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下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热潮反思

时间:2022-09-16 01:32:45

国家利益下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热潮反思

摘 要:学术期刊出版与国家经济利益、科研实力、国际地位等方面利益紧密相关,在“走出去、引进来”国家战略下,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学术期刊的宿命。针对当前学术期刊一味追求英文出版和SCI检索等现象,辨析国际化出版与本土化传播的内在逻辑关系,探寻国家利益视域下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的途径,对当前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热潮提出反思。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化;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出版体制;学术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4-0069-04

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社会文化与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责任,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标志之一。作为科研成果积累与传播的主要载体,中国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中国现有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整体水平不高,小散乱现象突出,期刊管理体制仍沿袭传统模式,滞后于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中国学术期刊还面临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巨大冲击。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期刊出版集团在学术期刊出版的学术质量、运作模式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以及成功的经验。中国学术期刊应该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如何应对当下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热潮?这些值得学术期刊从业者反思[1]。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宏观战略的背景下,为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期刊,进行最大限度符合国家利益情况下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途径探索与研究,也是目前学术期刊管理和主办部门所关心的问题。那些背离国家利益、缺少国家支持的学术期刊,其发展方向势必会偏离;同样,管制不合理也势必会阻碍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适度扫除学术期刊发展中的一些障碍,促进学术期刊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目前开展了所属学术期刊质量提升项目与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从经济、政策等方面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资助,打造了一批在本专业领域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强的中文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通过被引频次等指标,全面分析中国6 400多种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为2012年以来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总被引频次连续3年大幅增长,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笔者试图运用政治学观点,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从国家利益视角对学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利弊进行反思,以期为制定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路径和推进措施研究提供依据。

一、学术期刊与国家利益的特性

(一)国家利益与学术研究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决定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经典现实主义学者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的根本是指国家生存与安全,在此基础上保护本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统一。自由主义学者安德鲁・斯科特则认为国家利益是基于国际体系为中心的,即国家政策应与跨国利益、国际利益相结合,履行对国际体系以及全人类的义务。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国家利益是满足人民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包括国家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其中,国家安全利益为基本条件,包括领土、以及良好的周边环境等,是保证人民生活安定的基本条件;政治利益是维护国家现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地位;经济利益包括保障国内经济发展与提高国际经济地位;文化利益则是保护国内历史的、传统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维护等。国家利益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全民性和阶级性、持久性和动态性等多重属性。国家统治过程时刻伴随着寻求知识支持和论证的过程,学术自由是国家对知识价值承认与否,以及国家对知识的社会效益与国家利益权衡利弊的结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美国、中国、德国和日本在科学研究方面投资分别占各国GDP的1.9%、2.2%、2.5%和3.0%[2]。在1994年美国的《科学与国家利益》报告中指出,科学应为国家重大目标服务,政府资金也优先投入到这些领域;在确保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开展与私人企业、国外企业合作。巴斯德曾经说过:“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学术无国界是支持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的内在原因,其内涵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崇尚学术自由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即由国家主导的基于本国利益的科学研究,如由国家资助建立大学和研究所,雇佣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等。

(二)国家利益与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与国家经济利益、科研实力和国际地位等方面利益紧密相关,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学术期刊为国家利益服务,同时国家也大力支持学术期刊的发展。中国学术期刊大多由政府审批与管理,依赖政府和主办单位扶持,市场经济虽然也能有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但因为市场本身存在局限性,在某些程度上妨碍了国家利益的实现。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思想交流与传播以及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引领科学研究的旗帜。学术期刊及办刊单位在研究领域内的话语权具有较强的学术风向引领作用。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应由学术活动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通过刊发文章选题设计、研究方向、栏目等的设置,吸引国内乃至国际的专家与学者,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解决设置的研究议题,从而促进该学术期刊出版国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进步成果。在学术期刊刊发议题的设置中,成功的范例是美国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也有一些国内知名学术期刊通过定期设定研究议题,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撰写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

二、学术期刊现状与国家利益忽视的原因

(一)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

科研成果质量鉴定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常缺少客观、量化的指标,而基于学术期刊数量、影响因子等的科研成果评价为其提供了可操作的便捷性指标。学术的国际化开拓了学术视野,方便中国学者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对话,中国学者的论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一流刊物上,促进中国科技进步。据统计,2013年中国学者16.5万篇,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的数量增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论文大国。《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一文指出,在2012年所有《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中,中国作者共303篇,占其论文总刊载量的8.5%,显著高于其他国家;比2011年数量增长加了35%。国内科技成果评价、职称评聘、科研人员业绩考核、奖励制度攻读学位等均与挂钩。然而,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下,与项目申请几乎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人员唯一的科研活动,出现了过度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科研考核体系,导致学术浮躁,科研商业化、学术造假等现象凸显,如:花钱买论文、跟风与重复性试验论文较多等,缺乏创新与必要的科学质疑精神。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是危险的,由于过度崇拜SCI、EI等指标,国内作者都热衷于将高质量于国外影响力大的期刊,一些档次较低的文章才会考虑国内刊物,大批科研成果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学术期刊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中国科研创新动力消失。

(二)学术国际化与学术期刊

与对学术评价机制的纷争与诟病不同的是,国内对学术国际化问题则基本达成共识,为此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开展国际合作并召开国际会议,在加快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同时,学术期刊管理和主办者也开始探索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学术期刊办刊理念向开放存取、数字化与国际化方向转变,期刊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出版业的必然反映。

