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园生活,激活习作动力

时间:2022-09-16 01:29:40

聚焦校园生活,激活习作动力

习作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将习作教学的焦点聚焦在校园生活上,能让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巨大素材库,成为快乐习作的源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抓住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认真实践、仔细思考、用心感受,多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并根据语文教材中单元习作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活动,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最终达到“乐于写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巨大素材库

1. 教师要做“挖泉人”。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且是人人参与、亲身经历过的,对于自己熟悉的内容,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写出的作文也童趣盎然。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成为取之不尽的源头水。

2. 教师要做“引水人”。组织活动是为了习作积累素材,如果只是参与,没有留下活动过程的画面,对学生来说,还是一池死水,这时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位有心人,做一位“引水人”。教师要有意识地留心观察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用手机、照相机、摄录机拍摄下学生活动时的一幅幅精彩画面,为唤醒学生回忆、激发习作热情做好第一手充足的材料。教师还要留心认真寻找单元习作要求与校园活动的切入点,活用教材,巧用活动,将校园活动与习作训练要求结合起来,将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习作教学的高效性。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共安排了习作练习58次,其中许多习作内容都可以聚集在校园生活中。既然两者之间有如此紧密的切合点,为什么我们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要舍近求远,舍弃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呢?

3. 学生要做“积累人”。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经历,为了让这些经历成为习作的素材,每次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感受和体会写在“活动随笔”的笔记本。不要求表述完整,不要求长篇大论,只要“活动随笔”这本笔记本能留下孩子们在校园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就达到了为习作积累真实鲜活的资源的目的,就达到使习作的源泉变为一池活水的目的。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让精彩的活动画面唤醒学生记忆,激发表达的热情

很多时候,我们的习作指导课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写一写《有趣的课余生活》,大家想一想,你们在课余都做了哪些事?是怎样做的啊?孩子兴趣不高,能积极表达的孩子也不多。耐心的教师这时还会出现精心制作的幻灯片,上面还会出现教师列举的活动,出示做的顺序等等,但是对孩子们来说效果不大。不如将这样的情景切换到这样的现场:在《有趣的课余生活》的习作指导课上,作为三年级起步阶段的第一次习作,教师出示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参加各类课余活动的画面,有学生制作陶泥作品的视频画面,有小组集体剪纸的画面,有跳绳、踢毽子的现场录像,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从一开始“哇”的惊讶声到“哈哈”的大笑声再到最后兴奋的叽叽喳喳议论声,孩子们想表达的欲望高涨,想交流的心情十分急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时再引导学生按习作的要求进行口语交流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对比告诉我们:习作指导课上靠教师的表述就能激发习作的热情无异于缘木求鱼,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只能靠唤醒――用多媒体再现教师留心拍摄的每个活动精彩瞬间,每个珍贵画面,才是唤起学生的回忆,激起习作热情的神来之笔。

在活动中积累了素材,这只是“源头活水”,属于一种最原始的体验,要形成文字表述出来还远远不够。教师通过留心观察认真拍摄下来的画面,配上适当的解说和音乐使孩子们又一次置身于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句解说热情地唤醒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将学生表达的欲望、习作的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没有感情的文字,它的语言必然是苍白的,虚假的,只有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情景再现,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才能谱写优美的曲调。

除了展示教师精心准备的活动画面,学生手中的“活动随笔”也是谱写优美的曲调的情感催化剂。重温了自己参与过的活动,再次欣赏了当时的画面,接下来翻开“活动随笔”,读一读当时参加活动后记下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自然而然,想动口表达、想动手创作的激情如同欲欲展翅的小鸟一样,按耐不住。

正所谓“情动而辞发”,聚焦学生的校园生活,重现学生最熟悉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有感而发,才能激发交流与习作的兴趣。不管是重现画面,还是重读“活动随笔”,这些都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三、“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让交流互动成为学生动手习作的蓝图

交流互动是写的前提,写是交流互动的延伸,如果孩子们能把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说清楚了,自然就能把文章写好了。交流互动就是把教师课堂上呈现的画面,把亲身经历过的活动、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认识转化为口头语言告诉对方,这个过程既需要灵活地使用词语,又需要大量的词汇,但恰恰是这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训练了学生清晰、具体的表达能力,为书面语言的表达奠定扎实的基础。

习作课上的交流互动并不是照“图”宣讲,也不是单纯的看图说话,它要有交流的标准和要求,这是关键,也是重点。交流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每次习作的要求,根据年级段的要求,制作出具体合适的交流目标、交流内容、交流态度等。学生在交流时要紧扣这些要求,教师要相机参与,发现学生在口头习作时出现的问题,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的点拨,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发现表达精彩的地方,引导孩子们细细品味精美之处。通过这种口头语言训练,孩子们词汇丰富了,表达清晰了,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就为下一步动手习作描绘美好的蓝图。

当源头有了活水,当学生经历过亲身的体验,当教师再次唤醒学生的情感,当学生有感而发后,接下来,只需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就是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习作了。

上一篇:“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究 下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