,有的浓艳,颇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老柿子树》中,当年苏家班翻天红的一曲《三月三》,可谓是家喻户晓,红遍三乡五里。只要是苏家班搭台唱戏,台下的观众肯定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整个戏台围得水泄不通。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喜欢听翻天红的《三月三》,那种场面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人们常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为什么看戏的人能够达到这种如痴如醉的境界?我想不仅在于戏曲优美的曲调令人回味无穷,关键在于人们能够在这些或喜或悲的戏文中看透人生,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老柿子树》中,李家的二叔李文常说:“这戏如人生,戏文中的道理你咋就不明白哩?”的确,人生如戏,从粉墨登场到退场谢幕,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一出戏,就是人生故事的一个个小碎片,把这些碎片揉合在一起,表现的就是完整的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哀怨情仇……

三、精美绝伦的刻葫芦

刻葫芦,是兰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甘肃特种工艺中的一枝奇葩,又称雕葫芦。它是在兰州特产的小如鸡蛋、大似、皮质细腻、色泽黄白、外形椭圆的葫芦上雕刻的工艺品。

刻葫芦多取材于传统戏剧、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草虫鸟、名胜古迹以及民族风情。刻工精细绝妙,注重刻意摹神,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在表现形式上,有的一人一物或一场景,采用特写的手法,有的则用连环的方式,人物形象众多,画面连贯。精美的刻葫芦捧在手上,反复欣赏,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老柿子树》中,马龙在兰州城经营着一家别具规模的刻葫芦店。有一位外国的学者很喜欢《兰亭序》,于是马龙便安排工匠精心制作了一个上面刻有《兰亭序》的葫芦送给了这位外国学者。由此可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刻葫芦虽小,但是它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搭起了一座中外互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中华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对中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优秀的文化引进中国。一枚小小的葫芦见证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好与和平。

四、质朴深邃的黄河文化

“傻傻的黄河,你从哪里来。泥泥的黄河,你到哪里去。你傻乎乎的来,你泥乎乎的去,你抽了我的筋,你扒了我的皮。黄河,我是你的黄土爷爷。”这首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主题曲使我们每个人都在心底发出了深深地叩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将要去何处?地球上的人类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但我们的最终归宿在哪里?短短的几句歌词,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短短的几句歌词,展现了这条负载沉重的“老黄河”的悠久与古老;短短的几句歌词,引发了人们对黄河文化,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思考。

古老神圣的黄河养育了华夏大地的各族儿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磅礴的气势,雄浑的身躯,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黄河泥沙俱下,把脏了她身子的东西也一并裹挟着向下游流去,体现了古老中华文明中包含的那种陈旧和愚昧的负面因素。

“娘是儿子的天”,“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剧中的“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心中只认“老理”:“宁吞十口气,不伤一回人”,“和为贵,忍为先”, “吃亏是福”,概括起来就是宽容大度。黄河总是藏污纳垢,含沙吞泥,黄河边的儿女深受它的感染,为人处事方面能够敞开胸襟,包容一切。

剧中四个儿子的身上凝结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金娃,虽然傻,但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勤劳、质朴、憨厚的影子,从不花言巧语,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同时也象征着黄河坚强不屈,执着顽固的精神,认准了的事情就一门心思干到底。金娃喜欢上了白翠翠,但是金娃不敢在娘的面前说“疯话”,只好每天去黄河边大声呼喊白翠翠的名字,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金娃的这种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自己心里想的就应该大胆去做,不要掩饰自己,抑制自己。火娃身上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传统信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娘说不孝”,这种孝道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正是他这份恪尽职守的孝心,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火娃回到家中,娘用柿子酒把他灌醉,并且打断了他的腿,火娃最终被恶人残杀。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动荡时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之间矛盾重重,传统文化受到了现实的冲击。木娃在战场上打击日寇浴血奋战,水娃奋不顾身的参加革命,都是社会现实的这是写照。

人有人道,水有水道,黄河有黄河的道。黄河的道并非笔直平坦,而是蜿蜒曲折,象征着一个人、一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挫折。黄河昼夜不停地向东奔流,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夏治华: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上一篇:诗情酒意见精神 下一篇:浅谈声乐之乐感和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