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答《精武》读者问(十一)

时间:2022-09-16 07:14:39

问:有人说巴西的格雷西最适合街头打斗,你怎么看。韩先生?

答:在格雷西冒出来之前,徒手格斗界普遍存在打与摔分家的事实,练拳击、泰拳、空手道、自由搏击的拳手不适应摔,专攻摔跤、柔道的人难以招架打。格雷西一出现,格斗赛场打摔分家的局面为之改观,格雷西打摔皆应,拳打脚踢不怕,摔更难不住他,这才是真正的综合性格斗。有人说格雷西擅长的还是摔(包括地面技),但格雷西的摔是融于拳打脚踢的摔,不像柔道、摔跤,是专用于“摔法对摔法”的摔。可以说,在徒手格斗的擂台上,小字辈的格雷西以其全能的特色给众多老牌拳术上了一课。

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格雷西的抱摔尤其是地面技的优势,是建立在比赛规则上的。有很多人就指出,假如综合格斗允许用牙咬,格雷西地面技的优势立刻荡然无存。而街头打斗恰恰手段十分开放,牙咬、卡脖子、挖眼、兜裆、抓裆都可能遇上(且不说还可能遭遇酒瓶、砖头、刀棍的打击)。香港的梁敏滔老先生就认为格雷西仍属于有限制的格斗,而非真正的格斗(见梁敏滔著《东方格斗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另外,街头搏战对拳术技术的要求是动作要简单,能以最短的时间终止伤害摆脱危险。把格雷西地面技用于自卫,即便是一对一,也显得过于繁琐复杂,不如踢胫、牙咬、踢裆、抓裆来得简洁明快。何况施展地面技有遭遇牙咬之虞。

牙咬胜过地面技,牙咬堪称格雷西的天敌――这也是我的观点。不过我更想强调的是,牙咬并不容易使用,尤其是身陷凶残的打斗时,以咬取胜没有什么必然性。因为牙咬虽属于本能动作,但当把它与拳术技能混合在一起使用时,它就有了技能的色彩,需要专门训练。在这一点上,牙咬很像兜裆、戳眼、踢胫,没经过训练的人,使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即使在搏斗中咬中对方,也往往出于偶然。

擅长牙咬的人都清楚,要想使牙咬成为出奇制胜的一招,最少要练就两项功夫,一是能在拳打脚踢的搏斗中接近对方,获得牙咬的机会。假若你打起来眼花手乱,没等接近对方就已被打倒,又如何去咬?二是当牙咬的机会出现时,要对牙咬有迅速的反应。这第二项功夫尤其难练,很多擅长格斗的人不惧拳脚,打斗中也常能碰到牙咬的机会,无奈,多年的拳脚练习,使他们本能地去拳打脚踢或摔。对于这些人,牙咬的意识不强、缺乏足够的牙咬训练,是他们让机会溜掉的主要原因。

问:韩起老师,请问是《逝去的武林》一书中的那个时代的武术家功夫好,还是现在的散打运动员功夫好?

答:比较功夫高低的最好方法是打比赛。两边各出一百名拳手,一对一逐对“厮杀”,由最后的比分说话。遗憾的是这种同台较量只能是关公战秦琼式的梦想了。

不过,如果有《逝去的武林》一书的实战录像,我们倒可以通过录像与新拳手做一个比较。虽然这种比较不如同台较量来得准确,但像拳手的技术特征、技术运用能力、身体的专项训练水平(即功力)、综合实力等,还是能够进行一些对比的。各项运动指标的差距越大,这种对比越容易。

这种对比的前提是找到老拳手的实战录像。大家都明白,在神话与谎言满天飞的武林,除了实战录像,已没有什么可信的资料能证实老拳手的真实水平。何况像分析技术运用能力、身体专项训练水平这样的工作,也只能依靠实战录像来进行。比如被武林谈论了二十多年的1928年、1929年、1933年那几次国术擂台赛,有人说惨不忍睹、有人啧啧称妙,如果有录像的话,拳手水平是高是低,结果便一目了然。

武林一直风传这几次大赛是录了像的,有不少人说曾看到过。我个人倾向于有录像,即使不是把所有的比赛都从头录到尾,对个别场次或个别比赛片段的录像,应该是有的吧?毕竟这几次大赛是政府行为。我从一些书里,譬如《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也曾看到对1933年“第二届国术国考”的评价,书里写道:“由于当时比赛规则不规范的原因,比赛双方皆不轻易出动作,在场上躲躲闪闪、跳来蹦去。以至于当时报纸对比赛的评论是‘国术场成了斗鸡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至于作者的依据是比赛录像,还是根据当时报纸的描述,我不得而知。

那几次国术大赛如果有录像的话,将可还原《逝去的武林》书中的时代在拳术实战技法和最高技击水准这两方面的真实面目,这么说是因为比赛乃政府组织,有大批实力派拳手参赛,比赛的规模大,比赛的场次多,而且举办了五次。就像当今的“武林大会”,尽管未能囊括所有的实力派精英,但在反映当今传统武术的最高技击水准和真实的实战技法(当然是在规则限制下的)方面,基本上是准确的。所以说,当务之急是找到实战录像,让老拳手用自己的实战表现来说明他们的真实水平。

问:我是练某拳的,入门半年多师父只教我练一个崩拳,我想学新动作,师父不教。请问韩老师,是我师父保守,还是我的崩拳不合格不能学新动作?

