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丰都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9-16 01:01:26

气候变化对丰都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气候变暖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丰都县1959~2006年47年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丰都县80年代前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暖冬现象日趋明显,干旱、雾害、冰雹、连阴雨、大风、雷电灾害、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干旱、雾害、雷电灾害、病虫害等灾害增加;洪涝、霜冻等灾害减少。针对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产生的种种影响,需要人们在防灾减灾中制定相应措施,通过实施植树造林,荒山育草、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开展人影作业、加大治污力度、做好农用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工作,来达到趋利避害、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态环境;影响;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A

丰都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区约占全县面积的3/5。在全球呈现气候变暖趋势下,丰都县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山脉和丘陵、山间平坝相间分布,形成“四山夹三槽”的地形地貌特征,丰都县这种独特的地形成了影响丰都县气候状态、决定丰都县气候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丰都县干旱、雾害、冰雹、大风、低温、连阴雨、雷电灾害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丰都县工农业生产,制约了丰都县的经济发展。通过做好为农天气预报服务,尽可能地掌控住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减轻或避免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对保证高产优质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

气象要素观测资料来自于丰都县气候基本站1959~2006年47年的资料,从丰都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防洪办、县气象局等单位的灾害调查资料以及《丰都县县志》整编资料获取气象灾害资料。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统计,总结出了丰都县47年来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的变化

根据对丰都县国家气候基本观测站1959~2006年47年的观测资料统计,丰都县年平均气温为18.1℃,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为8.5℃。丰都县1959~2006年47年气温变化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气温的变化分为很明显的三个时段,即高-低-高的分布,只是各个时段的长短不一;从1959~1981年近22a来平均气温有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到1982年气温下降到历史最低值17.4℃;从1981~1986年连续6a平均气温均低于常年值;从1987~2006年20a平均气温又由低到高的一个上升趋势,到2006年气温上升到历史最高点19.5℃。由47a冬季气温变化(图2)和最低气温变化(图3)可看。

从1959~2006年47a中低于历年平均值的有12a,主要集中在1984~1996年间,历年最低冬季平均气温出现在1984年为6.7℃,1997~2006年10a间无一年冬季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值;最低气温从1994~2006年再无低于0℃,表现为暖冬。2005年暖冬最为明显,较常年偏高2.7℃。不难看出,随着气候变暖,稳定通过日平均气温0℃的初、终日分别经历了提前和推迟到全年气温均高于0℃,无稳定通过0℃初、终日的过程,导致积温相应增多。积温增多对农业生产有2个方面的影响。有利的一面是暖冬出现,利于越冬作物冬小麦等的正常生长安全越冬;积温增多,无霜期延长热量增多,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产量。不利的一面是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存活,加大了病虫害的存活基数,不利于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气流的流动会加大,导致地表蒸发、作物蒸腾量加大,能够促进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

2.2 降水量的变化

丰都县47年间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058.7mm。从图4可看出,从1960~1980年21a间、1981~2006年26a间分别有7a、12a呈偏少状态,降水偏少最多的年份(1981、1992、2001年)均出现在这一时段,降水量的变化呈下降的趋势。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在丰都县气候变化中,气候变暖和变干几乎是同步的,50~70年代,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应属湿冷年份,80年代后至今,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应属干暖年份,当然个别年份除外,整个趋势是这样。从分析的结果看,这种变暖又变干的趋势在丰都县不是很明显。

2.3 丰都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2.3.1 干旱

干旱是在某时段日降水量低于某值,来衡量是否达到干旱标准。主要是由于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土壤缺水、不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按干旱的成因可把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生理干旱3种类型。实际上,只有当作物出现生理干旱时,才足以使作物受害。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工业、畜牧业等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丰都县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发生较为普遍的。从对全县干旱的统计情况来看,伏旱发生最多最重,47a间有38a不同程度的发生,出现频率81%,影响是最大的。其中1959年、1978年、2001年、2006年是较重的。例如2006年7月8日到9月4日,≥35℃高温日数达52d,≥37℃暑热日数达42d,≥40℃酷热日数达14d,9月4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8.4℃。全县31个乡镇均出现严重旱情,农经作物受旱面积46200hm2(其中绝收面积11387hm2),干旱高温造成73.5万人受灾,39.1万人、37.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县现蓄水总量仅为0.105亿m3,实际蓄水量占应蓄水量15%,高温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85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2165万元。

2.3.2 雾害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水平能见度降≤1km以下即达到雾的标准,能见度在1~10km的称为轻雾。常见的雾多为乳白色。雾的出现,导致地面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湿度增大。雾容易引发呼吸道、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浓雾易造成交通事故等,对交通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从图5对每年雾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丰都县每年都有雾发生。在1959~1978年间雾日都在平均值以下,1979~2006年间除了1981、1984、2006年外,均在平均值以上,处在多雾的时段,雾害有加重的趋势。

2.3.3 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被中国国防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从图6对丰都县雷暴日统计情况来看,1959~2006年雷暴平均日数32.8d。在1959~1982年23a间只有3a的雷暴日数在平均值以上,在这些时段雷暴发生的次数是较少的;1983~2006年24a有5a的雷暴日数在平均值以下。从上面的统计情况来看,丰都县的雷暴日数的变化呈现一个前少后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

2.3.4 病虫害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丰都县暖冬越来越明显,造成丰都县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病虫害也日趋严重,每年丰都县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病虫害防治,但是丰都县近几年水稻病虫害还是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主要是冬暖利于病虫害越冬,使得越冬虫卵基数增大,给病虫害防治加大难度;高空气流的加强,助长了病虫害的迁飞加大了距离传播,导致病虫害的不断发生。

2.4 对策建议

2.4.1采取提高绿色植物种植面积,减少地表面积,减少突发性强降水天气发生的几率,减少雨水直接对地面的侵蚀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强降水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衍生灾害发生。

2.4.2在冬天应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病险库、塘整治。降水期间能够充分利用每次降水蓄水,保证干旱期间工农业生产需水;雨水多的时节能够自由调节唐库蓄水,做到强降水唐库无损安全度汛。

2.4.3积极做好人工增雨消雹工作。在丰都县的伏旱少雨季节,应大力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增加靠天吃饭田地需水,在南部山区易发生冰雹区,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减少风雹灾对烤烟等的影响。

2.4.4积极建设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做好农用天气预报气象服务,拓宽气象服务信息渠道,保证旗下服务信息能尽快尽早的让一线生产的同志知晓,灾害来临时能尽早采取规避措施,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

2.4.5做好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指导,坚持多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少使用化学药品的原则,减少病虫害防治在农作物上的残留,从而达到尽可能减轻使用化学防治药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4.6做好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工作,让群众掌握各种应急抢险防御措施,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群众防灾减灾和规避灾害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胡毅,李萍,杨建功,朱毅. 应用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黄建,成秀虎.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3]赵广才.保护性耕作农田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农业气象学[M]. 南昌气象学校出版社

作者简介:谭奎(1970-),男,汉族,重庆丰都人,任职于重庆市丰都县气象局。研究方向:农业气象。

上一篇:肃州区湿地现状与保护初探 下一篇: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及维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