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不起 他们不是亏,而是巨亏

时间:2022-09-16 04:02:42

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中,有一种心态是这样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总比炒股的风险要小吧?”——客观评价,这样的想法合情合理,但你必须明白的一点是,并不总是如此。看看下面的例子,你就会发现,有时候,银行理财的风险,可能会高得超过你的承受能力。

案例一:大放卫星投10万亏50%

一位叫张宇(化名)的投资者称, 2007年他在渣打买了 10万 元的美林聚焦亚洲QDII200710理财产品,没想到2012年12月13日到期时,账面亏损高达约50%。

张宇称,当时他是去渣打银行咨询保本型理财产品,一名理财经理对他表示,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差,购买意义不大,极力向他推荐购买这款5年期理财产品。“这款预期收益可达 40%,市场行情好可以做多,不好可以做空。做多可以赚钱,做空也可以赚钱,基本没什么风险。”而对于风险测试,客户经理表示只是银行内部走个流程,只管签字,别的会帮忙办理。

买了这款理财产品后,张宇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查询产品净值,有一天,他发现产品出现了大幅亏损,便向客户经理咨询要不要止损赎回,结果这位客户经理建议他继续持有。没想到越持有越亏损,到期了,亏损过半。事后张宇向银行索要了产品存续期间所使用的投资策略详细数据,显示产品在 2007-2008年股票指数急剧下跌的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仍在放大杠杆倍数,导致产品出现与市场情况不符的大额亏损。

张宇告诉记者,2007年购买产品时客户经理没有作风险预警,产品运作期间发现亏损时,客户经理还是建议其继续持有,最后亏损成定局,找客户经理却早换人了。“与该产品投资领导沟通时,对方承认产品赖以生存的风险指标参数存在问题,导致产品投资趋势与市场存在巨大背离,导致巨亏。而当时银行在售卖这款产品时,销售经理却只是对我极力强调其控制风险的作用。”说起这事,张宇一肚子气。

点评: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普益财富数据统计显示, 2012年到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28239款,平均到期年收益率约为4.1%,到期收益率跑赢CPI的 有 19315款 。“风险跟回报成正比”,投资者永远不要忘记这条投资铁律。

案例二:插圈弄套 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涉嫌欺诈

袁小姐2007年看到东亚银行在某报纸刊登的“利财通1”广告,广告内容是紧跟 “港股直通车”。事实上,“港股直通车” 是根本未获批准的。出于对外资银行理财能力的信任,在银行没有出示合同的重要部分、能体现高风险非保本的“条款与章则” 之前,袁小姐就购买了1万美元,而在运作了3年后,却只剩下4800多美元。她去找东亚银行交涉时,才发现其委托理财合同只有一份原件,包括委托单、适合度评估表、条款与章则全部保管在银行那里,存在严重不平等的重大合同漏洞。

让袁小姐气愤的是,东亚银行编造了客户的评估表,但不符合银监会的强制性要求,于是又一次涂改并伪造了新的评估记录,将风险“中”改为“高”,投资期限 “1~3年”改为“3年以上”。

点评:对于银行来说,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从来就是高风险,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非但没有提示风险,还口头承诺保本,造成投资者被误导。但与以往单纯的运作不良使客户巨亏案件不同,随意篡改客户的资料,提高风险等级,这种做法银行方面确实是理亏。

案例三:平安银行180万元“理财”,亏掉179万

2011年4月,青岛平安银行南京路支行的VIP客户王女士在理财经理薛莹的推荐下,购买了“聚金宝”理财产品。王女士说,当时薛莹表示要给她“推荐一款比任何产品收益都高的产品”,而且还承诺每年10%的收益,即使出现亏损,仍保证支付不低于每年5%的收益。随后,王女士与薛莹签订《委托理财合同》,并与银行签订《深圳发展银行有限公司贵金属交易交收协议书》,之后将180万元交由薛莹管理。

“刚开始收益挺不错的。”王女士表示,头几个月盈利96.6万元,她也按照《委托理财合同》,将约定的分成划到薛莹指定的个人账户上。然而好运没有持续多久, 9月份王女士查看黄金交易账户时,发现账户中只剩下了1万余元,亏了179万元。操作过程中,一家所谓的银行合作伙伴——北京恒紫金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也浮出水面。王女士说,她给薛莹的71.28万元的分成,汇给了一个叫“别志平”的户头,而别志平,正是恒紫金的总经理。

点评:王女士的律师认为,所谓的《委托理财合同》首先就是不合法的。《委托理财合同》体现了薛莹、恒紫金与用户之间的操盘关系,也体现了双方的侵权关系,表现为私下保本、保收益的方式招揽客户从事黄金T+D交易。而这正是金交所章程和规则明令禁止的银行及从业人员的行为。

案例四:竹篮打水 黄金T+D被银行强行平仓

2011年,国际金价大幅飙涨,国内投资者热情高涨。各家银行纷纷推出黄金T+D业务。然而因上交所黄金延期品种价格剧烈波动,一日,国际金价从开盘的271.90元涨至289.32元,致使有银行交易系统对保证金不足的客户自动平仓。这一“强平”事件,令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银行方面将事件归咎于“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快速上涨”,该行做法引起投资者不满。

点评:不承认自身系统的漏洞,反而怪罪于客户,充分显示出客户在金融交易中处于弱势。而国际金价屡创新高,投资者对黄金投资情有独钟,依然在寻找各种机会规避通胀风险。

上一篇:宏翔集团董事长张志成:除了用心,我们没有秘诀 下一篇:高端普洱茶价格暴涨 介入仍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