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政府资助行为必要性的研究

时间:2022-09-16 05:24:38

科技型企业政府资助行为必要性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需求、产业发展、企业发展规律、环境保护等角度来阐述政府对科技型企业资助应当适当,避免各级政府过分资助导致企业盲目扩张而走向衰退甚至破产的境地。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资助;产业;政府

现阶段,科技型企业很火,被媒体广泛提及。科技型企业所属的一般是高新技术产业,从产业的角度看,虽然前景很乐观,但是目前国内对其产品需求不大。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对科技型企业的资助,包括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各种贷款等等,初衷是很好,但是容易造成企业因资金使用成本低而盲目扩张,进而形成行业内相互间恶性竞争的局面。光伏产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国内需求有限,而全国总产能在各级政府支持之下,明显过剩,出现了在国外恶性竞相压价的情况,企业利润大幅缩水。据统计,光无锡尚德一家至2012年的产能已达到2.4吉瓦,而整个国际市场总需求才20吉瓦,使一个风光无限并在国外上市企业最终走向倒闭之路,无疑,各级政府的资助也打了水漂。很显然,政府对科技型企业过分的资助,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

首先,资助行为没考虑整个产业的市场需求,或者说没考虑整个产业发展到极限时,它的规模应该有多大。现在,政府动不动就提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把这作为新的增长点,好像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都依靠高科技企业了,其实只要冷静下来,看看世界500强,看看符合中国有关部门公布高新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的企业有多少,再看看这些企业的排名。现在GDP世界排名第二,立志大国复兴中的中国,把大部分希望放在高科技企业发展之上显然是不靠谱的,还是均衡发展的好。从经济发展的层面,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均衡;从发展的角度经济、教育、国防等均衡。这些都是些常识,如果经济发展背离了我们熟知的常识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中国现在的很多大的产业都出现了饱和,显然是这方面调查研究的不够,地方一切以GDP为重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现在,动不动就谈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突破了地区总产值的20%或者30%,这其中,很大一个问题是存在界定不清,如新能源汽车最近很火,有的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厂商,新能源汽车还处在样车和试生产阶段,包括普通汽车销售收入全都算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头上,可以说,领导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就能拿出什么样的数据。政府本来是应该对市场过度发展的行业进行调控,防止产能的过剩,结果反而资助其发展,扩大规模,就是思维方式上犯的错误。又比如,中国每个县都需要像现在要求的那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吗?那只能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浪费,现在政府发展经济的很多行为还停留在的层次上。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来说,利用新技术对现有的生产、工艺、管理、营销的创新,会使不少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所以,眼光仅仅盯着科技型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一个企业成长为一流企业是个长期的过程,市场的考验会不断促进其成长,市场竞争反而能促进其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等,最后成为参天大树。如果它只具有小树或者低矮的灌木的潜质,通过人为的方式拔苗助长显然是不靠谱的。过分在贷款政策、科技项目等方面对本地区科技型企业进行倾斜,使其盲目扩大规模,真正走向市场时,就像搬出了温房的花朵一样,凋谢只是时间问题。或者一直靠着扶持过日子,这只能是占用了原本可产生更多效益的社会资源。

企业的研发、生产条件、销售渠道、经营水平等都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却采用过于超前的管理制度,只能导致生产出现问题和资源的浪费,这就如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却采用了超前的社会制度一样。过于超前的目标只能导致企业去投机取巧,注重表面的虚荣,不重实际。当繁荣退去,企业必然露出真实、衰败的一面。

不可否认,科技型企业有其特殊性,某项国家政策的出台会使其迅速发展,规模在短期内急剧扩大,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如果不重视技术的积累,重视应对市场长期变化的能力,一旦出现变化,或者是市场竞争加剧,或者政策出现变化等原因,企业所剩下的只有大量卖不出的产品。但是如果企业在长期稳步发展过程中拥有了持续性创新能力、营销的渠道、定位和应变能力、分工有序且高效的团队,如果市场出现问题,可以转其他产业,多元化经营。就算再不济,手中还有专利成果,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机制和人才等等。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政府就应该做政府该做的事,就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更加市场化,不能再维持现存的关系型官商模式,而应该逐步完全市场化,在微观层面上,让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同时,在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上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企业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急于做大,急于上市。很多上市的科技型企业一上市市盈率几十甚至上百倍,持有原始股的企业所有者全身而退,而留下的是一副巨大的空壳,提前透支了很多年的发展能力,对社会而言是几乎不产生什么社会价值的一笔资产。

第三,从资助的阶段来看,如果把实验、研发看做是根的话,那么形成产品就是茎,科技型企业的规模生产就是开出的花。如果把资金、资助看做养分的话,很显然,养分应该往根上浇。最多,对实验、研发的成果市场化的转化进行资助,帮助寻找实现成果转化的企业,实现社会效益,防止研究成果无法应用而束之高阁。当然,是否还应建立一些专门实行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的工程中心或其他形式作为补充也是值得探讨的。但对规模化生产这个阶段应该谨慎而又理性。多运用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导向作用,少运用各级政府直接资助行为。

现实是,由于各级政府在发展中希望多出成绩,快出成绩,对科技型企业过多资助和扶持,表现的过于急功近利。企业的表现则如前面所说,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

