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16 04:35:31

浅论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目前,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个性化不足、针对性不强。文章对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内涵、特点与利益结合点进行研究,提出构建计划、指导、服务为主,行政、监督为辅的组织管理机制、虚实结合的内部资源重组机制、内外协调的政策机制、投入与收益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

[论文关键词]职教集团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利益结合点

校企合作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20世纪50年代后,德国、日本、英国也逐渐将校企合作教育计划付诸实践,使得校企合作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共同职教形式,并逐渐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其内涵也随着实践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不同学者对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杨金土指出,校企合作广义地说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张亚军认为,高职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应为结合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上述研究者的观点均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共性,但是缺乏特定背景和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个性。学术界有必要开展校企合作的个性研究,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明确其特点,并构建相应的运行机制,以加强研究结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作为20世纪90年代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其目的是实现成员间的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校企育人的长期有效合作。有研究者提出,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具有六种典型的模式:“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1+1+1”的海南模式、“县域统筹”的开封模式、“社区统筹”的天津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和“三二分段”的江苏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都存在不同深度的校企合作,只是合作过程中各方发挥的主体作用有所不同,同时,管理模式也不同。如江苏商贸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集团引入企业技术能手、管理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为造就高素质技能型职教师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实现了院校间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管理方面的资源共享,建立了公共考核培训中心、实验实训中心、产学研基地。河南国防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培养与职业培训。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依托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由专业系、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分级承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所有这些都为职教集团中的校企合作作出了努力的探索,也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但是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合作利益明显向学校偏移,合作共赢的基本出发点与合作效益之间存在一定的预期差距,缺乏集团利益生成点的有益探索。在实践中无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一头热”是职教集团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明确职教集团特定背景中的校企合作内涵,并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形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

早在2005年,马成荣就提出职教集团的内涵可以用“三体”来描述,即自由联合体、功能集合体和利益共同体,可以简单称为“三位一体”。作为此种联合体中的合作,指导思想、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制的内涵都与其他组织机构中的合作有所不同。首先,应该注重集团整体利益,在不违背集团利益前提下实现各成员利益;其次,应该采取集团化模式进行内部合作的管理;另外,在运行过程中一定遵循教育和经济规律。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以集团利益为最高指导思想,合理应用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采取集团化管理模式,找准有效联结点,凝聚内部成员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采取统一协调的活动。

二、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特点

职教集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机构,它不同于单纯的教育部门,也不同于行业企业或事业单位。有研究者从经营理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职教集团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教育组织,职教集团必须注重社会效益,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放在首位,不能以营利为根本目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它又要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职教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社会效益是职教集团存在的基础。结合其基本内涵来看,首先,它是一个集团,是为实现具体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在业务、生产和流通领域结成的联盟。其次,它是以职业教育为集团的出发点,所有的行动归根结底要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再次,它必须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承担内部成员管理职能,在遵循教育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运作和发展。因此,职教集团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功能复合型的联盟组织

职教集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机构,打破了原有组织机构的单一型特点,是一种功能复合型组织,既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同时也具有生产、制造、销售、筹集资金以及人才引进等职能,是多种职能的融合体。校企合作就是这一机构内部衔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主要为实现人才的培养、配置与流动服务。随着集团职能的不断发展,会呈现出更多的内涵。校企合作也将会逐渐成为内部一致行动的一个代名词,行动的主体不一定是学校,也许是企业,也可能是政府、行业协会等。

(二)集团化的管理模式

职教集团中的校企合作在管理模式上深深地打上了集团化的烙印。所谓集团化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节约成本,同时,也是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在国际化的今天,集团化企业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同样吸取了企业发展的经验:集团内部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共同出发点,把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放在优先地位,统一为职业教育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并对现有资源实行合理有效配置,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同时集团化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主导者应该动态化,由占有教育资源多或者为教育投入多的一方发挥主要领导作用,对于合作的重点、合作的方式等拿出可行性方案,让校企合作产生1+1>2的增值效应。

(三)教育、经济双轨下的运作模式

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要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人类社会最普适的经济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任何商品的价值量都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职教集团因为具有学校、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多重职能,基本的运作也必须遵循基本教育和经济规律,才能在运行过程中不偏离职能的根本。校企合作作为集团内部协调行动的重要形式,应在考虑各方经济支持的基础上,以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情,同时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培养集团和社会需要的职场人才。如果只是一味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考虑经济规律的制约,就得不到集团成员的经济支持,同时只是一味考虑经济规律的制约而不顾教育的根本,就会偏离集团组建时确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共同愿景。

三、职教集团中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地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机制建设。为此,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邱永成认为,企业主体地位在高职教育中的缺失,是校企合作不能长期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有必要建立“需求互动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股份办学机制”等三大动力机制,将校企合作由形式走向实质、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向走向互动。也有人认为校企合作中存在观念陈旧、运作方式不适合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等问题,必须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这些研究结论基本上没有限定校企合作的客观环境因素。为了校企合作与职教集团运行发展相适应,学术界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观点。赵向军等人认为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要素应当包括校企合作的载体和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两方面;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内在动力机制、外部驱动机制、运行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人才资源库、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形式寻求共同发展。兰小云认为有必要处理好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变非法人组织为法人组织,赋予集团相应权利,同时,职业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主动为企业服务。这些研究从职教集团客观环境的视角研究校企合作,在比较宏观的层面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并提出了把握校企间利益结合点的重要观点。但是具体可操作的观点比较少,指导性不强。基于此,利益应该是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主要出发点,不管是公共利益还是单位利益,只有找准了利益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才能把利益从概念变为现实,校企合作也会深度有效地开展。

