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就“错”,请君入瓮

时间:2022-09-16 03:22:03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变化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和交往的乐趣,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发展。

记得吴正宪老师曾说过:“课堂上就是出错的地方,要允许孩子在课堂上出错。”细细品味这句话,越想就越觉得有道理。学习时,学生出现疑问,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面对这些错误,如果在课堂上马上纠正过来,给学生打下一个清楚的烙印,同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纠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老师与其费尽口舌指导学生辨析正误,不如让学生在自省中顿悟。因为只有通过自己思考获取的知识经验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所以老师上课时不妨也用上一招兵法:“将错就错,请君入瓮”。

例如:六年级有一节“比例尺”的课,书上有这样一道例题:“在1:100的比例尺的图纸上,笑笑的卧室长5cm,宽3cm,笑笑卧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出示这道题之后,可以先让学生看题、分析,然后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通常学生会马上得出两种不同的思路:

思路一:先求出图上面积,然后再利用比例尺求出实际面积。

思路二:先用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实际长度,再根据实际长度求实际面积。

有了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后,可以引导全班学生辨析哪种对?还是两种都对?看似都正确的两种方法会让学生一时难以分辨。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把两种方法都试一试。

第一种方法:

5×3=15(平方厘米)

15+1/100=1500(平方厘米)=0.15(平方米)

第二种方法:

5÷1/100=500(厘米)=5(米)

3+1/100=300(厘米)=3(米)

5×3=15(平方米)

计算结果出来了,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哪种方法是错误的。但此时不要急于让学生记住结论。如果单纯记住这个结论的话,学生一时记住了,日后还是很容易混淆的。因此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趁热打铁,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辨析一下,为什么第一种方法是错的呢?通过辨析学生很快就会从比例尺的意义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一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的比,而不是面积的比。所以,用图上的面积除以比例尺当然就是错误的了。

经过了这样的一错、一辨,学生经历了一个自己钻进“瓮”又自己从“瓮”中爬出的过程,当然会印象深刻,不易混淆了。

在教学中会经常有类似这样易错的习题出现。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先不要给出正确方法,让学生将错就错,然后再通过辨析的方法得出结论,那么由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的正确结论,他们的印象自然会更深刻一些的。这种做法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省力得多,也实用得多。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松树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教学随感 第7期 下一篇:与孩子轻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