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生成资源 扬起学习之帆

时间:2022-09-16 07:44:30

妙用生成资源 扬起学习之帆

备课时,教师都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问题和教学的环节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可是,课堂教学往往会发生很多意外。如一个问题提出之后,除了预设的答案,学生还会萌生出教师始料未及的看法和观点,也就是所谓的“生成”。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很好地应对,但如果缺乏应对的心理准备和经验,教师就会手足无措。对此,本人想谈谈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以供参考和交流。

一、承认课堂生成的合理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积极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探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植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种子。

以下是《我不是弱小的》(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的教学实录。

师:萨沙听懂妈妈的话了吗?你们从哪里知道?

生1:“情急之下,萨沙朝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师:在萨沙的眼里,蔷薇花为什么是弱小的呢?

生2“滂沱的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师: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3:蔷薇花此时很弱小,毫无抵抗力。

生4:此时的雨下得很大。

生5:蔷薇花很无助,很弱小,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

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

生6:我从“低垂着头”“娇嫩纤弱”中读出来。

师:滂沱大雨来临之时,萨沙掀起雨衣盖在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又对妈妈说了什么?

生7:“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8:萨沙现在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师:萨沙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9:他很高兴。

生10:他很激动。

生11:他很有成就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敏锐捕捉与课堂教学情境有关的课程资源,激发想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生成”是沟通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沟通生活的世界与符号的世界的一座桥梁。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符号的世界就不再抽象了。

师:你们甘心做弱小者吗?生活中,你们又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呢?好好回忆一下,把你们保护弱小的真实故事写下来。

生1: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我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老奶奶连声向我道谢。

生2:有一次我在小区的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跌倒了,刚开始我不想扶,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走过去把他扶了起来。

生3:(说得很坚定)我不愿做弱小者,我要变得勇敢强大。

课堂教学要从“问导”走向“导问”。目前的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问导”,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关注教师如何提问,很少关注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生从师问”的情况下形成的学习心理是消极的、被动的。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教师面对“生成”,以宽容的心态调整教学,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能使课堂变得有张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收到意外的惊喜。

二、精心引入“生成”,延伸课堂“触角”

教学《女娲补天》(人教版第六册)时,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读题质疑,然后带着问题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想汇报一下读书成果?

生1:女娲是传说中造人的人。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人是猿猴变的,不是女娲造的。

生1:书上说是女娲造的,难道你能说书上错了吗?

生2:书上的不一定全对。

生3: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上看到,人是猿猴在长期劳动中转变来的。

生4:我看过《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上面说人是女娲造的。

看着争得面红耳赤的学生,我很高兴。人是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已经会质疑,会探究,他们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改变。此时,我的脑海闪过一个念头:“人到底是女娲造的,还是猿猴变的,我也说不清楚。大家可以下课后继续研究,读一读《达尔文》《十万个为什么》《女娲造人》等书,明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课程改革中的“大阅读教学观”,主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为“人是怎么来的”争论时,我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学生引向阅读,通过阅读来研究和交流。这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可以想象,下课后,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寻找相关读物进行阅读和研究。我以生成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书、探究,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爱探究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让学生写真实的作文 下一篇:探寻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