其实,从近几年科技型企业成果的来源就可以看出,很多是海外大学实验室回国的海归人员带回的项目和技术,众所周知,美国等一些国家对中国是实行高科技封锁的,带回的技术成果中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难说。所以,为什么不能对基础研究多一些投入,多一些耐心呢。

第四,从产业链角度看,很多科技型企业属于两头在外,原材料需要进口,产品大部分出口,生产设备也是进口的。只是一个加工生产基地。耗费大量原材料,成果却廉价提供给国外享用。

有些科技型企业动不动就说什么国际领先,至少也是填补国内空白。夸大、虚假的成分很多。比如,生物医药企业说是开发新药项目,其实只是仿制的国外药物或者进口后重新加工包装而成。现在连重点实验室都夸大研究成果,更何况这些新成立的、急需他人投资的科技型企业呢。

第五,从需求角度看,很多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所以,对一些处于实验阶段且应用并不太广泛的产品项目规模生产进行资助前,进行评估和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过渡性的产品,完全可以让市场来代替政府,避免过多的投入,因为过渡性产品有时只是一阵子兴起,一旦被新技术取代,必定很快的在市场中消失。市场中资金具有敏锐的嗅觉能迅速发现这些商机并投入其中,在快失去价值时及时撤离,政府性的资助行为则不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也不应过多介入。

第六,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有些科技型企业就是做新能源,做环保的,因为科技型企业本身就是代表了一种技术密集、资源节约、无污染的发展方向,但现在很多科技型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就产生大量有害甚至有毒物质,这就与初衷相违背了,不仅不应资助,还要让其迁出才对。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政绩,引进了这样的项目落户,有的甚至相互竞争,承诺给予最好的场地和最优惠的税收政策,简直是误国误民。

虽然,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是突发式的,有时一个新技术出来,相关企业井喷式的冒出来。但国家应该在这之前进行长远的规划,营造持续的良好创业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避免对科技型企业的过分资助,可以确立一种主要的扶持方式,比如鼓励银行对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降低贷款的门槛,制定符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放贷标准等。同时,也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现实的状况是,科技企业的扶持从直接项目拨款到鼓励银行贷款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进行扶持,一哄而上,缺乏全盘的考虑,不按规律办事,思维方式落后。现在,一些地方连与科技型企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性产业(科技园、技术服务平台等),都通过各级政府的直接和间接资助发展过快而出现过剩的现象,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现阶段,从中央到各地的政策、文件、规划等看,充满了各种“高大上”(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大钢铁、大石化、上规模等)的概念和口号,但思维方式还是落后的、不科学、不符合规律的,如同一个原始人穿了一件时装一般,处处透着不和谐和令人发笑的元素,也难怪发展的结果和初衷渐行渐远。真正的高是思维方式高而不是用些自己也不完全了解的高深词语和概念,真正的高是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不是浮夸和表面的繁荣。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学习先进的思维,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合适地区发展的政策,就算有复杂概念,也应深入简出的解释和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从发展的角度看,第一、二产业的繁荣发展导致了与其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的繁荣,并且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各种数据的增长是这种现象的反映罢了。而现在中国的发展中提出的什么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各地盲目不顾事实的发展某些第三产业则完全是搞混了因果关系,如同建立的空中楼阁一般,只能看无多大实际价值。西方国家比较重视数据指标是与其发展的理念、传统思想、民族性等密不可分的,而且一丝不苟,准确程度较高,这是中国所无法比拟的。加上中国的体制、政风等,可以说在许多地方发展状况如何汇报成了工匠手中的泥人,需要什么样就捏成了什么样,至于实际情况如何很少有人关心,更无人去实地看看。也难怪加大政府投资,靠钢筋水泥拉动GDP的这种现象会出现在当今中国,并且各个地区互相效仿了。所以,最合理的方式是确立发展中的正确因果关系,在发展的因果关系长链的低端和较原始的部分通过各种合适措施促进其发展,顺势而为,这样才会得到满意的发展结果。

有个思维方式低级导致发展出问题较明显的例子是关于城市化的,从近代西方一些城市的出现的历程看,有不少是这种状况:在某地发现了某种资源,值得开采利用;或者某种新技术出现,一考察,某地自然环境合适或者具备某种条件。于是私人集资来新建工厂,搞大规模建设,出现效益,加大规模,人员增加,相关服务产业繁荣,小城市雏形出现,慢慢的形成一个城市。而中国有的地方的城镇化建设则是简单又粗暴,大规模搞房地产,建好后把原来周边种地的农民迁进来就算结束,向上面汇报如何如何。一对比,真是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蔡莉,王旭,李雪灵.科技型企业创生要素的系统分析[J].科研管理,2005年2期

[2]黄肖鹤,顾琴轩.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9期

[3]杨占武 科技型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创新[J].科学学研究, 2004年z1期

[4]田茂利,杨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3期

[5]陈志.中国科技型企业的形成与功能效应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4年1期

[6]冯伟,谢波峰,谭荣华.科技型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4期

[7]王旭,刘玉国.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特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4期

[8]张伟,钟卫东,冯淑霞.初创科技型企业生存前景的经验判别[J]商业研究,2006年19期

[9]杨立春.科技型企业技术路径的竞争视角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11期

作者简介

1陆平(1980.4-),男,江苏省南京市(籍贯),现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上一篇:基于系统工程优化理论的煤巷快速掘进工艺研究 下一篇:基于工期紧的水库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