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时间:2022-09-16 01:52:18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170-02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必经之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素质化,一直是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追求的目标。文章从课堂实践出发,采用创新教学。本文根据多年计算机教学的经验,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简单讨论。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始终贯彻这一教育思想,培养出更多能改造社会,改造生活的人才。新课标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纲要中看出,信息技术课并不等同于以前单纯的计算机课,那么,如何上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试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也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教师应该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同时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陶冶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可立即使教学情境“立体”起来,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思想,达到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材目标和课程标准

我县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的是浙江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浙江省出版集团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该教材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为依据,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础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1.内容体系结构。教科书突破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住处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

2.编体按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来进行编写。每节一般先设计一段“情境引入”语,然后以“任务驱动”等方式开展学习过程。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等。

3.教科书特点。一是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教材注意选择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习活动的例子,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二是注意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的衔接。

4.新教材注意适应性、选择性、开放性。考虑到学生兴趣多样,认识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以及地区、学校间的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供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科书还有“拓展“栏目, 内容有知识的拓展和活动的拓展,供学生课后学习,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5.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教学过程,按照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以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并按照教学过程序列呈现相关内容, 以发挥教科书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以“任务驱” 、 “问题探究” 、 “案例学习”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并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三、转变教师角色,适应信息技术下的新型创新教育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教者,而是一个多元化角色,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提高的平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能够让学生在网络信息中采撷智慧的火苗,让学生在放飞中寻求知识和创新。

1.师生摆正心态,认真做好教与学的工作。信息技术课作为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科目,在高中课程学分中占4学分。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教师在业务上,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始终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端。学生要懂得珍惜和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良条件,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使之与其他科目协调发展。

2.任务驱动式教学。高中阶段信息技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表明, 目前还很少有学生自己去积极想出问题去解决,只有老师布置适当的任务,学生才会去分析问题,探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才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采用合适的任务驱动方式,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亲身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总之,新信息技术教材因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存在一定实际问题,但信息技术教师要务必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 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力求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做教育创新,也只有教师源源不断的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实践创新到位,信息技术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为整个教育的发展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

[2]张毅.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1)

[3]崔允济.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厂房中安装中央空调的重点及问题分析 下一篇:浅谈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