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始祖神话中蛇的意象比较

时间:2022-09-16 09:12:21

内容摘要:始祖神话是对人类起源的一种大胆猜想。通过了解一个民族的始祖神话,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得知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以中非两国的始祖神话中“蛇”的意象为例,来说明“蛇”在中非神话中的重要地位。其中主要以非洲神话为主。一方面介绍了“蛇”在神话中的本象和它们所象征的文化寓意。另一方面运用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理论分析了“蛇”多次在中非造人神话中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女娲 蛇 图腾

“蛇”在西方的正统形象中代表着邪恶和欲望,在中非的一些地区却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这和文化心理、地域差别都有着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通过了解中非人类起源神话中的“蛇”意象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可以有助于了解中非两国的传统文化和文明。

一.中非“蛇说”的基本内容分析

各个民族关于人类的起源神话都有自己的概说。大致上有动物变人;植物生人和神造人等类型。

汉族的人类起源神话,最为典型的就是“女娲造人”了。女娲的形象出现在很多文献典籍当中。例如在汉朝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就直接写道“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b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也是女娲抟黄土造人的首次完整记载。而“人面蛇身”是女娲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

非洲拥有着众多部落文化,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也是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与汉族的神话相近,即关于“蛇”是人类祖先的神话。例如科阿尔人的祖先相传就是蛇。科阿尔原本是天上的一个神,因为触犯天规而被罚下凡间。她在大地上游荡爬行,后来喝下神水有孕,生下来十四个孩子,七男七女都是蛇的模样。最小的一对男女留在了母亲身边,后来孕育了尼日尔科阿尔民族。在这里“蛇”直接变成了人的祖先。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布须曼人的祖先相传也是由蛇转变的。从前有一对蚂蚱,雄蚂蚱叫卡琼,雌蚂蚱叫考特。他们创造了新世界。一次,卡琼不小心被蛇咬了一口,他十分生气就用魔杖击打蛇的头,蛇变成了人的模样。这个人就是布须曼人的祖先。此后这对蚂蚱夫妇见蛇就打,蛇的颜色不同,人的肤色就不同,有黑人、白人、黄种人、红种人。在这个神话中,“蛇”成为了全人类的祖先。神话中细致地解释到不同肤色的人是由不同肤色的蛇转变来的。此类的神话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

那为何相距遥远的两个国家,会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蛇”来作为人类起源神话的主人公呢?这和原始初民对于图腾的崇拜有一定关系。

“图腾的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1】原始人喜欢用植物或动物来给人命名,由于初民的大脑发育程度有限,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准确,等这些人去世了以后,人们就忘记这些命名只是在修辞上的比喻。之后诸如老虎、狮子之类的动物就会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而图腾制度将人同化为动物,就是在所谓的观念上无视父亲的角色,“其原因就是用更接近自然力的精英取代人类的祖先。”【2】这是原始人对自然神力的一种向往。

在非洲,有蛇偷听神谕后脱皮的神话。“你要死,你还会再死而复生;你要变老,可你会得到一片新皮,你,你的孩子,还有你的孩子的孩子”。【3】由此可见,在原始人看来蛇每隔一段时间脱皮的行为,其实是代表这一种可以死而复生的巫术,而这恰好是人类所极力追求的一种巫术。通过奉“蛇”为“圣灵”他们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作用,从而达到长生。

二.中非人类起源神话中蛇的形象

蛇在神话中的形象有时是本象,有时是一种形象的变体和延伸。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动物性,更代表了一种文化。

在人类起源的神话中,“蛇”多半是以动物神或者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的。

女娲的形象被记载于很多文献典籍,这里就不在赘述。最深入人心的就是她“人面蛇身”的形象,即女娲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神灵。

科阿尔本是一个神,但从她被贬下凡间后匍匐游荡并生下14个蛇模样的孩子,可以见得她已经成为了一个蛇的形象。卡琼和卡特敲击蛇头后,蛇变成了人,也可以说是动物的形象。

由此可以得出在人类起源神话中,创造人类的“蛇”神形象,是以动物性体态为基础而完成的一个形象。有的则完全是动物性体态。

《山海经》是研究中国神话的典籍代表,在这本书当中出现了一系列神怪形象。例如在《北山经》中出现了许多的与蛇有关的神灵。如于儿身操两蛇;怪神戴蛇和夸父珥两黄蛇,把两黄蛇等。即便“蛇”不是这些神的身体形象构成,它们也是神的配饰或者武器。由此可以证明女娲的“人面蛇身”形象是尊贵的象征。

