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人员疾病状况及治疗与管理模式浅析

时间:2022-09-16 01:13:11

三无人员疾病状况及治疗与管理模式浅析

"三无"人员是指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抚养人,是生活在我们社会中最脆弱、最孤独、最无助、最贫困的特殊弱势人群。特别是女性三无人员"以流浪乞讨度日,衣着邋遢,恶劣的卫生健康问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加大了她们患上各类疾病、传染病的风险,特别是性传播疾病,而这些疾病感染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不仅是对患者自身的折磨,更加大社会卫生安全隐患。"三无"人员管理办法出台后,在院患者的医疗费用已基本解决,但其治疗及管理模式目前尚无资料可供参考,仍面临着较多的问题,需进一步探索。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三无"人员患者283例,其中女性107例,占37.8%。近3年的收治情况,见表1;初入院时疾病分布,见表2。

2结果

由上看出"三无"人员收治率逐年上升,大多数以精神疾病入院,少部分以躯体疾病或外伤入院。事实上入院后经临床检查发现,228例精神疾病患者中有198例都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躯体性疾病。"三无"患者不同于普通患者,他们普遍营养状况及健康状况较差,对他们不仅治疗疾病本身,还要关心其医疗安全。

3讨论

3.1不同专业医生的综合性治疗 "三无"人员救治难度大,特别是女性患者。医疗方面,在医院接受救治的"三无"人员一般多为重症患者,无亲人陪同,病情、伤情严重,需要接受急诊急救处置,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及医疗风险无人承担。"三无"人员多数卫生状况差,部分患有性传播疾病,甚至有的怀有身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妇女的健康,增加了医护负担。同时相当部分"三无"人员不能或无法表述自己的病痛,还有的精神疾病患者,不配合治疗,甚至毁坏医疗设备仪器,殴打、辱骂医护人员,增加了医护成本和风险。

对于"三无"人员医院均本着对生命的敬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日常饮食、生活、护理都由医院安排专人负责,增加了护理负担。同时"三无"患者病情复杂,医生需要有多学科医疗知识及综合性治疗方案,多科室不同专业医生协同合作,加大对患病"三无"人员的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这是对三无人员的可行性治疗方法,但需付出更多的爱心和精力,才能使那些流浪在社会的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恢复健康使其能够回归社会。

3.2建立全方位的立体救助体系 建立"三无"人员养老体系,加大社会关心力度,因为"三无"对象是社会中最为困难的特殊弱势群体,其"吃、穿、住、医"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心与帮助。同时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对于某些不适合住院治疗的慢性疾病,应加大门诊医疗救助,使"三无"人员摆脱"小病拖成大病"的困境,提高医疗救助效率。在目前救助水平偏低,保障力度偏弱,救助渠道单一的社会环境下,医院、行政部门、社会多方联动,建立全方位的立体救助体系,构筑"三无"人员医疗救助绿色通道,不仅体现了法制社会对人权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能有效避免各类社会隐患。才能确实解决"三无"人员医疗救治难题,缓解医院救治负担。

3.3"三无"患者的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得社会出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良好局面,但却仍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惠,徘徊在医疗救助机制之外。"三无"人员既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也无农村"五保"供养,靠流浪乞讨度日。这类人员多为孤寡老人、精神疾病患者、妇女及离家儿童,他们多数生活习惯不良,不仅直接影响了城市市容,更为社会治安埋下隐患。她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重视对"三无"人员的生命健康权益,让更多的人员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避免医疗救助盲区,采取了有效措施解除"三无"患者后顾之忧,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促进社会和谐。建立"三无"人员医疗救助机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需要救治的"三无"人员得到及时救治,既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上一篇:慢阻肺呼吸衰竭采用无创机械正压通气治疗时的... 下一篇:糖尿病性高血压采用滋肾平肝潜阳汤配合西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