(一)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校企合作中利益的结合点是研究界和实践者不断进行探索的一个重点,“利益补偿”“利益驱动”“利益分配”等和利益相关的词也不断在研究文献中出现。关于利益结合点,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是:以课程为结合点的校企合作;以教学体系重构为结合点的校企合作;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结合点的校企合作。这些观点尊重了教育规律而忽视了经济规律,有的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有的明显向学校倾斜,没有为利益结合点构建一个实体的平台,没有为职教集团人员参与校企合作提供适当的动力。在职教集团的大环境下,校企合作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利益共赢的实体平台,找准利益紧密结合点,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利益分配与补偿提供基础。鉴于以往职教集团组织结构松散,企业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对职教集团内部校企合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合作之名而无合作之实。有必要构建教育经济实体,吸纳集团内部资金的主动投入,实现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共建课程、实训基地,共同培训师资队伍,重构课程体系等合作活动,主要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服务,它们都不是以新型的实体组织为合作平台,也不能体现共赢的经济利益,尤其是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贾林从经营的角度构建职教集团的组织架构,但是他在产品、资产和资本经营项目中都提到了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包括学校)培训、共建培训学院的观点。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企业获取利润的角度,共同创办模拟企业职业培训学校应该是比较适合职教集团内部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模拟企业职业培训学校吸取了国外比较盛行的职前培训学校的办学经验,且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教育教学项目。它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第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一定的营利性;第二,集团成员为办学投资主体,实行股份制;第三,虚拟企业为主要教学环境;第四,职业院校学生和行业相关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这种培训学校与职教集团环境相适应,从办学的层面把集团成员凝聚在一起,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促进集团内部的深度合作,营造共同利益新生点,实现教育和企业的行为动机与目标在集团内部达成一致。

(二)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按照机制运作的形式划分,一般有三种,即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模拟企业职业培训学校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职教集团内部资源的重组,是校企合作的实体组织,承载着教育发展与为股东谋利的双重责任,必须采取适合职教集团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转。所以不能把以上三种运行机制严格区分开来,有必要结合各运行机制的特点,形成具有行政、计划、指导、服务和监督多项职能的复合型运行机制。

1.模拟企业职业培训学校的基本组织机构。由于培训学校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构成了其基本组织机构。股东主要由职教集团中的投资者组成,同样也吸纳外来投资者,在确保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股东会具有投资经营权、人事权、审批权、决议权、修改学校章程权以及职教集团规定的其他权力。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决定和批准合作单位提出的重要报告,批准年度财务收支预算与年度利润分配方案、通过学校重要规章制度、订立劳动合同、决定投资开发新项目、讨论通过学校章程的修改、决定聘用高级职务经营人员、负责合作单位终止和期满时的清算工作。监事会的主要职责在于:监督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的情况,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学校经营中的重大投资项目情况,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经营班子是学校活动的主要执行机构,负责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拟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方案,拟订学校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方案,拟订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根据市场变化提出年度教学计划、经营计划和收益应用计划。

2.基于模拟企业职业培训学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内涵。此种校企合作建立在自愿、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合作主体根据投资的多少,不同程度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经营活动。在良好运行机制的协调下,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做大做强培训学校,为校企合作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

第一,计划、指导、服务为主,行政、监督为辅的组织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是校企合作项目运转的制度保障。职业培训学校采取股份制,明确了股东在学校运作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作为集团内部新增的具有合作形式和法人地位的组织机构,与原有企业单位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集团成员以新的合作者身份参与学校的管理,协助各方做好投资和经营计划、学校的培训计划,包括具体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等,指导或派人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也为企业自身服务。由于相关参与人员的双重身份,不适合严格的科层化管理,主要选取集团化管理与团队管理模式,行政和监督手段在管理过程中不宜过多干预。

第二,虚实结合的内部资源重组机制。集团内部资源在职业培训学校中的重组主要指人力资源和物化资源的重组。虚拟的内部资源重组主要是指在模拟的层面,合作企业均可按照自身的特点配置模拟企业的教学设备和设计教学环境,把各企业的业务活动及所涉及的资源整合到一个有序的教学环境中。也就是说在培训学校中,提供仿真的企业业务活动环境,为受训者的各种模拟职业行为建立劳动组织依托和归属感,促使受训者把模拟企业当成真正的经营机构,并在活动中经历全部业务操作流程,了解和弄清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除涉及的产品是虚拟并不发生实移外,其他操作方式、操作流程等均按现实生产和交易的做法设计和运作。实体资源主要是指各教学项目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职业院校和各合作企业单位作为股东首先必须投入相应的物质资源和必要的资金,建设模拟企业职业培训学校及其各教学项目所需设备和环境,同时必须派遣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师资团队,参与或完成整个培训过程,并应用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对教学项目涉及的师资队伍、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第三,内外协调的政策机制。模拟企业职业培训学校是职教集团内部新设立的具有教学和营利双重性质的组织,不仅具有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也具有企业创造利润的功能。让两种功能得以充分实现,就有必要制定或争取到符合学校发展和利润增长的政策。在集团内部要取得良好的共识,所有的规章制度要从集团和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本集团的发展,适当拓展服务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以集团的身份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参与办学活动。从外至内营造良好的合作办学政策环境,内外协调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壮大。

第四,投入与收益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互利共赢,是以往职教集团中校企合作活动的一个良好出发点,但是真正实现的却比较少,根本原因除企业主体地位的缺失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共同承担风险的前提,因而也就没有了责任和担当。只有积极引导和吸纳企业单位参与合作办学活动,自愿投入办学资源并积极承担风险,并从风险投入中获取相应的收益,才能为合作单位注入内在的动力,真正使他们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浅层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成为合作办学的利益共同体。

上一篇:浅谈足球运动员焦虑情绪及其调控方法研究 下一篇:林业承包合同(农业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