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旧城之美

时间:2022-09-16 08:04:57

这里历经德国的海港小镇规划,两次日占的商业拓展;这里有过白俄富商的移居清修,逊清遗老的避世隐匿,文人学者的居留熏陶;这里留存着从上古延续至今的崂山道隐,海边渔家的妈祖信仰……

百年之中,过客匆匆,留下了纷杂的文化和历史,却从来没有改变这里淡然安宁的海港气质。

这里是青岛。

2012年3月,一场种树风波让人们的视线又聚焦到青岛,众志成城的民意背后,是对家园最深沉的情感

哈啤酒吃蛤蜊

拖鞋,大裤衩,马扎一坐,小风一吹, 蛤蜊一上,青啤一扎,肉串一烤,绝了! 青岛,青岛!

在路边随便问起一位老青岛夏天来青岛必干点儿啥,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当然是喝啤酒吃嘎啦啊!”

嘎啦是蛤蜊的青岛发音,中国至肥的蛤蜊要在五到八月的青岛才能寻得到。跟出租车司机闲聊,他能滔滔不绝地说出N种蛤蜊的吃法,然后还会毫无掩饰地吧唧嘴巴表达他的陶醉。有闲的青岛人,会带上铁丝弯制的抓钩、提上小桶去赶海,找个礁石旁的细沙滩涂,不消一顿饭的工夫便满载而归,顺上一桶海水回家泡蛤蜊,吐一下午的泥沙,晚上的下酒菜就有了。

常见盛酒容器

论是满大街可见的被称作“青岛一大怪”的食品袋打啤酒,还是啤酒街1.5升的原浆扎啤,都足以让你对啤酒产生全新的认识。百年前的德国绅士们肯定想不到如今的青岛人是这般豪爽地喝着啤酒,更想不到那时自己引进的异国饮料,如今已成为如此市井的饮品,深深融入了这个城市的血液之中。

地道青岛人最中意 的盛酒容器―― 塑料袋!!

光膀子打够级

青岛人很少有不会打够级的,高手也不少,基本都是从小教育,小时候一只小手抓不了36张牌,就分开抓、分开打。每个青岛人家里,基本上都有十二三副扑克,一到逢年过节朋友聚会,桌子上的扑克必然数不清。

“你们用四副扑克打牌?”“不够六个人你们还不玩儿?”――对于山东以外的朋友,如果见到青岛人打扑克,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发出这种惊讶之语。够级是一种使用四副扑克的六人玩法,起源于青岛工人之间的游戏,后逐渐扩散到整个山东境内。够级游戏里,人们根据落座的位置分为两帮对打,在关注个人胜利的同时也要争取本帮的胜利,是一种特别考验团队合作的扑克玩法。就好像成都大街小巷的推麻将,重庆茶馆路边的,在大树底下光膀子打够级也是青岛人生活中不可缺的娱乐活动。小街口,大树下,路灯旁,海滩上,只要有六个青岛人,四副牌,就少不了那啪啪啪啪爽快的甩牌声。对于青岛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小鱼山 水族馆 海水浴场

小鱼山位于莱阳路东端以北,海拔60米,面积2.5公顷,是青岛市第一座古典风格的山头园林公园。此山原无正名,后因靠近鱼山路而获“小鱼山”之称。山虽不高却能远眺,登山俯瞰,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海水浴场、关等景观尽收眼底。

青岛水族馆坐落在海边的礁崖之上,是青岛罕见的中国传统城郭建筑,距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是亚洲第一座水族馆。目前老馆被改为异常漂亮的水母宫,成为青岛海底世界的一部分。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位于汇泉湾畔,拥有长580米,宽40余米的沙滩,曾是亚洲最大的海水浴场。这里三面环山,绿树葱茏;海湾内水清波小,滩平坡缓,沙质细软,作为海水浴场,自然条件极为优越。夏天“洗海澡”是每个青岛人的必修课,周围的居民在家换上泳衣泳裤,赤足穿过车水马龙的道路直奔沙滩的景观,也只有这里能看到。

花饽饽

清溪庵萝卜会

700年历史的民间庙会,俗话说“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萝卜成了这个庙会的主要商品。

小青岛

位于青岛湾内,岛形似琴,又名琴岛。岛上灯塔系1900年建造,塔身白色,呈八角形,灯光射程12海里,是唯一一座能让游人近距离接触的老灯塔。"琴屿飘灯"为青岛市著名景观。

啤酒节

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每年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16天。对于游人来说,啤酒节是品尝世界各类啤酒的难得机会,而对于青岛人来说,这是每年一次可以名正言顺把自己灌醉的好日子。

地摊与夜市

入夜,青岛人不屑于在大商场里呼吸着沉闷的空气,他们更钟爱的是伴着凉凉的海风,游走在道路两边琳琅满目的夜市与地摊中。对于青岛人而言这不仅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青岛大包

