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异常妊娠的染色体分析

时间:2022-09-16 07:32:00

5例异常妊娠的染色体分析

【摘要】 目的 对25对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探讨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发现异常核型7例,其中倒位、平衡易位5例,说明染色体倒位、平衡易位是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提示对不明原因的先兆流产不要盲目保胎,自然流产是检出染色体异常的重要临床指征,细胞遗传学对自然流产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论 孕前最好进行染色体检查,异常者应到优生遗传咨询门诊接受生育咨询与指导,孕后必须进行产前诊断,诊断结果患者可知情选择,以减少染色体异常儿出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人口质量。

【关键词】自然流产;染色体;倒位;平衡易位

自然流产是妇产科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夫妇的身心健康,病因复杂,如子宫畸形、子宫内膜感染、染色体异常、精神因素、内分泌异常等。近年来由于细胞遗传学的进步,发现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25对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2007年,两年以来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的25对夫妇,他们均有2次或2 次以上妊娠3 个月以内的自然流产史,对流产原因均未作过系统的检查。

2.1 方法 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按常规方法收获细胞,制片,G显带观察,对受检者每例核型计数30~90,分析核型8~20 个进行核型分析,并进行摄影剪贴、保存。

2 结果

检测结果发现7例异常染色体,占受检人数的28%,检出倒位、易位携带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 占异常核型总数的71.4%。

案例1 患者,男,33岁,婚后10年,其配偶第一胎足月男婴,智力正常,发育良好,第二胎因计划生育行中孕期引产,第3、4、5胎均无原因自然流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46,XY,t(10;20)(10pter10q26::20q13.120qter;20pter20q13.1::10q2610qter),配偶核型46,XX。男孩核型同父。

患者,女,31岁,婚后7年,妊娠5胎均自然流产。核型分析结果:46,XX/46,XX,t(1;15)(1qter1p36::15q2215qter;15pter15q22::1p361pter),异常核型占83.33%,正常核型占14.17%。

案例1 2患者,女,26岁,G4P1,第1、3、4胎无原因自然流产,第二胎足月分娩一男婴为先天痴呆儿,8个月后死亡。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46,XX,16qh+。家庭成员中父与小妹核型与例3相同,G显带标本分析:测量5个核型的16 h+号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计算结果,16q+异染色质为正常染色体的异染色质的2倍。

案例1 3患者,女,27岁,婚后5年自然流产3胎,核型分析结果:45,XX,t(13;13)(q11;q11)。

案例1 4患者,男,25岁,婚后5年,其配偶妊娠5胎均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45,XY,t(13;14)(q11;q11)。

3 讨论

染色体异常是不良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自然流产夫妇中占3%~10%,而引起自然流产的染色体异常以平衡易位最为常见,本文倒位,易位5例,占染色体异常的71.4%,占受检总人数的20%,说明倒位,易位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细胞遗传学病因。 平衡易位源自染色体断裂与易位重接,包括相互易位、罗伯逊易位、整臂易位等类型。不同类型易位携带者,其临床表现不一致[1]。根据经典遗传学规律,平衡易位携带者理论上可形成18种类型配子。当其与正常配子结合,则可形成18种类型合子。除其中1种正常,1种为表型正常的易位携带者外,其余16种,因遗传物质的不平衡(丢失或重复),均导致胚胎停止发育而流产,或分娩低能儿、畸形儿。平衡易位携带者染色体保留了原有基因总数,只发生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变化,对基因的作用和个体发育一般无严重影响,但是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联合和互换可产生各种不平衡重排配子,造成遗传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平衡易位携带者在成年前常不易被发现,而且表型正常,但是与正常人结婚生育子女,其后代可以从亲代接受一条易位型(重新排列)衍生染色体和1条正常染色体,其余大部分都是单体或三体,造成基因的缺失或多余,从而破坏了基因的平衡,引起胎儿畸形或反复流产等[2]。

