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科伦巴博物馆

时间:2022-09-16 02:00:49

科隆科伦巴博物馆

彼得・卒母托(Peter Zumthor)获得了2009年普利策奖。在评审团提及的由他设计的项目中,就有瑞士瓦尔斯的“温泉”和德国科隆的“科伦巴博物馆”。前者是他的早期作品,是利用混凝土和当地石头建造的;后者于2007年新建在二战中被破坏的 个教堂的废墟上,次年就获得了德国建筑年度奖(08/09)等奖。卒母托并非高产建筑师,事务所也很小,但几乎他的每件作品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设计不靠夸张的造型,而是以对朴素材质和空间精准而出神入化的运用见长。他的作品总会使人联想到永恒的大自然,甚至有时会让人感觉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秘感。

科伦巴博物馆的德文全称是科伦巴 科隆大主教艺术博物馆,位于科隆市中心,距离科隆大教堂很近。建筑实际上分三部分:二战中被炸毁的罗马式圣・科伦巴教堂的遗址位于基地东侧,遗迹的南半部分还保留了曾获普林策奖的科隆建筑师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设计的“瓦砾中的圣母玛利亚”小教堂;新建博物馆部分包括只占据了基地西侧南边沿街部分的一、二层和覆盖在遗址、小教堂上的整个三层;基地西侧北半部分留作了一个小庭院。

建筑的外立面除了遗址部分的残墙,通体采用了较薄、颜色极浅的灰砖。建筑首层只有遗址、小教堂、博物馆对外的出入口,以及博物馆部分与内侧庭院之间的落地玻璃窗;二层在博物馆部分没有开窗,内部只有小面积展示区,而在遗址部分却采用了镂空的砌筑方式,形成了遗址的高侧采光,并且在平整的天花上形成了婆娑的光影:建筑的三层则被划分为几个大的展示空间,而每个都拥有个大的落地窗面向一个城市景观或是通过一个天窗采光。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虽然简洁但很精细,墙面、地面、天花似乎融成了一体,光线从侧面或顶部漫射进来,给人以空灵的感觉。而首层的内部庭院也是铺满白石子,有种日本枯山水的意境。

据说这个不大的建筑从设计到竣工耗时几年。但“慢功出细活”,建筑师需要时间,委托方则给予了足够的时间,而最终建筑似乎也被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在我们这个求新求异的建筑时代,卒母托的建筑给出了他质朴、执著的答案。也正因为他的建筑,一个遗址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变身为一种存在。

上一篇:设计新品 第2期 下一篇:一城,一世界