青岛小吃里的“鲜”可不仅限于海鲜类的美食,像青岛大包、排骨米饭这种面饭类小吃,都透着一股食材的鲜香。

其中,青岛大包就因其鲜嫩味美而备受吃货青睐,可贵的是,它虽盛名多年,却依然保持它皮薄馅大的特色,充分体现了胶东人民的朴质性格,实诚得让你泪流满面。

2005年,天主教堂前的肥城路地段拆迁改造,青岛大包总店就此消失。

青岛十大特色小吃

小红楼牛肉灌汤包(新兴饭店)

三鲜蒸饺(春和楼饭店)

大虾烧麦 (四方大酒店)

天府元宵 (天府酒家)

长城海鲜水饺(长城饭店)

谷香村排骨面 (谷香村面馆)

青岛大包 (青岛饭店)

青岛锅贴(四流中路锅贴铺)

海鲜馄饨 (馄饨王)

排骨砂锅米饭(万和春饭店)

劈柴院位于青岛老城中心中山路北段,是老青岛著名的美食城,由二十多个院落组成,始建于1902年。

劈柴院的形态非常独特,石板铺就的狭小街道,院落相互串通、曲折迂回,看上去好像某个西班牙的小街区,但走进院落却发现有中式的影壁挡在面前。其实,劈柴院是青岛独有的一种建筑形态――里院,与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骑楼一样,都是当地特有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融合了中式院落建筑的围合形式、装饰风格,和西方公寓建筑的楼房形态、街区规划,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只属于青岛的建筑。

里院是青岛最底层市民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居所,因为其独特的商住两用功能,每个里院几乎都聚居着相同行业的人,比如有的院落里都是从事手工艺的,有的则都是餐饮业的。

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当年从事海运贸易的商贩、水手慢慢形成了以商业、餐饮、娱乐为主的劈柴院。当时,劈柴院可能是青岛最热闹的地方。馄饨、锅饼、炉包和豆腐脑等名吃汇集劈柴院,使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几乎没有青岛人没去过那里。

那时的《青岛晚报》曾设有“劈柴院”专栏,每天报道这里发生的事情,马三立、新凤霞等著名曲艺大师都曾经在这里撂地卖艺,有些名家甚至专门选择劈柴院为其出道之地。

只是,随着历届政府在“大青岛”构想下对老城的种种“保护性开发”,青岛里院建筑如今已消失了将近98%,唯一剩余的一个里院街区,也在2012年启动了改造计划。

那些古老、繁华、充满情怀的城市历史,总是以我们预料不到的速度消失殆尽。

总督官邸

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始建于1905年。美丽精巧的建筑样式、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保存完好的原貌,使其成为青岛留存不多的德占时期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十一号官邸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如今这里成为附近居民的早市,每天清晨,红瓦黄墙下全是萝卜青菜和豆浆油条。

康有为故居

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德占时期是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的官邸。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观光后赞誉青岛是“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车可舟,中国第一”。

圣弥厄尔教堂

本名圣弥尔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是青岛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每个礼拜天,教堂的钟声会从7点45分开始敲响,对于周围的居民来说,在钟声中醒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圣保罗教堂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钟楼高16米,大堂可容纳300余人,目前这座教堂的院子里,依然居住着普通居民,每天在上帝老人家的身边开伙做饭,嬉笑天伦。

花石楼

花石楼位于关,1932年由白俄人修建。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故得名“花石楼”。又因曾下榻于此,亦被青岛市民称为“楼”。

英国乡村式别墅

太平角一路3号英国乡村式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保存完好。现属青岛机关事务局太平湾宾馆。

福音堂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受到西方宗教文化影响,青岛居民通常都管“周日”叫做“礼拜天”而不是“星期天”。

欧人监狱

始建于1900年,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在欧人监狱整修前,电影《恋之风景》片尾的那幅几米的画作就是画在其围墙上。

医药商店

广西路33号医药商店旧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树饭店,建于1905年。解放后,此建筑曾作为某机关办公楼,后对外出租,几经易手,现为红房子宾馆。

望火楼

最初为胶澳消防队的望塔,是当时青岛市最高的建筑物。因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地标性,望火楼曾留在众多画家的画布上。2009年8月,望火楼在某部门的“维修”中“坍塌”,原址重建一赝品,此后,楼前再也不见写生人。

大港火车站

商河路2号大港火车站(1899年),德式建筑风格。胶济铁路青岛始发第一站,为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是青岛最老最小的火车站。

和大部分海港城市一样,青岛是个集摩登与老派于一身的小城。这里你可以在百年小洋楼里呷一口咖啡面朝大海,给大脑赏赐一段宝贵的留白;也可以租辆山地车徜徉于民风犹存的狭窄旧房老街,坐在教堂旁边等待一段让心宁静的钟声;抑或华灯初上,游荡到劈柴院或啤酒街,感受那里永不落幕的大排档;当然有钱一族还会选一个悠长的周末,驾一艘私家游轮出海去……

我们对于城市的感情,往往不是那些听上去宏伟壮丽的大建设,更不是那些打破各种纪录的空洞数字,而是祖祖辈辈、油盐酱醋、身处其中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或即将消失的旧城之美,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故乡。

上一篇:大话西游 第8期 下一篇:为平原君叫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