一般而言,染色体倒位片段越短,产生不平衡配子的重复或缺失的部分越大,其配子和合子正常发育的可能性越低,临床上表现的婚后不育,月经期延长,早期流产及胚胎停育的比例越高,娩出畸形儿的可能性越低;若倒位片段越长,则重复和缺失的部分越短,其配子与合子正常发育的可能性越大,娩出畸形儿的可能性越高。关于大Y和小Y与自然流产的关系,各学者说法不一。有很多学者认为Y染色体长臂上的长短变化是一种正常变异,无临床意义。但有文献报道,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延长或短缺,能导致发生障碍。也有学者认为Y染色体是异染色质DNA过度复制所致,这些重复的DNA可能使有丝分裂发生错误或干扰基因调节,通过影响Y染色体上的产生或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或调控,使其产生形态异常的频率增加,从而导致畸精症,其配偶有较高频率的反复流产或死胎。

例1即属于平衡易位携带者,致使配偶流产三胎,其表型正常的儿子从父亲那里得到一异位的10号与20号染色体,个体总基因保持平衡,所以表型正常,这又是一个平衡易位携带者。例2核型中,平衡易位嵌合体的形成是由于发生在合子卵裂期的四细胞时期,与卵子正常受精形成正常的受精卵,受精卵第一次分裂为两个正常体细胞,其中一个体细胞正常分裂,其片段发生交换,这种交换便形成46XX,t(1;15)(p36;q22)核型,细胞继续分裂形成该细胞系,从而体现个体既有平衡易位核型,亦有正常细胞核型。

人类染色体的多态性表现在结构异常的染色质的数量与位置的改变。我院发现一例16号染色体另一种新变异型,即16qh+,G显带中可见其中一条16号染色体,q11与q12带之间增添一条窄浅色带和一条深带,深带着色同q11,异常16号明显比另一条增长。核型中其他染色体均无缺失,在G带标本中16qh+结构异染色质为正常16号染色体q的异染色质的二倍,故16ph+G带中增多的两条带纹即是结构异染色质。一般认为,这种结构异染色质的多态性在一个个体内是一种稳定的特性。案例3中,父亲与小妹表型均正常,说明这种多态性可能不影响机体正常发育,另根据报道这种变异型与流产和先天畸形有关[3]。该例患者第1、3、4胎均流产,第2胎分娩先天痴呆患儿,其父虽为16qh+,但其母无异常孕产史,所以这种多态现象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案例4为同源染色体罗宾孙易位携带者通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配子其相应的染色体增多或缺失一条,即是与正常配子结合,也将形成相应的染色体三体型或单体型是关键,胚胎体形成建立及基本器官形成期,细胞由分子水平的化学变化引起明显的形态变化,体节变化,颜面形成,肢芽及感官出现,主要器官系统的原基初步建立,脑、心脏、肝、四肢、耳鼻及眼等结构形成,使胚胎变成具有人类形态特征,第三期胎儿期,在卵受精后的9~40周,此期胎儿迅速生长,功能建立,由此说明,夫妇双方有一方染色体异常如平衡异位,其配子就有可能产生大片段缺失的畸形,此种受精卵绝大多数不能完成正常胚胎发育,而在胚胎期导致死亡,故孕早期,因染色体畸变致流产的概率最高[4]。

案例5为男性非同源染色体RT携带者,RT是男性不育的一个原因,本例患者由于配子异常致爱人流产5胎,非同源染色体RT者也可有正常配子与正常异性配子结合形成正常合子[5],其配偶妊娠应该做产前检查。

所以,对不明原因先兆流产的孕妇应劝其终止妊娠,自然流产是检出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重要临床指征。对自然流产夫妇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不仅可以明确其流产的原因,还可通过家系调查检出携带者,并对其婚姻生育进行咨询和指导[6]。若女方为同源染色体罗氏易位携带者,应劝其终生避孕或实施绝育术,若男方为同源染色体罗氏易位或易位携带者,应对女方进行人工授精,对其他染色体异常或携带者再次妊娠后14~20周抽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分析,以确认胚胎胎儿的弃留,从而预防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因此,细胞遗传学检查对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传书,刘祖洞.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6-230.

[2] 夏家辉,李麓芸.染色体病.科学出版社,1989:264,273-276.

[3] 魏文祥.16号染色体的一种新型变异.国际遗传学杂志,1988,3:468.

[4] 李晖.11例Turner 综合征患者Y染色体缺失的特点.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83,5:289.[5] 孔舒,郑育红.广州地区70 对自然流产夫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

[6] 陈解民.习惯性流产.中华妇产科杂志,1989,(6):361.

上一篇: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下一篇: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