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

时间:2022-09-16 10:51:46

地理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行为,是学生通过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方法、手法的继承和改革,创造性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所学内容,产生与原有知识不同的新知识、新观点的过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地理课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较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能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1、教师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为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要使学生在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地理学科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而学习。

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新事物或问题,从而创造性地找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1、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

2、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1、开展好课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强调学以致用,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3、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形成。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从学习兴趣、思维习惯、课内外活动等方面入手,就能够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浅谈高中体育班术科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方法 下一篇:化学教材中“交流·研讨”栏目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