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时间:2022-09-16 04:06:01

浅论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论文摘要] 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从消费视角来看,这与受众消费权力的掌握和媒介追逐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 " 在商业逻辑的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新的态势 : 传受界限模糊 ! 受众渐逐主体化 ; 叙事方式主观化 ! 故事化 ; 文本的模式化 ! 复制化 ; 语言的能指化等

这两年 , 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 , 本文的写作 , 试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 , 来解读这热闹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在现代化社会里 , 新闻信息也正像食物一样日益成为人们必需的特殊消费品 , 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但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 , 新闻具有不同的意义 , 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在消费社会中 , “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逻辑 , 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精英文化所奋力追求的境界 , 让位于受人操纵的大众 , 而正是这样的大众 , 参与着具有最低共同点的可替代性的大众商品文化消费。”这就意味着在消费文化结构里 , 受众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为新闻信息的消费在于受众 ( 消费者 ) 透过消费行为去裁定 , 而受众为何会产生消费的欲望 , 从现象上来看 , 或许是受到信息刺激 ( 如传媒广告宣传和看过该节目受众的口头传播 ) 、因特定类型叙事或是信息满足了受众的、梦想、欲望 , 然而从本质看 , 或许是受到了当代文化与社会的渗透或影响 , 而产生了某种消费意识 , 引起了消费行为 " 受众的消费行为主要通过节目观看来完成。费斯克指出 , 电视节目首先在演播室被生产出来 , 然后作为商品被卖给经销商 ; 此后 , 在电视节目被播出时 , 它又由商品转变为生产者 , 生产出受众 , 并把受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电视的金融经济。但我们不要认为这种消费过程当中的权力完全操纵在新闻制作者或发行商手里 , 受众其实也负担着莫大的权力 , 那就是受众的“消费欲望”或“消费趋向” , 往往决定了电视新闻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与未来。因为在电视的文化经济中 , 受众则从商品转变为生产者 , 透过节目制作商的广告宣传及信息本身 , 形成他们某种符号性的消费意识 ( 如品味、阶层偏好等 ), 再加上受众在生活过程所培养的文化意识 , 使得受众对新闻产生是否消费的判断 , 或为自己生产出属于自己社会经验的意义和。而受众个人的消费意识又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 产生所谓的群体消费意识 , 这种消费意识会形成群体消费行为 , 而正是这种群体消费行为 , 在消费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达成一个共识 , 也就是“新闻制作者与受众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社会契约” , 去鼓励新闻制作者再次复制或大量生产同类型的作品 , 去影响新的受众群落。”因而受众的消费欲望主宰新闻采集、制作与表达成为常规。

但是新闻制作者为何甘心围绕着消费者的要求来运作新闻呢 ? 这是与其在市场逻辑的影响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的。对于商业化电视而言 , 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又由收视率所决定 , 收视率“百分比的一位小数点就可能意味着一年内的利润额相差三千万美元”。因此 , 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受“大数原则”的支配 , 媒介也就会宿命般地会走上追求受众数量最大化的道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制作者 , 必须考虑文本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遭遇到什么样的话语以及这种遭遇如何重组文本的意义及其遭遇的话语。也就是要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交给受众 , 文本的意义根据受众赋予文本不同话语 ( 知识、偏见、抵制等 ) 而分别建构出来。这正如费斯克所言 , “我们应当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符合大众口味 , 并努力使它们融入大众化的社会意识。若想鼓励各种各样的人收看电视新闻 , 并让他们记住和思考它所提供的事件 , 电视新闻必须符合大众趣味 ! 相关性和令人满意的生产力的关键标准。” [1] 。

什么样的媒介制品才能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呢。那就是能满足受众消费欲望和兴趣的媒介产品。在我国 , 由于长期以来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 , 媒体将自以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 , 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之中。这种“我播你看”的媒介本位思想使媒体较少关注受众不断变化的消费心理 , 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

上一篇: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 发挥整体的优化作用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自然课的“情·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