答:假如崩拳你还没掌握,确实没有必要学新的动作。有的人练拳心急会说:“哎呀,我都练一年了,才学八个动作。”说实话,一年别说学八个动作,能学会四个动作就不错了。学会,指的是能在对抗中使出来。不会使,就不叫学会了这个动作。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练拳二十年,学了二百个动作。但动手时一个动作都使不出来。二百个动作没有一个能使出来的,你能说他学会了二百个动作吗?他明明一个动作也没掌握嘛,更别说二百个了。

你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崩拳是否合格,可以自我检验一下,跟师兄弟或朋友打几次对抗,倘若能打出来,哪怕水平不高,也叫基本掌握。若是打不出来,就是没掌握。即使练得再像样,也叫没掌握。

问:我擅长边腿,但有人对我讲,边腿包括泰拳的横扫踢,在街头打斗中用不上,韩老师,他们的话有道理吗?

答:我的看法是:边腿在街头打斗中不是用不上,能够用,只是在效率和方便程度上不如各种踢胫、踢膝、踢裆的腿法。一般来说,用于踢胫、膝、裆的腿法,都属于速度型腿法,以快为主。因为胫骨、膝、裆这些部位缺乏肌肉保护,不需要猛踢就难以承受。而散打的边腿(包括泰拳的横扫踢、八极拳的扫踢),因为是以踢对方的大腿和腰背为主(踢头为次),而大腿和腰背都有肌肉保护,需要猛力踢击才会见效。所以,边腿等为力量型腿法。

不同类型的腿法,对功力(譬如爆发力)有不同的要求。虽然发快腿或重腿都离不开爆发力,但由于爆发力是力量和速度的综合产物,在等值的爆发力中速度与力量之间的比例,有很多种情况,其中的速度与力量之比,既可以是1比3,也可以是3比1(或3比3、l比2等)。当3比1时,其优势在速度;而1比3时,突出的则是力量。强调速度的爆发力,用来发力的时间短;突出力量的爆发力,发力需要的时间长。一般来说。凡是突出肌肉收缩能力或者调动更多的肌肉发力,用力(发力)时间都长(见“希

尔方程”或相关爆发力的理论)。用力时间长,踢腿用的时间就长,对方做反应就相对容易;用力时间短,踢腿用的时间就短,对方反应起来就比较困难。还有,踢胫、踢膝、踢裆的腿法运行距离短,边腿的运行距离长。运行距离短或者长,踢出一腿的时间当然就有长短的差异。

仅上述两个原因,已经导致踢胫、踢膝、踢裆的腿法不容易防范。何况,踢胫、踢膝、踢裆的腿――尤其是踢胫、踢膝,因为是踢向下盘,扩大了对方的防守面积,视线不容易顾及,无形中使防守难度又增加了一层。与边腿相比,踢胫、踢膝、踢裆的腿法还有一个优点,适宜打防守。踢胫、踢膝、踢裆的腿法是正面前踢,用于防守时,踢即是截,便于将前冲的对手摧垮或阻截于中途。而边腿是走侧面,正面是空的,一踢不中,对方就可能冲进来,打你个人仰马翻。

不过,如果你的边腿精熟,也完全没有必要放弃,使的熟即是有用的。哪怕你以后练了踢胫、踢膝、踢档的速度型腿法,也仍可与力量型的边腿混合使用,匕首加铁棍,威力更无穷。

问:韩师大爷,您在《答

答:需要加强其它部位的力量训练。

人体做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一块肌肉或一群肌肉能够完成的,而是几群肌肉分工合作的结果(见运动解剖学)。从技术结构上分析,八极掼耳这一拳法,主要是由转动躯体和摆臂掼拳这两个动作共同完成的。

左右拧的仰卧起坐,是用来提高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的力量的。因为“转动躯体”这个动作,主要就是由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来完成的。练就强大的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可以强化转动躯体的力度和速度。躯体转动的力度和速度能力越强,肩关节及肩带运动(摆臂掼拳)所获得的加速度越大(见运动生物力学),一记力道强劲的掼耳由此爆发而出。

这就是左右拧之仰卧起坐的价值所在,需要强调的是,练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要从加强绝对力量和爆发力两方面下手,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可取。

说完了转动躯体再讲“摆臂掼拳”,掼耳中的摆臂掼拳动作,主要是依靠胸大肌、斜方肌、前锯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等等共同完成的。既然这些肌肉参与了摆臂掼拳,不言而喻,你就有必要强化这些肌肉的收缩能力。

传统的铁牛耕地、拉皮条(拉动皮条做摆臂掼拳动作,可强化以胸大肌、肱二头肌、三角肌为主的肌肉群)、举石担(可练前锯肌)、耸肩提石锁或石担(可发展斜方肌等),现代的卧推、拉力器、哑铃等等的某些练习,也能够极大地促进上述上肢肌肉的力量。鉴于摆臂掼拳参与的肌肉很多,所以练习时,在注意绝对力量和爆发力齐头并进之外,还要找出力量薄弱的部位,有针对性地练习。

上一篇:刘治良答《精武》读者问 下一篇:查拳名家李恩聚谈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