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引文索引主要收录英文期刊。据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被SCI收录的期刊约有160种,其中90%以上是英文出版[3]。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其学术出版霸权地位已形成,学术期刊背后的国家利益也自然向其倾斜。《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是国内顶级期刊,其多个专辑均为英文版,且已被SCI收录,但因其是中文出版而照样不被中国学者看重[4]。德国、荷兰等非英语国家为了扭转本国出版国际地位下降的趋势,也利用英语办刊并取得成功。中国一些办刊实力较强的学术期刊也开展了国际化尝试,旨在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针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等问题,有的政协委员提出了打造中国知名英文学术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建议。虽然目前中国在扩大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国内学术期刊小、散、乱等问题凸显,即使期刊被SCI检索其影响因子也不高,难以受到国外科学研究者的重视[5],难以吸收国际优秀稿源解决本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很难形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可以说,中国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经营模式、评价体系、办刊理念以及编辑队伍素质等是制约其国际化影响力提升的限制因素。

(三)基于国家利益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热潮反思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主要是论文)的产出不断增加,但顶级学术期刊缺乏的状况将严重影响中国国家利益。据统计,中国物理学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有2万篇左右,大约80%发表在国外杂志上,这些发表在国外的学术论文对国内科研的影响程度值得我们深思[6]。

由于学术话语权被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占有,使其他国家的科研处于被动局面。国外学术期刊通过设置议题,引领着全世界研究者的研究兴趣与思路。科研仪器设备购买国外的,论文成果也优先在国外刊物发表,中国科研工作者沦为学术期刊发达国家的打工者。这种由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版权无偿转让给国外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科研成果和智力资源的流失。据美国《2012年科学和工程学指标》统计,中国科研投入总额位列全球第二,但是国内的创新体系仍然表现不佳。美国《科学》杂志也曾“炮轰”中国现行科研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些高质量论文外流现象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朱剑等通过对学术国际化与学术体制、学术评价以及学术期刊关系的论述,对中国期刊的国际话语权问题进行了探讨。赵文义分析了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国家利益被忽视的原因,提出适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战略。国内学术期刊缺少高质量的稿源,那么拿什么拯救高质量科研论文外流的状况?学术期刊办刊模式与国际接轨问题、期刊质量以及审稿流程以及传播方式的国际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三、国家利益下的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

在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部分期刊也进行了一些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形成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热潮,如何让中国学术期刊在不妨碍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走出去、创造中国国际知名品牌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行业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如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的束缚、经营理念与模式单一、办刊理念缺少特色、编辑人员素质与语言障碍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制约等。

目前评价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最主要的标准是能否被SCI、EI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国际化评价常与学术评价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中国政府用财政资金供养的英文学术期刊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与仅谋求SCI、EI检索的意义何在?当前国家已停止了官员考核中以仅GDP论英雄的考核办法,那么考核科研人员的SCI“紧箍咒”是否也应松绑?SCI、SSCI创始人加菲尔德曾指出,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获取学术信息的快捷路径是三大检索系统的首要功能,其次才是评价功能,SCI影响因子评价与核能影响一样,为学术期刊带来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7-8]。过度追求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等指标,忽视了期刊影响力的主要基础――期刊文章内容与质量,将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作为所有学术期刊评价的国际标准,在中国很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结果必将对中国学术期刊的特性与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当下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过程中应该怎么办?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包括形式上的国际化和内容上的国际化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形式上的国际化包括论文作者国际化、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学术观点及审稿意见国际化、期刊语种的国际化、编校与排版等出版人才国际化、出版与发行的国际市场等。而国际化的实质是内容国际化、科研论文研究对象国际化、研究水准国际领先,因此内容上的国际化比形式上的国际化重要得多。中国现有体制下要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应选择在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科研领域入手,由政府财政支持。在语言方面,应首先实施中文出版,其次可由编辑翻译成英文,国际稿源也可先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家利益下,学术期刊应限制国家资金产生的科研项目论文外流,同时努力争取国际稿源。在购买自然、科学等高端杂志的版权后,可由国家组织专业出版机构进行翻译,降低国内科研人员接触国家前沿领域的获取成本,提高便捷性。

中国期刊国际影响力整体仍较低,高水平论文外流更降低了其竞争力。当下政府通过资金资助部分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出版已经初显成效,部分英文刊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但目前分散资助个体办刊的方式难以形成能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竞争的规模化的出版集团。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得到国家宏观政策与经济的支持,突破期刊经营管理模式,支持期刊出版部门通过兼并、重组形成期刊群模式,走集团化、国际化之路,才能大幅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占有更多的学术资源。

四、结语

在科技实力日益增强的同时,学术期刊发展却与之不匹配,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加快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热潮有助于国家科研实力与地位提高,但同时应合理、适度地协调国际出版与国内出版的关系。在当下“走出去、引进来”的国家战略下,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传播和本土化传播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等问题值得反思。

参考文献:

[1] 赵文义,张积玉.国家利益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出版[J].思想战线,2011,37(4):93-95.

[2]苗凌葛,赵青,赵大良,等.中文科技期刊国外影响力的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6):605-608.

[3]王淑华,王亨君.我国英文版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分析[J].编辑学报,2009,21(2):173-175.

[4]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实践的样本探析――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为例[J].中国出版,2011(10):6-11.

[5]王丰年.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2(5):43-45.

[6]朱剑.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126-137.

[7]谢清风.英国出版的国际化模式[J].编辑之友,2011(10):123-125.

[8]彭桃英,陈玉国.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2(3):71-73.

上一篇:外周血结核T细胞检测在肺结核涂阴患者中的临床... 下一篇: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历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