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觉醒,不一样的命运

时间:2022-09-16 07:41:10

摘要:《觉醒》与《海伦娜的觉醒》这两部作品分别讲述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境遇。两位女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但性格的差异最终使她们走上不同的归途。本文从两位女主人公命运的异同,分析她们如何沦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寻找并揭示导致她们不同命运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艾德娜海伦娜 女性觉醒 男权社会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美国涌现出一大批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以探讨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居多。《觉醒》是凯特・肖班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海伦娜的觉醒》是玛格丽特・ 德兰在1906年创作的一部作品。艾德娜因觉醒后而又感到困惑最终走向了死亡,海伦娜因觉醒而获得了新生。这两部小说都是对世纪之交女性地位、女性自我身份问题的探讨,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

一、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年龄。这两部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女人在三十岁左右的困扰:三十岁的时候她们将有怎样的人生机遇,这个转折点会给她们带来怎样的人生变化等。

(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小说《海伦娜的觉醒》中海伦娜从小父亲、母亲都死了,祖母因父亲的死,迁怒于她的母亲,而恨她。为了逃避和祖母住在一起的阴郁生活,18岁就嫁给了大她很多的弗雷德里克。她和弗雷德里克过了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由于弗雷德里克精神不正常,还害死了他们的婴孩,这使海伦娜对他恨之入骨,断然与他分手,但他至死也不肯与她离婚。有碍于社会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海伦娜不能和她相爱多年的情人劳埃德结婚,只能处在屈辱的处境,过着令世人所不齿的同居生活。等到十二年后她丈夫死去,劳埃德又心生厌倦,以为了避免使他心爱的女儿伤心为由闭口不提结婚的事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妇女是没有婚姻自由和爱情自由的,要实现自我平等、自我独立是不可能的。

艾德娜年轻美丽、质朴动人。她在觉醒之前,和小说中其他家庭妇女一样,肩负着为人妇、为人母的社会责任。她的丈夫庞特里埃先生是新奥尔良有名的富商。在别人眼里,是绝好的丈夫,让艾德娜衣食无忧,生活闲适。他还经常给家里寄珍贵的东西,事实上,这个在别人眼中的最佳丈夫,只是把艾德娜看作是自己的一项私人财产。除此之外,艾德娜还要作为丈夫应酬的工具。她每周二都要打扮得高贵端庄,接待他商场上的客人。这些都是艾德娜深深厌恶的,但是庞特里埃无视她的感受,每次艾德娜拒绝应酬时,他总是责备她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义务。

如果说庞特里埃对艾德娜的种种态度显示了男权社会的丑恶嘴脸,那么艾德娜的情人罗伯特在她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这一问题上也是有责任的。罗伯特的出现让艾德娜感受到了爱情的魔力和新生活的希望。当罗伯特从墨西哥回到新奥尔良之后,新生之后的艾德娜抛开之前的顾忌,尽情倾诉对罗伯特的爱意。然而罗伯特却让艾德娜失望了,他只是幻想着庞特里埃可以给艾德娜自由,成全他们。所以艾德娜才嘲讽罗伯特。当罗伯特最终屈服于世俗,离开艾德娜的时候,他留下的字条把艾德娜推向绝望的深渊:最爱的人的离开让艾德娜对这个快让她窒息的世界再也没有任何留恋,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所以,从这一点看来,罗伯特也是促使艾德娜成为男权社会牺牲品的帮凶。

二、不同之处

(一)觉醒的程度不同。虽然这两部小说里的女主人公都觉醒了,但是细究起来,却相差甚远。笔者认为海伦娜是一位真正意义上觉醒了的女性。她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不再依恋他了,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由于她对劳埃德的自私感到厌倦,决定离开这个自私的伪君子。

相比之下,艾德娜的觉醒就显得没有那么深刻。在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财产之后,艾德娜开始向往过自己的生活。不满于做家庭的装饰品。艾德娜试图从家庭责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凭借自身的力量在世上争得一席之地。为此,她搬离丈夫的家,搬进了自己的“鸽子笼”,以艺术家的形象示人,靠卖画所得为生。不过,她的这一举动并没有带来幸福,独处的艾德娜陷入了困惑。抗争的勇气使她义无反顾离开丈夫华丽的大房子,但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她自己觉醒的程度不够,艾德娜无法做到完全解脱,孩子始终是她的牵挂,她不能完全摆脱社会所赋于的责任,而她深爱的罗伯特最后的离开更是对艾德娜致命的一击,看不到希望,解不开困惑的艾德娜最终只能以死解脱。

(二)具有不同的反抗精神。海伦娜本性善良、品行高贵,她从来没有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过伤害他人的事。她和劳埃德同居,也是因为他妻子早死了。她无法原谅丈夫伤害他们的婴孩这件事,在二十岁时断然脱离丈夫,投入到对她表示关怀的情人的怀抱。经过多年的接触,她感觉到他的热情日趋消退,有时还以谎话来掩饰。她多次与他怄气并发生冲突,表明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不想依附于这个男人过着遮遮掩掩、令人尴尬的生活。由于劳埃德强烈反对收养孤儿大卫,她甚至宁愿放弃与他结婚,也要收留大卫。现实告诉她即使他俩结婚,她也得不到她原来想要的幸福,因为她所爱的人已今非昔比。一生追求幸福的她,终于在伤心、彷徨中觉醒,选择新生。她的反抗是永远地离开了那个自私自利的人。带着大卫过一种新的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生活。

相比而言,艾德娜的反抗是以死抗争。艾德娜叛逆的性格特征和她对浪漫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与传统的男权社会和伦理道德格格不入。自杀是她实现自我的唯一选择。作为一个游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人物,一个勇敢的完美主义者,她的觉醒虽然不够彻底,却也是一段充满艰辛、彷徨、犹疑的心灵探索历程。随着自我意识的建立,艾德娜越来越痛苦和困惑。她的女性意识的最初发掘者阿黛尔使她看到了女性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母性枷锁。这个枷锁的不可逾越性使她的自我理想变得遥不可及。面对人性中最本能、最母性的职责,艾德娜感到了痛苦,因为履行这个职责就意味放弃自我的完整。所以她决意反抗,她不顾一切,她希望摆脱束缚和限制,超越社会强加于她的各种令她窒息的角色。所以她必须牺牲自己的肉体以换取灵魂的独立和完整。所以,她甘愿放弃在大海中游泳的能力,选择永远地与大海融为一体。艾德娜投身大海的行为,代表了一个追求理想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绝望、挣扎和反抗。

三、结语

凯特・肖班和玛格丽特・德兰是二十世纪初美国两位优秀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都涉及到了女性意识觉醒这一主题。正是通过对艾德娜和海伦娜这两位女主人公的塑造,使读者认识到: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在于它是男人和金钱统治一切的天下,女人应该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这个社会表明,她至少在精神上是独立自强的。两位作者试图通过讲述海伦娜和艾德娜的故事,唤起广大女性的觉醒,为改变自己被压制、被束缚的处境而奋争,同时小说也是对那个压抑人性与理想的丑恶社会环境以及男权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参考文献:

[1]凯特・肖班著,吕文斌译.觉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3,10,163,164,175.

[2]玛格丽特・德兰著,汤定九译.海伦娜的觉醒[M].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2,24,234.

[3]Martin Wendy ed.New Essays on The Awakening(C).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eijing:Pec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上一篇:《诗经·蒹葭》“白露为霜”考辨 下一篇:从《史记》文本来解读司马迁之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