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海淀新区正在崛起

时间:2022-09-16 04:43:23

“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海淀新区正在崛起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今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没能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环保问题再次成为委员代表以及经济界人士关注的热点。

北京市海淀区是首都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相比日益臃肿的中关村一带,地处“上风上水”的北部山后地区将是今后五年海淀区着力发展的新区。但是北部新区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中关村”?这不仅是海淀人关注的,也是北京乃至全国人都关注的。在建设创新型海淀的宏伟目标中,北部新区的建设将如何诠释“创新型海淀”?这也是很多人关注的。带着这么多人的殷切关注,作为立足海淀,面向全国,并以“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为办刊宗旨的《中关村》杂志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北部办主任古红梅。

建设海淀新区的背景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朝阳区相邻,南与宣武、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县接壤。全区总面积426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29公里。海淀处于北京城区的上风上水之地。她西依逶迤群山为屏,东以缓缓平原为幕,京密引水渠玉带般穿流而过。这里既有层峦叠嶂、漱石流泉,又有皇家园林、亭台楼榭,其山水之美,园林之盛,古迹之多,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通常我们所说的北部山后地区是指以百旺山为界,划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是以中关村核心区为主的建成区,北部是传统的农村地区,即海淀新区。新区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3%,包括西北旺、温泉、苏家坨、上庄四镇,共有62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范围内现有人口11.5万人,其中农民6.5万人。

“在海淀的发展历程上,历届区委、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和关注北部地区的发展,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就在3月8日刚刚召开的北部委第五次全体委员会上,区长周良洛再次强调了北部新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说‘北部新区是海淀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更是海淀区委、区政府的核心利益所在。海淀区未来的发展能否持续增长,就看我们把北部这块地建设成什么样。’”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北部办主任古红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2004年,海淀区九次党代会和十三届人代会提出了‘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的战略构想,确定了建设‘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海淀新区的发展战略,并于2004年3月成立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委员会,按照生态环境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社会事业先行、土地储备先行、三农问题研究和方案先行、城市管理先行的发展思路,正式拉开了新区建设的帷幕。”

时至今日,海淀区提出建设“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海淀新区的发展战略已有三年之久,经过启动,推动,攻坚阶段,按照周良洛区长在北部委第五次全体委员会上的想法,2007年是一个巩固年,要在巩固中求发展,把工作做扎实。

三年对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来说或许不算太长,但也足以使之初现端倪。在区委、区政府提出发展北部新区的宏伟规划后,得到了全区人民的坚决拥护和热烈响应。尤其是北部地区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的就是种植业这个在所有产业中最弱势的产业。现在北部新区要作为一个区域实现整体开发,按照2004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海淀新区是中心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城市西北部重要的旅游区,应全面实现城市化,建设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综合城市新区。海淀新区的总体发展概念,对农村、农民的影响可想而知。

生态型、田园式新区

早在元代(公元十二世纪),海淀就享有“西山秀色甲天下”的美誉。海淀西部群山属太行山余脉,峰奇壑幽,泉清林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百望山、鹫峰、阳台山和凤凰岭玉列南北,有的如仙女娉婷,婀娜多姿,有的如腾龙飞虬,鲲鹏展翅;有的娟秀细腻,有的雄浑粗旷,形成连绵数十公里“南秀北雄”的名山区。

历史上海淀因多水而得名。纵横的河流,随地涌现的泉源,造就了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昆明湖、碧波万顷的福海、迸流涌雪的“玉泉趵突”等以水景取胜的景观。稻香湖畔,水田棋布,稻畦鳞次,莲花千亩,香风绕袖,堤柳丛翠,群蛙和鸣,沙禽水鸟,云影天光,青山绿水如画,宛然江南风景。海淀区气候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1.6 ℃。

新区是北京的绿色生态屏障,以及主要的水源保护区,具有一山三水的自然生态格局,自然风光优美,大量历史文化古迹更是为这块得天独厚、上风上水的宝地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要的发展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产业基地、软件园、环保科技园、创新园等多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专业园区均坐落于此。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先进的发展模式,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作为北京市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功能是新区的首要发展功能。为此,新区在搞好生态建设,完善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保持秀美山水方面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地对生态资源进行组织与再分配,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高效;二是符合循环经济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追求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整体最佳效益;三是保持北部地区各区域、子系统各层次、各要素以及周边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有序和动态平衡。”在以上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新区建设制定了生态目标:创建碧水蓝天的优美城市环境,为新区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新区建设成为北京最适宜于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区域之一。

现代化新区

在关注新区的建设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会将它和中关村联系起来,甚至还会表现出一丝担忧:新区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中关村?古主任告诉记者,“新区的整体规划建设层面完全不同于中关村地区的城市形态。新区的规划面积是226平方公里,其中绿色空间(包括农林、水域、风景区、湿地等)就将近达到162平方公里,占到区域总面积的72%。其余约64平方公里才是新区真正意义上的建设用地,仅占区域总面积的28%。”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区不会像中关村那样拥挤。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区的建设用地又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村镇建设用地28平方公里,二是科技园区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三是其他城市建设用地8平方公里,四是划入中心城范围内的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此外,新区建设的普遍高度是严格控制在18米范围内的。因此,未来的新区将坐落在碧水蓝天青山绿地之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比喻新区的这种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发展布局,就好像在226平方公里这块绿色的大地毯上,镶嵌颗颗华丽璀璨的珍珠。

另外,新区的区域建设发展承载的任务不同于中关村。中关村的定位是要成为世界上创新型经济区域,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创新型经济的代表;在国际上实现若干产业规模领先,市场地位(份额)领先和产业技术领先,它更多的意义上是强调经济和产业。而新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统筹区域平衡、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过程,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新区的发展就整个海淀区而言,又是在城区依托、园区带动、新区拉动和旅游区有效互动的机制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城市管理的一种综合的、动态的过程。

新区的建设以“提前整体规划、城市功能先行、保护生态环境、同步考虑产业、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城市化”为指导,逐步明确了新区生态、产业、宜居,以及综合服务四大城市功能。在生态建设方面,以一山三水为依托,坚持“在生态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生态”的原则,结合循环经济与EOD生态办公区的建设,努力打造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在产业发展方面,依托各专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大西山、稻香湖风景旅游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依托精品农业、都市农业,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宜居建设方面,在妥善解决当地农民居住问题,规划建设4个镇中心区和10个集中居住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度进行住宅开发,努力打造生态之城;在综合服务方面,坚持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适当先行,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与城市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新区全面城市化的发展目标,避免产生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新区在三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本着积极创新的原则,初步形成了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统一测算、分步实施的土地整理和开发建设模式。这是一种以镇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分布实施的新型土地整理与开发思路。在新型开发建设模式下,以镇域为单位,根据镇域范围内需要解决的农民搬迁安置任务、规划建设用地的区域位置和规划指标,统筹考虑、合理分摊开发成本。以期结合建设用地的开发价值全面的解决镇域内涉及的农民利益问题,通过土地的整理实现规划目标。

三年来,新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品质、组团式的发展模式,新区在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土地一级开发和旅游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为2008年初步形成新型城市形态的基本架构,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新型城市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区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上一篇:我们的理想田园 下一篇:环保是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