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礼书》中的“礼”

时间:2022-09-16 10:51:18

摘 要:中国历代的各种著作中都有关于“礼”的论述,《史记・礼书》便是其中的一篇。《史记・礼书》中所表达的思想贯穿《史记》中的各个篇目。文章将结合《史记・礼书》的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来阐述“礼”的思想特征。

关键词:《史记》;礼书;礼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14-01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叙述了《礼书》的写作缘由:“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情性,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①这段话点明了司马迁认为“礼”不但要合乎王道,更要贴近人性,并且要适情况而变。《史记・礼书》中的“礼”细细品味起来主要表现为其来源是“人性之欲”,其思想中有“道家”元素,其在治国方面更是与“法”相辅。

一、“礼”源自人性之欲

在认为“人性”是礼的主要来源这一点上,《礼书》中有着明确的论述。

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②

既然“礼”是依据“人性之欲”而制定出来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具体的仪式内容就要符合人情,顺应人情,这两个方面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所以,《礼书》在开篇便有这样一段话:

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③

“礼”的制定是为了在人群中推广并且使用,既然如此,“礼”就必须要贴近“人情”并且符合“人情”,把“人情”统一于“礼仪”之下。由此可见,《礼书》中主张“礼”的来源是人性中的“欲望”,而具体“礼”的制定则要从属于“人情”。

二、“礼”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强调道法自然、万物平等、尊重和把握万物变化的规律。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⑤此句说其父司马谈曾经向黄生学习过黄老之术,《礼书》在写作过程中必然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礼书》中认为尽管“礼”在治国理政、调节人际关系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据时依势而变化,不可固守。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变化,“礼”也要随着具体情况而变。

可见,《礼书》中认为“礼”也应该像道家思想那样要顺势而为,要有变革的勇气,这样“礼”才可以发挥调节社会的作用。

三、“礼”与“法”相辅治国

《史记・礼书》回顾了中国从周室衰微到大汉勃兴礼制的整个发展过程,从中得出:礼制建设的成败直接关乎到国运兴衰,它具有调和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重要功能。⑥在关于“礼”可以用来治国安邦并引导天下方面,《礼书》中有这样说道:“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⑦对“礼”在巩固国家方面是十分肯定的。虽然汉初各家对于秦的严苛法条一直持反对态度,但《史记》中认为“法”是国家所需要的,在“法治”的过程中必须要与“礼”相融,这样才可使“法”不至于过于苛刻,才可调节好社会秩序。这种对“礼”与“法”相互配合,互相作用会更好的治理国家的观点在《礼书》中也有鲜明体现:

“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f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f人不由其上,知f之在己也。⑧

百姓中有不遵从礼仪的,用“法”处罚那些不遵守礼的人,这样则做到了罚一人而天下人都会服从的效果,才更有利于“礼”的推行。《礼书》中对“礼”与“法”相辅相成会使国家安定、社会平稳的作用是赞扬的。

四、结语

总之,《史记・礼书》中的“礼”所蕴含的思想特点主要就是表现在对于“礼”的起源方面、“礼”中的道家思想方面、“礼”与“法”看待方面都有着较为准确的论述。不仅如此,《史记》中的《礼书》对于后世史家编纂史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东润先生认为:“八书之体,史迁所创,班固因之而有十志,后来史家虽递有增益,而大体无改,甚哉作史之不易也!”⑨确实,自此以后的历代史书中基本都会有写“礼”的书志体出现,如:《汉书》、《新唐书》、《明史》等均有关于“礼”的书志体的出现。可以说,《史记・礼书》的出现,不管是对当时“礼”的思想阐述方面还是对后世的其他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注释:

①②③⑤⑦⑧司马迁(汉).史记(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4.分别为第4011,1375-1376,1371,3993,1379,1382页.

④王弼(魏).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64.

⑥高敏芳.《史记・礼书》中的礼仪思想及其启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⑨朱东润.史记考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论传统丧葬制度的文化架构――基于《释名·释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