非洲的很多部落都以“蛇”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费尔南多・波岛上的易萨普黑人将一种眼镜蛇看作他们的守护神,这种蛇能降幅或致祸。易萨普黑人每年都会将蛇皮倒挂在最高的一棵树枝上,仪式结束后,就立刻将当年出生的婴儿抱来,让他们去摸蛇皮。他们认为通过让孩子摸被“祭奠”的蛇皮之后,蛇皮的神性可以转移到孩子身上。这些孩子就可以被置于部落之神的保护之下了。这时候“蛇(皮)”就象征着神性的长寿或者其他,孩子通过触摸蛇皮,即一种“接触巫术”就可以得到蛇的神力保护。

除了记载于文献典籍中的蛇与神灵的形象之外,现有的出土文物在物质基础上,证明了蛇与神灵的关系并非空穴来风。例如在甘肃马家窑文化人头虎装彩塑陶器盖上,塑有一个猫脸状头,后脑下便缀一蛇,蠕蠕欲动。埃及的第二十五王朝又称黑人王朝、埃塞俄比亚王朝,这个时期的国徽是一对蛇饰,两条蛇直竖在法老的头上,护卫这位双重君主。这当然与图腾崇拜密不可分。

三.“蛇”代表的文化内涵

尽管在中国汉文化和非洲的一些部落文化中都将蛇看成了人类起源的始祖。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却并不相同。

在汉族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中,首先女娲本象中的“蛇身”是一种图腾崇拜的结果。其次抟黄土造人可以解释为,女娲是一个大地之母的形象;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中人对于“土地”的重视;中国人的肤色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蛮,南蛮,蛇种。从虫亦声”的说法。它本来的神话意义,应是强调以蛇为名或为图腾的族群,后来演变发展为“蛮”的族群。最初的图腾崇拜大都以周围生物为对象,我国南方温暖潮湿适宜蛇的生存生长。于是“蛇”具备了成为一个“动物崇拜”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蛇被认为是与女性生殖崇拜相关的动物。蛇的俗字为“F”。在《说文解字》中“也,女阴也,象形”。由此可知“F”取“也”作偏旁,说明蛇与女性生殖崇拜有一定关系。据此,将神话产生的最初阶段与母系氏族相结合,女性崇拜的理由和意义也就更加鲜明了。

非洲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蛇生长的环境,加上非洲人自然崇拜的传统,由此出现以蛇为图腾的部落文化,就不足为奇了。水在非洲的神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生命之源,并拥有魔力。科阿尔因为喝下了神水有孕,生下蛇。这里的水就代表着生命之源。而关于水所代表的意义,成为一种文化心理沉积下来,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在后来的很多非洲文学作品中,“水”也是一个神性的物质。在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中,宠儿本是一个婴儿魂灵,她通过“水”这种媒介,从冥界回到了人间。水对于非洲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有一项就是祝福和净化的作用,在为婴儿举行命名仪式时,要事先向屋顶倒一罐水,之后将孩子放在水流下,然后为他起名。在过年前埃塞俄比亚的人们天没亮就到河里去洗澡。住在咋得湖岛上的耶迪纳人将死在外岛的人抛到水中进行水葬。出生、死亡和庆典上都有水的参与,由此笔者推测水在非洲人心里是有着净化和祝福等作用的神力的。

荣格认为“原型”不断的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受到沉淀在心里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经验的影响。由此“蛇”的形象就不断的出现,而“蛇”作为人类起源 的神话就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如在中国民间故事《白娘子》,非洲的现代文学作品《荒原蚁丘》中伊科――伊德米里(一条圣蟒)《饥饿之路》和《迷魂之歌》中也多次出现“蛇”。

注 释

【1】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10页

【2】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页

【3】李永彩.中国神话传说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21页

参考文献

【1】李永彩.中国神话传说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4】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苏)海通著.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英)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7】艾周昌主.非洲黑人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叶开的讲课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下一篇:钢琴即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