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关系检验

时间:2022-09-16 07:51:26

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关系检验

内容摘要:本文分全国整体和区域层面检验了两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结果显示,劳动、资本偏向型产业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都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且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大致相当,但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优化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存在较大差别。此外,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之间普遍存在U型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报酬占比。

关键词:要素偏向型 出口技术结构 劳动报酬占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2012年我国出口额已达20489亿美元,比1990年翻了5番。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出口贸易不断扩张时,收入会向劳动者倾斜,但是这个定理在我国并没有成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总体回升较乏力。2011年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为46%,比1992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欧洲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然而,我国的资本收入份额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已达到45%,比2008年下降了6.7个百分点,但比199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劳动者报酬与资本收入间出现严重结构失衡,劳动报酬占比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了较大偏离。

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均呈现上升态势。根据希克斯(1963)的观点,技术含量的变化对劳动报酬比重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要素密集型行业出口结构转型为视角,对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客观分析。

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测算

根据产业的性质及发展特征,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可分为资源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劳动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和资本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三类。按照我国对外出口产品的产业分布,我国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本文测算劳动偏向型和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

(一)产业划分

根据海关编码,我国出口商品共分为22类,由于本文只研究劳动偏向型和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故将资源偏向型产业剔除(主要包括动物产品及活动物产品、植物产品、食用油与动植物油等产品、矿产品等)。考虑到数据的可测算性及产业分类的明晰性,将部分无法反映出口技术结构的产品及部分特殊的交易型产品或杂项产品剔除,剔除的出口品共有10类,主要包括第十四、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类等。余下出口商品划分为劳动偏向型产业和资本偏向型产业两种。其中,劳动偏向型产业出口商品包括第八、九、十一、十二类,其余8类出口品均为资本偏向型产业出口商品。

(二)模型设计

选用豪斯曼(2005)的出口技术结构模型对我国出口技术结构进行测算,具体如下:

(1)

其中,ETSIi表示第i项产品的出口技术结构,xij表示第j个地区i项产品的出口额,Xj、Yj分别为第j个地区的产品总出口额和人均生产总值。若ETSIi的数值越高,则表明产业i的出口技术结构越好,该产品拥有技术含量也就越高。根据式(1),得到各个地区的劳动或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

(2)

其中,TSjt表示t时期第j个地区劳动或资本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值,xijt表示t时期第j个地区对应要素偏向型产业的某种特定产品的出口总额,TXjt表示t时期第j个地区对应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总出口额。

(三)测算结果

选取2006-2011年我国28个地区(新疆、、宁夏三个地区由于数据缺失,未列入样本)的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和各地区统计年鉴。

首先测算各地区资本偏向型和劳动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值。从结果发现,6年间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排名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和江苏,其值分别为31075元、31057元和30963元;排名末三位的分别为内蒙古、青海和重庆,其值分别为27932元、27648元和27396元,且这些地区每年的数值排名只发生较小变化。以2011年为例,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38521元)、广东(38503元)和江苏(38341元);排名末三位的地区分别为青海(33968元)、内蒙古(33611元)和重庆(32670元)。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也有相似情况,均值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上海、广东、浙江,排名末三位的分别为青海、贵州、内蒙古。表1给出了全国及三大区域6年间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值,无论是何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东部地区均值基本为最高,而西部地区均值则为最低。

实证检验

为考察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设定如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yit= α + βXit + ηi + εit (3)

其中y代表劳动报酬占比,X代表某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构成的自变量集,η代表不可观察的区域效应,ε为残差项。

本文给出了以下变量选择结果:被解释变量:劳动报酬占比(W)。用劳动者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示。解释变量: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LTS)、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KTS)。这两个变量的数据已由式(1)、(2)计算得到。将这两个变量置于不同的面板数据模型,以消除两者自相关性对模型估计带来的影响。控制变量。技能劳动供给(H),用中学及中学以上在校学生数表示;物质资本禀赋(K),用物质资本与年末总人口之比来表示,而物质资本用固定资产投资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产业结构(ST),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外贸依存度(OPEN),用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

参考王永进、盛丹(2010)等的观点,设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存在U型关系,因此添加该变量平方项。计量模型如下:

(4)

(5)

式(4)主要检验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式(5)主要检验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

首先对全国层面进行检验,并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层面分别检验,划分方法参考中国行政区划。三个层面的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对比可知,中西部地区该变量的系数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因此推测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更加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更有助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而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达到一定水准后,也可能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进一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的系数也都显著为正,说明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也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对比可知,区域层面与全国层面该变量的系数相差不大,表明各区域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大致相当。

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且该结论在全国和区域范围都成立。对比发现,资本偏向型产业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的拐点小于劳动偏向型产业,东部地区的拐点小于中西部地区,由此推测,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的拐点位置取决于资本含量。物质资本禀赋与劳动报酬占比仅在东部地区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范围内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借鉴黄先海、徐圣(2009)的研究,推测原因在于东部地区资本积累更侧重于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负向作用,这是因为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度较高,第二产业的发展倾向于降低劳动报酬占比而提高资本收入占比。外贸依存度与劳动报酬占比存在一定负向关系,但只在全国和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明显成立,这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占优的格局有关。

结论

本文首先对我国各地区劳动、资本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进行测度,发现东部地区两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然后分全国、东部、中西部三个层面检验了两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发现两种要素偏向型产业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都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且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大致相当,但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优化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存在较大差别。另外,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之间普遍存在U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负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11)

2.白重恩,钱震杰.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9(4)

3. Hicks,J R.The Theory of Wages[M].Macmillan,London,1963

4.H,R,J H & D R.What You Export Matters[J].NBER Working Paper ,2005

5.王永进,盛丹.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J].世界经济文汇,2010(4)

6.薛君.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

7.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7)

作者简介:

周紫哲(1984.1-),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金融法。

魏冬(1980.11-),女,汉族,河北丰润人,经济学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上一篇:M型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定价策略分析 下一篇:物流企业盈利模式战略地图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